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学东渐以来中医药自信的质疑与重塑

2023-01-11李江涛郑俊一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新冠

李江涛,郑俊一,刘 洋*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2.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

诞生于数千年前的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发展过程中,中医药始终秉持兼容并蓄的精神特质,吸收外来优秀知识和文化。中医药还传播到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并被接纳成为这些地方的主流医学。仅从“汉方医”“唐医”等名称就能折射出彼时中医药的地位与自信。

一、西学东渐,自信受疑,中医改良

晚清“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思维、教育模式。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导致了中医、西医的比较差异。中医界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掺杂诸多弊端。何廉臣指出:(中医)“或立奇方以欺世;或用僻药以惑众;或抉择价昂之品,以媚富贵之人;或假托仙佛之方,以欺愚鲁之辈;或高谈阔论,惊世盗名;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1]李啸云提议:“欲整顿医学,莫善于开医校、考医生二者。”[2]他们认为要克服和消除中医的缺陷,就要模仿西式学校教育、考试、医院制度。1873年,上海格致书院成立,开中西医汇通的先河。在医学教育中,该校实行中医西医并举,意欲让学生在接受两种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思考二者的不同,比较孰优孰劣,对中医进行“改良”[3]。但实际上,这种“中西医兼习”的模式,却在无形中削弱了中医,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中医不如西医,转向学习后者。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民族自信空前受挫,“医学救国”思潮勃然兴起。不仅西医界和普通民众怀疑、否定中医,甚至中医界部分人也萌生了“废医存药”的想法。在西方所谓“科学”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日渐丧失。中医长期位居中国主流医学体系的地位出现了动摇,为日后的“废止中医”埋下了伏笔。

二、废止“旧医”,中医自觉,自信仍存

民国时期,受中西文化论战的影响,疑古思潮兴起,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猛烈批判。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首当其冲成为被批判和打击的对象。留日习医的余云岫,成为废止中医的急先锋。他提出:“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上,卫生行政事业一日不能进展。为民族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采取断然措施”,将中医的存在与发展西医乃至国家进步对立起来[4]。1929年,“废止旧医案”获得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中医药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医界自醒自觉,奋起抗争。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集会,进行请愿;在期刊、报纸发表文章,从舆论上肯定中医药的作用,对“废止旧医案”观点进行辩驳。在成立中央国医馆,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及《医士条例》立法等问题上不懈努力。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学万能”的神话逐渐破灭,国人对代表“科学”的西方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张君劢有言:“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5]从促进民族经济、考虑卫生经济的角度,也有有识之士提出保存中医药的价值。“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提出了《提倡改进中医学术案》,获得阎锡山首肯,向南京国民政府提交[6]。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对于中医药的态度总是朝令夕改。最终“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近代二元医疗格局形成。

三、中西结合,迎来新生,自信大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歧视、排斥中医的现象时有发生。1953年,在毛泽东“系统学习,全面继承,整理提高”的指示下,中医药的发展迎来曙光。一是先后创建了多所中医研究机构、中医学院,开展“中学西”;二是号召西医向中医学习,提出“西医学习中医学术必须采取全部接受的精神。”三是吸收中医参加西医医院工作,发挥辨证思维优势,培养兼通中西的人才[7]。

1956年8月,北京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卫生部调集中西医专家共同遏制疫情。蒲辅周提出“用温病治疗原则治乙脑”的建议,效果显著[8]。毛泽东获悉后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9]这一评价给予中医界以巨大的信心。国家在中医药体制、法律、机构等方面也不断加大建设力度。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从国家体制层面奠定了中医药发展和自信的基础。

四、适逢契机,中西并重,自信重塑

2003年,“非典”爆发。面对病因、病机、治法均不明了的情况,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动参与,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收治患者,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佳绩[1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医药界更是第一时间全面参与救治。以张伯礼为代表的中医药人,奔赴武汉,全程参与,做出重要贡献。在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总数的91.5%,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11]。在有效治疗药物没有被证实,疫苗没有研发成功的情况下,中医药还走出国门,获得许多国家的认可。

习近平指出:“经过‘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12]事实上,新时代中医药人还不断创新,用一系列成就强化“自信”的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他信”。全世界有103个国家认可针灸技术,中药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注册。中医药的价值、作用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人们对中医药的未来充满自信。

五、结 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凝聚民族的向心力和原动力。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虽屡遭劫难却从未断绝,其重要原因就是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

中医药在近代的遭遇是中国传统文化百年发展的缩影。近代中国“维新”“变法”屡遭失败,加之“科学主义”泛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的中医药首当其冲成为质疑和否定的对象,被排除出“科学”之外。在“中西医汇通”的模式下,中医几被废止,自信跌到谷底。根本的原因,在于基于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两种医学体系,其“范式”无法通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从政策、制度上给予中医药大力支持。中医药人不断守正创新,经受住了中西医的比较质疑。新时代“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使中医药人重拾自信,在“非典”“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中大显身手。中医药正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为构筑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新冠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新冠疫苗怎么打?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两手
张竹君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西医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