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构建策略
2023-01-11严慧
■严慧
初中语文教材以单元构建和编排,为教师大单元施教创造条件。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指教材主题单元基础上的拓展性、开放性、探索性教学。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渠道展开教学内容搜集和整合处理,为语文课堂带来丰富内容,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在教学方法设计和学法传输,教师秉持开放态度,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和互动研究,推出更多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性阅读、研讨、辩论、读写、展示、演绎学习活动,在更广阔空间展开语文学习,实现大单元学习目标。
一、整合资源,构建单元学习目标
大单元教学对内容有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做深入研究,做出必要取舍处理,还要借助信息渠道搜集更多教学素材,为学科教学提供内容支持,为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创造条件。单元教学需要方法辅助,教师要在教情研究基础上,对学生学情有更多把握,总结教学经验,借鉴他人方法,为单元教学形成支持。大单元教学也需要学法帮助,教师推动学法探索行动,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法研究,为学科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如教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这是新闻阅读单元,这个单元有《消息二则》,也有通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等,这些素材都属于新闻范畴,学生对这种题材还不是很熟悉,教师结合央视“新闻联播”,以及报纸新闻等信息,推出新闻教学方案,结合新闻的特点做重点介绍,组织学生借助网络搜集一些消息展开延伸阅读。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搜集一些典型的新闻素材,借助网络交互平台做推介,并做有推介理由。学生接受这个学习任务后,都能够积极响应,进入网络展开消息信息搜集和整合,教师不断收到相关信息素材,对这些内容做整合筛选处理,最终形成展示方案,对学生做重点阅读推荐,为阅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支持。
教师组织学生做课外新闻素材搜集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教学设计参与机会,学生运用网络搜集信息早已成为生活常态,教师组织学生做信息搜集不存在任何技术问题,学生在信息搜集活动中获得更多阅读和分析的机会,对新闻题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全面提升其阅读素质有积极帮助。大单元教学有很多目标追求,广泛猎取阅读素材是目标之一,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素材搜集活动,具有更强针对性。
二、创设情境,布设单元学习任务
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学生学习主体需要做情境方式选择,唯有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才能形成对应激发,让学生在对接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展开语文学习。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信息,能够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设计统合性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示范诵读和演绎,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围绕大单元教学进行情境设计,学生响应更为主动,其激发效果更为显著。
教师借助更多辅助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往往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以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包括《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等内容,教师在导学环节,广泛搜集电子信息,利用一些图片和影视内容做导学调动,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些冲击。如图片信息,教师展示藤野先生、鲁迅先生、居里夫人、托尔斯泰等人物的图片信息,对其主要事迹和背景做介绍,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阅读核心创造条件。如引导学生观看鲁迅先生的相关背景介绍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回顾讨论,了解其生活时代,为文本阅读创造良好条件。再如居里夫人,教师展示相关影视片段,利用纪录片内容做引导,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关于托尔斯泰,教师主要运用小说经典情节做展示,为学生阅读学习提供启示。
教师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为学生规划清晰阅读途径。学生往往对作者介绍、历史背景、人物故事更感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做信息搜集,为学生做针对性介绍,将学生带入阅读学习核心。大单元体现观照性、系统性,教师在辅学手段选择时,能够从更多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以开阔学生学习思维,这样能够形成丰富调动力量。
三、组织活动,强化单元学习体验
大单元教学没有固定教程和模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不妨推出一些开放性、趣味性、探索性、互动性学习活动,以调度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习体验。情感诵读比赛、课堂辩论活动、课本剧创编演绎、主题演讲活动等,都属于语文学科活动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做活动安排,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满足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四单元为散文单元,主要包括《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昆明的雨》等内容,这个单元的几篇散文都是比较经典的。教师在阅读活动组织时,主要围绕语言鉴赏展开:散文特点鲜明,其语言应用最为精彩,自行阅读本单元几篇散文,找出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展开深入阅读,归纳出语言鉴赏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阅读和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做集体讨论,对鉴赏角度选择、鉴赏程序设计、鉴赏方法应用进行深度研究。经过一番探讨,学生大多获得一些学习启示,教师组织学生做主动发言,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交流机会。教师对学生学法展示情况做梳理和归结,总结出一些鉴赏方法,并为学生做对应推荐,促进学生鉴赏学法认知的积累。
教师推出语言鉴赏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深度学习的机会。从学生学习探索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和组织是比较成功的,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互动研究,逐渐建立学法认知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大单元教学应从某一个知识点展开系统构建,也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
四、创新评价,提升单元学习效率
教师对教学效果做评价、对学生学习做评价,都能够为学科教学创造反思机会,以便为后面的教学和学习带来矫正力量。在大单元教学中,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教师教学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有更多探索的行动。学生学习表现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对学生学习做时时评价,对提升大单元学习效率也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对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效果等做创新研究,以提升评价激励效果。
第五单元为说明文单元,由《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等内容组成,教师围绕说明文基本常识展开教程设计,要求学生在单元阅读学习时,要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对象等内容,自然建立说明文阅读认知积累。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知识比较熟悉,但对应用作用的把握不够到位,教师针对学生说明文阅读现实,针对性介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应用的特点、作用,让学生结合说明文阅读展开探索性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阅读评价活动,将说明文阅读推向高潮。不同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应用有不同表达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做主动探索,学生会积极响应,如果阅读评价能够及时跟进,其助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大单元教学有不同目标追求,体现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上,可以看到教师的创新设计,针对学生说明作用把握不到位的问题进行对应组织,推出更多学习策略,传授更多学习方法,为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大单元教学追求认知积累的系统性,未必要学习更深、更广学科知识,但要做系统梳理,为学生提供方法服务,无疑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五、延伸实践,促进单元学习内化
大单元教学要凸显一个“大”字,需要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训练拓展、教学实践设计等诸多方向,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单元学习开辟更广阔空间。单元阅读素材搜集、读写训练设计、网络交互活动、生活观察调查等,都可以为大单元教学形成支持,学生对延伸性学习实践活动有更高期待,教师要做好筛选和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第六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包括《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愚公移山》等,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时,要求学生重点关注文言现象,做好文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以提升其文言文阅读水平。为延伸学生学习视野,教师借助网络搜集一些课外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做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通过解读文言现象,建立文言阅读素养。学生对课外文言文充满畏惧感,其致因是多方面的,文言现象积累不足是重要原因,“读不懂”文本,文言阅读便会陷入“死胡同”,教师对学情有充分把握,在选择课外文言文时,刻意增加了一些注释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梳理和思考,自然进入到文言文核心。
教师设计课内课外对比阅读任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学生有了更多课外文言文研学经验,才能顺利成长文言语感,提升其文言阅读水平,这是大单元语文教学的重要追求。如果有需要,教师不妨让学生加入课外文言文阅读素材的搜集活动,这样可以提升学生探索的主动性。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语文学科教学,追求学生主体学科素质发展,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共识,教师要在大单元内容整合、情境创设、活动组织、实践设计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探索更多可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带来更多主动学习探索的机会,以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大单元教学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都有更多保障,教师需要做整合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成长的需求。
[作者通联:江苏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
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
新版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课程育人不是一句空话。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新组合学校的人力、资源、时空、内容等要素,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性、结构性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教与学方式,合理统筹课内外学习,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供给,建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育人体系。我们常说,一所好学校就是一个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
义务教育阶段有9522 个学时,每个学时都连接着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构成学生人生底色的重要时光。不同的学习方式,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相同的学习内容也会引起学生不一样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就是将知识、能力、体验、思维、情感、思想方法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厚重且有力量;促进由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看似“顺畅”的课堂学习转向开放的、有挑战性的、真实建构的学习过程。
做好学段衔接,为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
新版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简单重复和交叉的内容。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
比如,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提出,在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上要加大活动和体验性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那种以“讲授、提要求”为主的单一方式或路径,创造更加贴合初入学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活动。那些对一年级新生看似“好用”的“立竿见影”的纪律要求,也要转向唤醒学生内在动力、激发好奇心的新型教与学关系。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习惯,逐渐建立起稳定的自主行为。那种刚入学就比谁认的字多、谁算得快的惯性节奏要慢下来,要将教学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学生是如何思考、怎样才能学会的角度上。
同样,在“小初衔接”上,各个学段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也更加清晰。这些措施,都将有助于消除或缓解部分学校抢跑、超前教学、过度训练等违反人才成长规律的现象发生,学校要抓住这次契机,主动营造积极良好的育人生态。
——刘可钦,《中国教育报》2022 年05 月06 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