APP下载

语言是进入语文堂奥的密钥
——摭谈语文教学的语言观照

2023-01-11

中学语文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学类学科文本

胡 云

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学习就是品味语言,感受语言丰富的意蕴,并在长时间的语言涵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涵养的程度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其他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 修订版)》针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提出的要求看,它不仅明确了素养涵蕴的主体,也规定了具体操作的步骤,还提出了该素养应达到的目标。很显然,这些任务的落实,只有回归到语文教学的现场,以具体的语言材料为扎根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学科学习,语言都应该作为师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基点和媒介。而对语言的感悟、理解、积累与运用,不是止于语言本身孤立地进行语言解构与品味,而应该以大量丰富鲜活的语言材料为资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思维活动,开展复杂的精神劳作。语言是记录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史的工具,是最贴合现实社会与生活的文化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类。而语文作为与现实生活和人生关系中最为紧密的人文性学科,是由书面言语组成的。“语言是存在的家。”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大量语言的欣赏与品味,在蕴涵的丰富宝藏中寻幽探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牵住语言这个“牛鼻子”,把它蕴涵的学科价值挖掘出来,是需要教学的相关方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的问题。

一、品读语言,感受语言意韵

作为表意性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语言不仅有平仄抑扬的声音,也有形体美观的方块结构,还有丰富的语义表征功能。对语言文字的观照,要全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音、形、义三个维度的内容都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真正领略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而语言是由汉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缀连起来的,对语言的理解与品味,不是放置在孤零零的相对封闭的语言场域进行,而应该在开放的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开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首先表现的形态是口头的交际符号,随着文字的出现才有了书面语言。不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交际中发挥作用,组成语言的文字都有自己固有的声音,即语音。相较于其他语言,汉语言借助语音四声的变化造成抑扬顿挫的旋律改变,对言说者准确表情达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基础性的语言学科,在文选型教材占据主导的当下,语文的教与学都是以完整的或节选的文本为材料。从选入教材的语料看,文章体式的丰富决定了语言形式的多样。不同的文体使用表情达意的语言样式不同,与之相关的语质语色也就不一样。文学类的文本是以情为主导,故语言的质感与温度较强,感性色彩较浓。非文学类的文本是以事与理为主体,所以语言的客观性和理性色彩成为主要特质。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树立语体意识,然后遵循各自的特点回归到语言的本身理解品味。即使是同一类属的文本,由于篇章结构和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其语言表现出来的特质也不一样。以文学类文本为例,诗歌短小精悍的篇幅决定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质。除了言简义丰,诗歌语言音韵的平仄抑扬更是其一大特点。之所以这样,源于诗歌最初是伴音乐旋律而吟唱的,于是就有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阐释;小说是以叙事性为主,所以语言多呈现出舒缓平和的韵致;至于戏剧,因为戏剧语言以唱为主,对白、宾白、旁白、带白各自发挥的作用不同,所表现出的特质就不一样。

文学类的语言各有风致,非文学类的也同样如此。论述类文本是以阐述事理为基本功能,语言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基本特点;公文类的重实用,语言多是生活化的,简明得体是基本特点;其他的实用性文本以介绍知识和传递信息为主,生活化、社会化特色较浓,所以语言讲求的直白、通俗和简洁。大致理清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语言的感受不是用单一的方式处理,而应该采取“因体择法”的教学方法。像文学类的诗歌与散文的教学,感性色彩较浓,所以品味时诵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音乐变化的诗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界群仙聚会的段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部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的几幅“故都秋景图”等,在教学时,或自读、或共读,或有声读、或默读,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直观上感受语言的声音和旋律之美。而对《喜看稻菽千重浪》《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等的阅读感知,自主性地品味语言的生活化、简洁性和严谨性是重要的关注点。当然,除了从文体的角度对不同的文本语言采取不同的方式,从时代性的角度观照语言,古诗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语言呈现的特质也不同,故在教学时也需要采取有差别对待的方式。

二、积累语言,储备语言材料

如果说品味语言隶属于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大语文基本语文能力中的“阅读与鉴赏”,那么积累语言更接近于语言的“梳理与探究”。学科学习是为了掌握必备的学科知识和培养关键的学科能力,进而具备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素养。就语文学科而言,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学习,以培养语文学科素养是基本目标。而在这个复杂过程中,阅读和鉴赏丰富多彩的语言是前提条件。没有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感知,设定的所有教学目标都只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

从课标提出的要求与教材组编的角度看,“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完成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为了完成该学习任务,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分别以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种教材为教学资源。不过,就语文素养的养成所依凭的资源而言,三种教材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语言积累的需要。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语文学习不可能局限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从小语文向大语文的突围,是语文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这种改变一方面扩大了语文学习的范围,一方面丰富了语文学习的资源,为积累语言材料提供了便利。从教材学习的角度看,积累语言,首先需要做的是稔熟教材中的语言材料。三种类型的教材,选编的内容包罗万象,除了古今中外的典籍占据主体,语文实践活动和整本书阅读也为积累语言打开了一扇门。从必修教材的上下册选编的内容看,大单元主题和群文编写改变了传统教材编写模式,拓宽了语言阅读与鉴赏的时空,为积累语言创造了条件。从教材编排的体例看,以“主题”为依据,围绕相同主题入编的文章既有相同体式的,也有不同体式的。这种突破文章体式的组编形式,为多样性积累语言创造了条件。像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为了让学习者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和感受这一主题,不仅有现当代诗歌,还有现代小说。选择性必修上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先秦诸子思想”。为了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博大精深,选文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很显然,这些文本材料就是丰富的语言信息源。通过学习,既可感受汉语言的丰富意蕴,还能够在学习中积累语言。

当然,对语言的积累,除了教材是主要的信息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形式多样的自主性课外阅读也是重要的渠道。“语文即生活,语文即社会”的命题,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语文学习所指向的内容,另一个方面也指出,语言的积累,生活与社会也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材料,古今中外典籍中的经典,它们都是语文学习应该关注的,也是语言材料储备的重要部分。而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不是简单地对语言悉数含纳,像大杂烩一样放在一起,而需要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整合加工,可以根据语言单位的大小,如词汇类(以熟语为主)、名言警句类、诗词佳句类、语段类等;可以根据语言表达的内容,如自然风物类、人情世态类、专属指称类等;可以依据语质类属,如文学性(是大门类)、非文学类(论述类、科普类的、公文类)等。只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码,根据一定的部类进行排序,这样积累的语言材料才不至于杂乱无章。储备的信息分门别类、有章可循,使用起来才得心应手。

三、运用语言,彰显语言功效

“语言文字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听说读写思是语文的基本能力,听与读是在感知语言的过程中汲取信息的过程,而说、写与思则是用感知储备的信息服务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语言汲取与外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前者做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乏的材料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之,如果积累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它只是死的知识点,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和意义。

“学以致用”,在语文学习中,感知了丰富的信息,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只有把这些前期习得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问题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材料加以解决,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表达与交流”作为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科能力之一,它要求的是“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该语文能力提出的要求看,表达与交流就是运用占有的语言材料解决生活、社会和人生中的具体问题,是语言外化的过程,涉及如何使用语言的问题。从使用语言的方式看,它简单地分为口头语言的表达与交流和书面言语的表达与交流两种。从现有的教材编写的体例看,文本研习部分多是从书面言语的角度感知和积累语言,而语文实践活动更倾向于生活化的口头语言的实践。至于生活化、社会性的“大语文”的学习与实践,则是对两种语言的综合性体验。

既然运用语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那么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使用语言时必须遵循语言使用的规律,符合语言的表达习惯是最基本的要求。众所周知,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特性的表现之一就是语法规范性较鲜明,像词法关系、句子结构、句子成分、句法关系等,在遣词造句的语言使用的大系统中,它们都有明确的要求。在使用语言表情达意时,按照固有的要求,才符合表达习惯。既然使用语言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那么在具体使用时就要注意语言使用的对象与情境。口语交际类的就应口语化,书面表达性的就用书面语。这些语言运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最基本的问题,只有恰当处理,才不会闹出笑话。而要做到这些,教材语料的学习是最基本的阵地。入选教材的学习文本,不论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都是按照规整的汉语表达习惯书写的,即使是转译的外国作品,在翻译时也是按照汉语的语法规范表述的。学习语文,在理解品味丰富的语言材料时,除了感受其丰富的意蕴,就是学习语言缀连的方式方法。文学类的语言表达与非文学类的语言表达因为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运用语言的语质语色语理等就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习者准确全面地理解语言内容,还应该对语言表情达意采用的缀连形式给予关注。只有通过具体语言的认知,“知其然”的同时,并能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够从中汲取语言使用的养分,在运用语言服务生活时才不至于出现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

语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要件,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丰富的语言信息库中“阅读和鉴赏”语言,并对所学语言进行“梳理与探究”,在了解其表层性的应有之义的基础上,挖掘其隐含的深层的文本情境寄托义,在此前提下积累语言,然后运用习得的语言服务生活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不过,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用教材教”的过程,而不是局限于“教教材”。故此,在语文学习中欲真正养成学科素养,抓住语言这把“金钥匙”,方能打开进入语文堂奥的大门,以领略最富人情味的社会性人文学科所蕴涵的魅力。

猜你喜欢

文学类学科文本
【学科新书导览】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学类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