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翻译实践创新研究

2023-01-11

枣庄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译英跨文化语境

杨 卉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跨文化传播即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空中共享和互动的过程,实质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共存关系的跨文化交往活动。跨文化传播本身离不开认知、言语和非言语语言要素的支撑,具体包括文化价值观、世界观、文字、文学等,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传播活动愈加频繁,更加需要不同形式的语言为载体。绘本是缘起于西方,以绘画为主、少量文字为辅的书籍,在我国兴起较晚,最早与我国台湾地区的图画书混用,并开始在国内传播。“为儿童用书添置图画是体现儿童需求的一种表现。晚清以降,这种做法渐渐作为一种常识被大家讨论,……”[1](P519)绘本本身具有跨文化属性,能够承担连接我国与世界的时代责任;绘本还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的双重属性,能够作为一种全新并持久的阅读时尚连接世界少年儿童,促进儿童认识、精神世界等的提升。当前,儿童绘本汉译英相关主体亟需理念、翻译技巧、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翻译实践水平,保证绘本跨文化属性的实现。

一、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翻译实践创新的必要性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因素为儿童绘本翻译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环境,国家不断完善的政策和绘本本身具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决定了翻译实践的创新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宏观环境决定

绘本,即绘画的书本,能够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图画作品,是作为极具观赏性的文化手段而存在,但是其未能够在世界文学之林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儿童绘本起源于欧洲,经过百年快速发展,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儿童绘本的发展起步较晚,以1999年首次引进德国作家雅诺什绘本为起点,伴随着20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于21世纪初大规模引进国外优秀儿童绘本,并由此带动我国绘本翻译事业发展,开启绘本的新世纪之旅。[2](P48~50)同时,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高语境文化传播社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低语境文化进行传播的阻力加大,且西方优秀绘本中包含的审美理念和多元化美术技巧,对我国包括儿童绘本在内的儿童文学产生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将西方素质教育理念传入中国,让绘本成为面对重大学业压力的学生排解压力的首选阅读形式,更为儿童绘本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凸显出政治、经济实力对文化传播的直接影响。虽然我国文学界已经加大儿童绘本的研究和原创力,但是截至2010年,国外引进的绘本占据81.6%的市场,远远超过国内绘本18.4%的市场份额,更是大大超越了国内原创绘本7.1%的市场份额。[3](P4)我国及时意识到此情况的负面影响,在快速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重点改善文化软实力和版权输出环境,从宏观层面为儿童绘本输出营造良好而全面的环境,以追随时代发展。如此,我国儿童绘本翻译扮演更加重要的“媒介”作用,争取成为大环境大发展洪流中的重要分子之一。

(二)国家战略性决策和政策保障的决定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国家政策正是这“肥沃的土壤”,能够为儿童绘本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在2002年到2011年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一系列的儿童图书出版“走出去”政策战略:2002年,“走出去”战略正式实施;2004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2009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正式启动;2011年,《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发布。在政策指引下,我国出版机构于2016年同全球7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出版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少儿图书很快成为拉动我国出版发展的“领涨力量”。国家进一步意识到儿童群体在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和讲好中国故事道路中的重要作用,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引中国美术出版社、美术家协会等陆续开展原创绘本进校园、绘本艺术巡展等活动,虽然与读者期待的落差较大,但是对于政策完善的推动力不容忽视。[4](P11~14)地方政府也陆续推行童书出版“走出去”政策,例如,北京市政府于2016年设立3000万出版专项资金,利用其政治中心、外交等优势,发挥国际传媒影响力的作用,主动积极对外传达中国声音;上海于2016年启动童书版权“走出去”专项扶持项目。凡此种种都促使我国儿童图书版权“走出去”战略内容更加丰富,能够以创设良好的产业外部环境为少儿图书乃至我国儿童绘本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和保障。[3](P4)基于此,我国儿童绘本翻译的意义愈加凸显,尤其对绘本汉译英的强化,更是对国家战略性政策的具体性和积极性的回应。

(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价值决定

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继承和发展。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将优秀的传统非遗文化以图画的方式传递给我国少年儿童,乃至世界各地的少年儿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在当代更好地传播、继承和发展,是值得所有人追问的现实课题。绘本,运用图画和文字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孩子积极处理和协调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家国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有效引领儿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外部世界、接受新鲜知识,进而完善自我身心。发展至今,绘本更加成为培养下一代的有效手段,成为大人和孩子之间共享信息、情感的载体,让人透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发现“围炉夜话”般的独特场景,享受片刻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显而易见,绘本本身在人生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具有连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和现代文化场景的先天性功能。站在理论的角度而言,儿童绘本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创作和设计,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左右少年儿童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形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文化的接受、输入、输出与传承。虽然已经进入以丰富的图像方式接收和传递文化内容的“读图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使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媒介的进步更加使得这种文化传播现象多元化,但是传统非遗文化涵盖的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传统生产知识、传统生活知识以及文化空间等内容更应该以更加活态、动态的形式加以继承、创新和传播。而儿童绘本正是能够作为非遗文化本体,发挥促使新一代少年儿童在认知最初阶段就沉浸在传统文化滋养之中的积极作用;[5](P11~15)同时,绘本翻译是我国绘本创作和发展“民族化”乃至“世界化”的必经之路。

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翻译实践面临的困境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翻译实践面临较多问题,体现在基本的跨文化意识不足、相关主体不够专业、理论指向力不足以及市场传播力不足等方面,使得绘本原创、译本、内容、传播等效果不佳。

(一)跨文化意识不足,影响本土绘本质量

儿童绘本作为我国童书“走出去”的新亮点,是反映我国和世界童书原创、出版和整体发展的重要指标,毫无疑问需要以跨文化视角对其原创和传播特点进行审视。然而,我国儿童绘本作为传播媒介,表征着中华文化价值观,却面临着跨国传播意识不足、语境差异阻力、文化接近性与特异性难以平衡等问题,直接影响本土绘本创作质量,进一步影响跨国跨文化的绘本传播意识。跨国传播意识不足,体现在国家顶层政策不到位,未能与全球化战略政策等同步更新,尤其是未能及时指明儿童绘本创作和传播的范围和方向。从文化语境角度而言,我国属于高语境文化体系,具有委婉、含蓄的特点,需要特定的场景帮助受众领会真实语意,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体系。如2012年出版的儿童绘本《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以父亲辅导作业的情境表达父子温情,能够引起国人共鸣,却很难被外国读者理解,丧失了文化语境促进对外传播的意义。基于此,不同文化之间接近性和特异性的不平衡愈加凸显,我国儿童绘本创作者力求降低异质文化对本土文化符号的陌生感,最大限度营造文化接近性氛围,通过亲情、友情等情感提升海外读者兴趣,却过度考虑外国读者的兴趣,弱化了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如2003年出版,已经风靡世界的原创儿童绘本《淘气包马小跳》就过分强调“马小跳及其生活跟世界上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6](P85~88),反而使外国读者失去对中国原创作品的期待,可见本土绘本质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提升。

(二)译介专业度不足,影响翻译质量

我国儿童绘本市场日渐繁荣,以引进的、翻译的绘本为市场主导,但是汉译英绘本市场面临较大问题,整体体现在商业翻译模式为主导、译者众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绘本翻译质量堪忧。归根结底,商业翻译模式主导是因为儿童绘本汉译英未在国内翻译领域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绘本翻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国内儿童绘本翻译被认为是“小儿科”,不仅相关理论研究落后,而且被置于译界边缘地位,导致儿童绘本出版商过度关注商业利益,忽视绘本翻译质量的审核,对以儿童家长为主的消费者造成误导。国内原创儿童绘本开始被迫追求时效性和翻译速度,造成一大批速成的汉译英绘本流入市场,却因为粗糙的翻译和较多谬误而影响出版和传播效果,对儿童潜在的不利影响虽未能凸显,却是已经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加之国内出版专业分工淡化现象严重,翻译市场专业化不足,尤其缺乏专业的绘本机构和绘本翻译团队,大多数儿童图书出版社采用与译者合作的方式,团队不够稳定,进而导致翻译质量不稳定。更有甚者,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将编辑内部人员组建为临时的翻译团队,[7](P56~60)无形中决定了绘本翻译理论指导和策略要求不够系统化和专业化。

(三)理论导向力不足,影响内容传达

绘本本身具有图、文基本属性,即多模态特征明显,且儿童绘本应该更加强调文字和图片整体统一翻译的效果,这就需要专门的理论为指导,以达到图文等更多内容细节方面准确传达、兼顾受众和本土读者的目的。然而,理论缺乏是现阶段绘本汉译英的较大问题之一,大多数译者虽然能够立足于国际视野,却未能够充分置身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尤其未能够考虑儿童绘本的特殊性,未能够充分考虑儿童认知的特殊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认知的共同点,特别是对绘本图片的极大兴趣点和内容细节方面的特殊要求,低估了图文等共同建构的多模态话语和逻辑语义关系下的汉译策略。[8](P25~32)根本原因在于原创作者对译者理论水平的考察不足,只是单纯地重视版权出版等,将汉译英主权全权交付出去,很大程度上切断了译者与原创作者之间应有的沟通渠道,译者理论导向力缺乏实践经验的充实,导向力不足,进而决定内容传达具有片面性,不仅不能够达到图文之间的统一,而且使得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力极为缺乏。在此基础上,儿童绘本汉译英应具备的图文语义逻辑关系、立体多模态分析都处于缺失状态,导致译文内容不能够平衡不同受众需求,影响内容全面传达的实效。

(四)营销策略不足,影响市场传播效果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汉译英实践的归宿之一是实现有效传播。然而,我国儿童绘本外译营销策略不足,已经影响到绘本对外传播效果。截至目前,大多数童书企业或者出版商忽视自身发展中的文化基因,对儿童绘本的阅读、教育价值和信念的理解不足,对儿童绘本特定领域和方向的品牌内蕴认识不够精准,使得其品牌营销和市场运营基础不够扎实。于是,大多数企业主体不能够精准定位自身本土化发展方向,忽视对具有本土人文情怀的作者、译者、绘者的专业化培训,使得绘本译介和出版企业的本土化意识和文化传播意识不足,很大程度上造成读者信任缺失、共鸣不足的负面影响,影响绘本品牌产业架构的长期稳固。同时,儿童绘本相关企业主体缺乏弘扬“专长”“专注”的行业精神,忽略儿童与相同或者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元素之间的联系及不同需求,使得绘本品牌塑造缺乏相应的文化土壤。基于此,大多数企业面临绘本外译文化品牌和战略远景难以实现的困境,品牌衍生价值不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群体所关注的产品功能和文化情感利益未能够得到满足,无形中降低其对绘本文化产品的忠诚度,当面临消费升级和新技术驱动时,市场传播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被削弱,传播效果更加不足。

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翻译实践创新策略

儿童绘本翻译基于跨文化语境进行创新,需要从更新汉译英理念、提升翻译相关主体素质、融合新研究理论,以及树立自身品牌等方面做出努力,开辟出独特的儿童绘本翻译跨文化传播路径。

(一)秉持中外共创视角,保证原创质量

儿童绘本正式缘起于19世纪后半叶的欧美,已经发展成为最具世界性的文学种类之一,面对儿童绘本引进为主的现状,更加凸显出本土原创绘本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将国内意识转向国际意识,保证理念层面的中外共创。[9](P89~93,95)整体而言,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应坚持中国文化精髓和特质,在临摹国外绘本画风和技巧时,将本土气质和特有的文化保持并表现出来,同时应全面了解和客观看待西方社会需求,将本土文化气质与西方文化进行调和,保证原创绘本能够被世界语境即跨文化语境所接受,最终生成中外共创的原创精品绘本。具体而言,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简称中少总社)、广电总局等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完善顶层设计,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向原创绘本创作、出版等倾斜,指明原创绘本的发展方向。国家可以直接出台政策,规定出版社等参加国外书展必须有国内童书;广电总局可适当延长进口儿童绘本的审核时间,给予国内原创绘本更多的创作时间和空间;中少总社应注重原创儿童绘本的版权保护和输出,从源头上为原创质量把关。在此基础上,国内出版社应积极开拓国际化市场,可以根据情况与海外合资或者版权合作创办国际出版公司,重点扶持一些融合我国优秀文化元素和西方优秀文化形象或者表达的原创作品,由广电总局等进一步推荐,如《西游记绘本》《中国卡通》《习近平讲故事》(少年版)等,[10](P93~102)在弘扬中国文化内容、保证版权输出的情况下,还应该融入西方形象,以中外共创视角提升原创国际化质量。

(二)提升译介主体素质,保证译本质量

对于儿童绘本汉译英翻译质量提升而言,译介主体素质,尤其是绘本译者的主客观意识和实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绘本翻译的内部因素。当然,强调提高译者翻译策略技巧的前提,应该是澄清其翻译意识。翻译意识作为翻译思维的主要表征,贯穿翻译过程的始末,对翻译实践成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翻译界专家和理论研究者对绘本译者素养的重视程度加大,基本上能够确定绘本翻译需要专业的翻译人才,并提出其译者应该具备文化差异意识、语篇意识、文本类型差异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等,且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诸多意识都能够被视为具体到文体意识、语境意识、读者意识、文化意识、作者意识等在内的某种翻译意识。[11](P9~13)可以预见的是,译者应该具备核心的文体意识和读者意识。首先,译者应深入了解绘本的文体特征,将绘本图画与传统文学插图相区分,明晰绘本图像、线条以及色彩等对于部分文字的有效提示作用,以“看图作译”实现专业的儿童绘本翻译实践。当然,这是译者对绘本显性文体特征的运用,还应该考虑听觉、触觉等能够引起译者、读者共鸣的隐性特征,将文本暗含的交际性指向意图翻译出来。同时,译者还应该考虑读者阅读喜好和审美情趣,即儿童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进行翻译实践时始终以儿童为中心,[12](P126)着眼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保持绘本翻译中的艺术性表达方式和不同程度的指向性。比如,设计《阿凡提的故事》时,可以将阿凡提设计为一个儿童,提升绘本本身与读者之间的关联度,引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阅读时进行联想等活动,提升译本价值。

(三)强化目的意识,优化译本内容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国内对儿童绘本的需求日益增加,汉译高质量的儿童绘本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更加需要专业的翻译理论和策略,对词汇、句法、语相等内容方面的具体翻译实践予以指导。基于儿童绘本汉译英目标语受众以英语母语读者为主,其社会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年龄、学习习惯、教育体系等都与汉语有着极大的差异,若想要译本契合受众的交际需求,以翻译目的论等为指导,成为一种必然。[13](P173~174,177)翻译目的论是德国翻译学家汉斯·佛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力求将翻译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根据译文和受众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技巧等。以我国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代表作《淘气包马小跳》为例,于2003年在国内以儿童小说形式出版,2007年英国Harper Collins出版集团购买其多语种版权,之后还被改编为电视剧和漫画等,但是其英文版本并未能够在国际儿童绘本界获得强烈反响。单从题目而言,Mo's Mischief为较为地道的英文版本,相较于国内译法Naughty boy Xiaotiao Ma更加能够获得英文读者共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其中,《淘气包马小跳之漂亮女孩夏林果》(Pretty Girl Xia Linguo of Ma' s Mischief)中,“马小跳成了没安好心的黄鼠狼,夏林果真成了需要保护的小鸡”译为Ma became an evil hunter and Xia became a little sheep who needed protection.因为英文中缺少“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对等说法,从而用hunter(猎人)和sheep(羊)进行代替,便于读者理解,容易引起共鸣,未来应该从传达中国文化内涵的角度予以完善。[14](P19)同时,儿童绘本汉译英还应注意语相对等效果,即译本文字、图片、标点等最好于原文最大程度保持一致,[15](P101~107)以实现视觉和文字合力呈现原文和译本内容的目标。

(四)打造绘本文化品牌,拓展外译市场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儿童绘本已经成为童书市场热度极高的书种,且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完善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绘本的教育启蒙价值愈加凸显,同时还能够作为沟通儿童和成人之间的有效媒介,注定我国儿童绘本良好的市场前景,亟需出版公司等相关主体平衡并规范原创绘本、译介和出版工作,尊重儿童的本位意识,以品牌的力量保证绘本汉译英质量和口碑。针对目前儿童绘本产业拥有广阔商机已成为共识的现状,相关企业、出版社等应积极思考将分散的绘本通过合理定位、传播和运营打造成为文化品牌的课题,落实好品牌定位、形象设计、顶层设计、品牌管理等环节。首先,不同的企业或者出版社应根据自身优势做好品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擅长的儿童绘本市场状况、读者喜好和需求等,结合企业愿景和文化使命制定绘本产品结构、创新战略、服务体系等,协调短期利益和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之间的矛盾,创设专门的资金支持管理层、编创和翻译团队的运营,将儿童绘本外译扩展为具有高度认同的内部文化和品牌。在此基础上,出版企业应高度重视品牌执行力,尤其注意绘本原创本和汉译英本的教研、创意孵化、专业团队培育等,[16](P55~57)将读者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以及不同文化的契合内容等考虑在内,带动绘本译介、出版和品牌推广的生态优化,尽可能拓展绘本的外译市场。

猜你喜欢

汉译英跨文化语境
【汉译英参考译文】The Inner World of a Great Man (Excerpt)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汉译英参考译文】Reflections Before the Buddha (Excerpt)
On Hom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谈汉译英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