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乙巳京察与万历朝后期政治生态研究

2023-01-11宋立杰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神宗楚王舆论

宋立杰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重庆 400715)

京察是明代考核官员的一种较为完备翔实的制度。学界一般认为京察的实施可能引起朝臣党同伐异,尤以明朝后期为最。史家也多强调万历朝与天启朝是明代党争的爆发期,而历次京察又是重点考察的对象,但对万历三十三年乙巳京察关注较少,只是笼统地沿袭东林话语主导下的文献记载,阐述沈一贯庇护私人,倾陷清流,从而存在一些误解。①参阅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80-689页;朱子彦:《中国朋党史》,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第421-422页;宋立杰:《理身理国:沈一贯研究》,吉林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7-191页;杨向艳:《沈一贯执政与万历党争:以楚宗、妖书、京察三事为中心的考察》,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276-352页。综合分析万历朝历次京察,笔者认为乙巳京察是万历朝后期——乃至晚明政治生态改变的转折点。

一、乙巳京察的核心问题

名列察疏的钱梦皋是引起朝臣纷争的中心人物。主察官员对他的评语是“不及”,处置方式为降调。但钱梦皋借林秉汉言楚事,乘机进言触动明神宗,继而得旨留用。主察官员杨时乔与温纯辩解他们只是就事论事,并未涉及个人恩怨。梳理明清史籍相关记载,笔者认为此次纷争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钱梦皋被察与被留的原因;二是沈一贯与钱梦皋的关系。

(一)钱梦皋被察与被留用的原因

钱梦皋被察的原因是什么?诸文献皆没有言明。他并不是被罢斥,而是降调。明制,考察的察例有八种,“不及”即“才力不及”,最早出现于宣德年间(1426-1435),[1]P1178但未成定制,直至成化二十二年(1487),鉴于“人才质不同”,吏部尚书李裕奏请设立,于是在察例中增加此点,目的是“以寓爱惜人才之意”。[2]P4369-4370在八例中,惟不及与浮躁的处分是降调,其余皆为罢免。

明清史籍对钱梦皋记载较少,我们仅知道其仕途轨迹,以及一些奏疏;在他人的奏疏与传记中,多记载他攻诋清流之事,从而导致我们对钱梦皋的了解并不完整。实际上,钱梦皋并不是如此刻板的形象,即使是他的弹劾者乔应甲也不得不承认其在山西为政期间的政绩。[3]P391-394因此,钱梦皋并不是十足的“小人”。

被认为“不及”的钱梦皋会降调为何种官职呢?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在京城为官,可能担任郎中、主事等职,他们品级虽与科道官无二,但发展前景、事权远不如科道官;二是前往地方任职,但因其本身品级不高,不可能担任封疆大吏,或是知府等中级官职。明代中后期,士人多重京官而轻外官。无论哪一种结果,都是钱梦皋,乃至科道官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巡按御史林秉汉突然奏请再勘楚王真假。[4]p340-341钱梦皋遂以此为契机,上疏批驳林秉汉,继而言此次被察源于主察官员为郭正域复仇。明神宗阅后,认为此次京察“必有狥私之弊”,下诏钱梦皋照旧供职。[5]p7574钱梦皋被留用的直接原因在于他驳斥林秉汉,但刘元珍等人认为钱梦皋的留用是沈一贯所为。尽管明神宗多次言此举出自本意,但舆论不信。此事涉及阁臣在明代政治运作中的角色。明中后期,阁臣可攘夺吏部的人事权,若明世宗与明穆宗“大规模的裁革冗官活动”都是在阁臣徐阶、高拱等人的辅助下完成。[6]

(二)钱梦皋与沈一贯的关系

为何言路会认为是沈一贯要旨留用钱梦皋呢?似源于万历三十一年的年例,沈一贯奏请留用钱梦皋。舆论又以果推因,认为在乙巳京察尚未开始时,沈一贯便积极举荐同党职掌吏部以庇护私人。故而舆论认为此次留用钱梦皋,仍是沈一贯所为。又沿此线索出发,他们判断钱梦皋是沈一贯的党羽。晚明以来,舆论、史家一般多认为沈一贯是浙党首揆,钱梦皋是浙党重要成员。[7]p95-135刘元珍率先公开沈一贯与钱梦皋的私人关系,指出后者的留用不是出自明神宗之本意。[8]p40-42舆论多持此说,尤其是以受害者身份自居的郭正域认为钱梦皋就是沈一贯的私人。[9]楚王案,钱梦皋与郭正域的持论相悖;续妖书案,钱梦皋认为胡化攻诋阮明卿之举,实际上是影射他,遂极力辩解;他又错误地认为胡化的举措是受郭正域指使,遂攻诋郭正域与沈鲤。沈一贯虽辩解与钱梦皋没有私交,但未令人信服。

二、舆论诉求的“失序”

京察疏上交后,并未立即被明神宗批阅,致使主察与被察官员不知所措;钱梦皋的留用,又被舆论认为存有暗箱操作之嫌,遂交相上疏攻诋。

(一)言路的“失序”

钱梦皋因楚王事而得以留用,再以楚王事为由,奏请追禠郭正域。与此同时,因年例外转的钟兆斗也上疏弹劾主察官员。涂宗濬、侯庆远、孔贞一等人上疏驳斥钱梦皋。又因钟兆斗疏中多涉及吏部事,杨时乔上疏辩解。见此情形,钱梦皋遂攻诋杨时乔。群臣在相互攻诋,作为最高权力者的明神宗却未制止。

而候补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刘元珍绕过争论双方,上疏攻诋沈一贯。此疏使朝野争端进一步升级。钱梦皋又攻诋刘元珍,认为他谤毁君父,实是温纯的鹰犬;指出朝臣因不满温纯辩疏未下,纷纷请辞,乃是“以示要挟”。[5]P7633明神宗传谕内阁严惩刘元珍。沈一贯上疏救护,反而遭到明神宗的斥责。

因受言路攻诋,沈一贯与沈鲤俱不入阁,只有朱赓在阁。因见京察事态日趋恶化,吏部员外郎贺灿然首倡调和之说。[5]P7660然调和之说被一些官员否定,若朱吾弼弹劾沈一贯结党营私,奏请将被察科道、诸拾遗大臣、外推诸臣按照考察结果处置。[5]P7670-7671但明神宗皆未批复,只催促沈一贯入阁办事,批准其所请,恢复刘元珍之职,不予惩治。

七月,沈一贯再次催请明神宗及早发下察疏,并依据考察结果处置钱梦皋。明神宗言钱梦皋自有处置办法,无须再议。而庞时雍仍然认为这一切都是沈一贯所导致的,奏请明神宗罢斥沈一贯。[5]P7676-7678然明神宗没有处理该奏疏,反而下旨令温纯致仕,钱梦皋、钟兆斗以养病离职,[5]P7683并发下考察疏。

(二)癸卯二案的“不正式翻案”

钱梦皋与刘元珍等人的争论造成舆论的“失序”,争论内容逐渐扩大,又涉及楚事与续妖书案。既然钱梦皋声称在楚事、续妖书案两案中,秉公办事,未曾倾陷他人,两案的处理及其结果也是公正的,那么攻诋者必然要予以“翻案”,继而直指他们所认为的钱梦皋的后台——沈一贯。晚明舆论“翻案”癸卯二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楚事、续妖书案可谓是万历三四十年代舆论热点,犹如史学迁所言:“今日所称不平之甚者,孰有过于楚事妖书耶?而今所称失刑失政之极者,亦孰有过于楚事妖书耶?”[8]P58-61

刘元珍率先指出沈一贯与钱梦皋在楚事上“含沙反射,假公济私,愈逞愈多,蔓衍何极”,[8]P41庞时雍言钱梦皋得罪公论与楚事毫无关系。二人只是认为沈一贯等人利用楚事倾陷清流,尚未对楚事的处置提出异议,但已开启言路“翻案”潮流之风气。史学迁直言沈一贯及其党羽接受楚王贿赂,才偏袒楚王华奎。[10]P58-61汪怀德以楚事弹劾蔡献臣依附沈一贯;潘之祥奏请释放英燋等楚宗人,追论王三善、薛三才等会审官员的罪责。目力所及,姜士昌似是最早公开指出沈一贯利用此案构陷沈鲤;史学迁亦言因沈裕持正,郭正域与沈鲤才幸免于难。乔应甲则言在审理毛尚文、郭正域的随身仆人过程中,沈一贯指使私人诱导案犯牵引郭正域,[3]P391-394同时参与会审之人都已知晓沈一贯意欲牵引郭正域,故迟迟不结案。虽然诸人的叙述较为简略,亦稍显支离破碎,已表明时人开始重述续妖书案。言路的弹劾虽疏入不报,却在朝野中散播,逐渐被清流认同,甚至成为街谈巷议的谈资。时人为当时参与此案审理的清流官员撰写传记时,无不借鉴舆论所言,铺叙此事,极言沈一贯之倾陷,传主之救护。

史学迁等人的“翻案”尚未触及根本,但在朝野中传播,影响不断扩大,渐渐左右了朝廷政治趋势。礼部尚书孙慎行奏请释放被禁锢的楚宗人,明神宗予以批准;孙慎行等人又奏请重审楚王真伪事,但被明神宗否定,并再传谕楚王为真由他决断,不得置疑。[10]P266-269虽然明神宗一再坚持楚王华奎为真,但被冠以“谋反”罪名的楚宗人的释放,在朝野中产生较大影响,形成一种当年会审结果为误、楚王华奎为假王的一种假象。

天启初期,由张惟贤、叶向高等人奉敇修撰的《明光宗实录》,从官方角度确定沈一贯利用续妖书案与楚王案构陷郭正域、沈鲤之说,[11]P12-13叶向高等人显然站在郭正域、沈鲤一方,贬斥沈一贯等“小人党”。但我们要明确一点,即他们没有重勘,亦没有得到明熹宗的旨意,华奎仍是楚王,并没有被罢免。直至明亡,官方从未重勘华奎真伪和楚宗人是否谋反,只是舆论自导的翻案。

在他们的叙述中,楚事与续妖书案已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沈一贯及其党羽图谋已久之事。有关两案的审理奏疏或未公开,或已遗失,晚明官员虽对续妖书案与楚事多有追述,但是他们并不知晓具体的审理流程,只是根据一些传言,叙述自己认为的事实。既如此,我们就不能直接以信史看待。

三、中枢权力格局的变动

(一)明神宗对朝局掌控的失效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所作的决定,自然不允许臣子质疑,也不肯大权旁落。林秉汉奏请重审楚事,而楚事早在两年前已结案,其仍质疑圣意。刘元珍、朱吾弼等人认为留用钱梦皋“原非皇上本心”,又直指沈一贯窃权,结党营私。明神宗最恨群臣结党,而沈一贯林居七八年,阔别朝堂多年,是由其亲自点选入阁。刘元珍等人弹劾沈一贯,也许在明神宗心中便意味着他们认为他识人不清。诸人奏疏一再挑战明神宗的权威,诸大臣又一意乞休,故而盛怒难消,将刘元珍等人严惩,并言:“再有烦激的,还一并治罪”。[5]P7686-7687

其实从清算张居正时起,明神宗对朝政的控制日趋失效,由国本诸事愈加失信于官员。明神宗厌烦朝臣间无休止的争论,亦认为此对政事于事无补,对缺官更加置之不理,继续放任已混乱不堪的朝局,不裁决群臣纷争,独处高堂。他明白即使裁决朝臣纷争,亦会有部分官员不满,仍会上疏烦扰,便不裁决,任其发展。于是群臣奏疏的言辞越来越荒诞,只是以此让被劾者自动离职。

(二)阁权式微

乙巳京察对沈一贯的仕途与声誉产生几近毁灭性的影响。乙巳京察之前,沈一贯只与郭正域、温纯发生争论,他是被动方,言路亦没有公开攻诋;此后,言路开始疯狂攻诋沈一贯,指责其植党树权、排斥清流,全面否定他的事功。言路已无心查证事情真相,亦不能全面审视沈一贯及其政治行迹。内阁只是辅政机构,依凭皇权参政理政。面对言路的弹劾,阁臣非常被动,他们无权惩治攻诋者,只能借圣意以惩治。明神宗面对朝臣纷争,虽偶尔宣谕阁臣,但他不上朝、不批阅章奏,又不赐予阁臣实权,已无法帮助阁臣摆脱困境。沈一贯连上八十余疏乞休,明神宗不允其请。然而明神宗对沈一贯的宠信,愈加使得言路下定决心使沈一贯致仕。或许他们意识到明神宗主动罢免已无可能,于是便通过言论钳制沈一贯,通过毫无根据的言语,迫使其自动离职。

沈一贯的困窘,亦使得科道官与其他外廷官员意识到舆论可以决定官员的去留。沈一贯致仕后,朱赓继任首辅,不久李廷机入阁,他们被言路认为是沈一贯的党羽,又有传言王锡爵与申时行将在此入阁,沈一贯也会重新入阁,于是言路又开启攻诋阁臣之风。言路的疯狂攻诋,使得朱赓称病告假,致使无人在阁处理阁务;[2]P5780李廷机以一阁臣身份旅居破庙数年之久,共上一百二十余封乞休疏,终得放归旨意;[2]P5739-5741王锡爵虽得起复诏命,但连疏乞休,终不赴任。[2]P5752-5754言路疯狂的攻诋,使阁臣一败涂地,以至于没有了尊严,内阁的辅政功能沦为空谈。

由刘元珍等人掀起的攻诋风潮,舆论又为郭正域、沈鲤造势,使得沈一贯举步维艰,也导致内阁矛盾的公开化。时沈一贯注籍不出,次辅沈鲤便全权处理阁务。虽如此,群臣奏疏仍多发沈一贯私邸由其票拟。沈鲤遂言章奏不应发至私邸。[12]P276-277此疏实际上要取消首辅专有票拟权的故事。

但介于内阁超然的政治地位与影响,时人对此既有艳羡者,又有嫉恨者。朝臣设法推己方之人入阁,阻拦他方势力入阁。晚明舆论,或者可以说是东林主导下的舆论多是贬斥沈一贯及其党羽,为何出现一边倒的情形?或如蔡献臣[13]P44-45所言,沈一贯致仕后,部分官员认为郭正域会起复,继而入阁,便甚为迎合,故大加贬斥沈一贯等人。

乙巳京察对万历后期政局产生极为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促使两位阁臣一同致仕,还使癸卯二事重新回到舆论中心,并以此为契机,不断转引,成为朝臣间相互攻诋的一大利器,终于导致万历朝后期政治生态趋于崩溃,党争态势不可避免。综观明朝历次官员考核,只有在明初,官员考核严格执行,随后皇帝怠政、官员势力纵横交错,致使官员考核制度演变为朋党之争的利器。因此,必须完善官员考核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考核,又要加强主察官员自身素质建设,避免出现以制度牵制他人与成为“私器”之现象,达到“基于制度安排或社会成员的约定,形成为社会成员所感知的和谐、秩序状态或态势”,实现政治参与的有序化。[14]

猜你喜欢

神宗楚王舆论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侘寂美学于现代陶艺中的运用——以寄神宗美的作品为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楚王失弓新编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皇帝任性,状元到手
楚王爱细腰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楚王招贤
楚王围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