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海南儋州调声的保护与传播路径

2023-01-11胡世长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儋州文化遗产音乐

胡世长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海南海口 570216)

传统民间艺术日渐式微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客观现象,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角度,加快推动传统民间艺术保护,发掘其内在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意义,增强其与现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黏性与交融,是迫在眉睫之举。海南儋州调声(以下简称儋州调声)作为海南汉族与黎族在文化习俗交汇交融中生成的产物,因其鲜明的方言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海南民间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具有特别的地方民族文化印记。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渗透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逐渐成为当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趋势。在海南加快现代化进程背景下,儋州调声也同样面临着现代音乐与传统民间艺术相互冲击的多重考验。如何应对这一传承和发展局面,如何利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利政策,挖掘儋州调声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培育起儋州调声与新媒体技术、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和兼容性,是摆在儋州调声面前的重大发展问题。

一、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与保护价值

(一)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

儋州调声的起源于千百年前海南儋州地区的劳动人民在自娱自乐的活动时将山歌融入田间劳动中,通过对唱缓解劳累,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更改了山歌的音调,使其呈现出节奏欢快的风格。在外来文化不断融入和影响下,儋州调声不断拓展演变出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了调声的创作方向,实现民间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成为人们参与田间农作时演绎的节奏欢快、旋律活泼的文化形态。儋州调声一直以本地音乐创作为基础,形成独特地域风格和思想情感相融合的音调特色,传达劳动人民之间的内心情感。这种新的创作形式为儋州调声的发展与传播带来良好契机,使儋州调声呈现出形式多样、艺术成分多样的特点,推动其成为充满特色、充满新意的歌种。此外,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的发展与探讨应立足于人民真实的生活劳动基础上,由此确定儋州调声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青年男女互诉衷肠并自发而成的对歌。儋州调声的创作风格多样,艺术形态异彩纷呈,加之取材广泛,为艺术形态由传统娱乐活动拓展到其他新领域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由于儋州调声的旧曲调和歌词一般都是即兴创作,有着较好传承和创作优势,不会过于关注歌名和歌唱技巧,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旧曲调的创新和变化,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即兴创新和发展,进一步实现新曲调的形成和流传,为歌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带来创新。

从儋州调声艺术形态的发展看,后人在歌曲特色及创作内涵的基础上开展新的旋律编排,将田间劳作娱乐活动中广为流传的《车水歌》旋律加以修改,使其节奏更加鲜明活泼,音调起到调整情绪和表达情感的作用,带动当地居民加入到集体对唱的活动中,发展成为夜游活动和节庆对唱的新模式,充分激发了海南儋州地区劳动人民的激情,同时也为调声的创作和艺术表现氛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儋州调声来源于生活,初期歌词内容大多是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时代,儋州调声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拓展歌词创作的延展性和包容性,增加歌颂时代、歌颂生活的元素,使其融入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具有儋州本土特色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增添儋州调声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促进儋州调声得到保护与传播。

(二)海南儋州调声的保护价值

调声作为海南儋州地区的民间音乐自西汉起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当地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儋州调声自身具备丰富的艺术特色,更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见证载体。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儋州调声,也同样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责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地区特色,同样,具有儋州地域特色的儋州调声,是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具体表现,充分表达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进一步表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将艺术内涵的精髓贯穿到海南民歌的沃土之中,带动海南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并推动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儋州调声成为了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交流活动。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和新媒体、自媒体不断发达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娱乐活动逐渐成为当下趋势并被大众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播与保护。近些年来,我国民间古老艺术逐渐不被重视,音乐领域特别是民族音乐领域受现代化的大众音乐和快餐文化影响,并逐渐普遍化、大众化,这严重阻碍了本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传播,导致地区的文化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有民间古老传统音乐失传的迹象,儋州调声也面临同样的境地和窘态。在新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少音乐类型和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偏移,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的制约,学唱调声的年轻群体少之又少,导致多种体裁调声歌曲的创作思路枯竭,更不能得到实质性的传播和保护。由此可见,传统音乐创作方式和形式满足不了现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将会收到排挤和边缘化。因此,必须重视对儋州调声的保护与传播,在不断掌握古老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加快推动儋州调声的创作与表演,以此带动理论研究和音乐文化的吸收,突出儋州调声在当下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中的必要性。

可喜的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儋州调声经过不断的适应与融入,创新与完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逐渐得到拓展。在传统节日的活动过程中,男女之间互动使用儋州调声作为重要交流工具,进一步突出儋州调声的社会功能,加之素材取自日常生活,使得歌曲与传统风俗习惯、劳作建设等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儋州调声在一定程度上收到当地居民的喜爱。如今,儋州调声不断得到提升和完善,在现代音乐文化发展大背景下与之不断融合,加快实现歌曲创作精华的凝缩,带动儋州调声呈现出文化形态丰富多元的趋势。

二、儋州调声的发展现状与时代挑战

(一)儋州调声的发展现状

2001年,儋州市正式确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儋州调声艺术节,成立了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艺术节由政府主导。市民们聚集在一起主动参与到集体对歌活动中,对歌一般是由男女双方对唱,并且配合简单舞步。中秋之夜的调声活动最多时达到了10万人,吸引当地市民踊跃参与,还吸引其他地区的游客前来观赏。

儋州调声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现代化内涵。调声在中国音乐界类属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民间小调,但是儋州调声却在此基础上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音乐特征,它凭着曲调多样的节奏和对歌词反复吟唱的唱法,在中国民歌史上,算是独树一帜了。目前,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广和广播电视媒介的宣传下,当地音乐民间组织和民间音乐传承人的积极性已得到极大提高,为儋州调声的艺术创作形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凸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生命力,为儋州调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注入了活力,拓展了空间。

(二)儋州调声面临的时代挑战

儋州调声在被推广和传播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方面的问题,并影响到了民间本土音乐的传播,过多商业化演出直接导致儋州调声的传统音乐风俗根基受到动摇。比如:在节庆日的大型儋州调声集体对歌活动中,群众将对歌表演过程记录下来广为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儋州调声的传播,但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局限性和凌乱碎片化的传播形式,也导致了儋州调声失去了本土音乐的原汁原味,造成了传统民族音乐根基丢失的隐患。又如:近年来其他地区音乐文化不断渗透和传播的大环境,也多多少少影响到儋州调声的创作理念和民族音乐的审美需求。再如:当下儋州调声的研究群体大多属于当地音乐创作者或爱好人群,并不能对儋州调声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导致儋州调声的特色无法凸显,致使儋州调声的保护和传播濒临险境。总之,儋州调声的传承和保护问题,都应该站在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和音乐根基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创作理念和传播思路,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发展。

三、新媒体背景下儋州调声保护与传播的必要性

儋州调声已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传播和保护价值。充分利用新媒体和新媒体技术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和宣传效果,丰富儋州调声的内涵,原原本本地记录本土文化,实现传播价值。因此,加快社会公众对儋州调声从了解和认可到主动传播和推广,带动儋州调声古老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将地方曲调,推动民间艺术形式和媒体传播环境的和谐共存,推进海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本土文化,带动相关部门和人群参与儋州调声的保护与探讨,促进儋州调声走向数字化发展,使儋州调声这一非遗项目得到传承,是保护儋州调声文化实质的新思路和新渠道。

(一)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娱乐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电视、网络、自媒体等,自然也给作为当地特色艺术的儋州调声带来了直接冲击,使之走向边缘化。虽然当地政府为儋州调声这一非遗项目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成立山歌协会,开展多种民间调声活动等,但仍然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

利用新媒体在文化保护和传播方面的独特优势,使儋州调声与媒体传播技术相结合,加快满足群众对民间音乐的多元化需求,带动民间艺术活动形式的创新,实现人们娱乐方式的转变,为进一步体现非遗项目的价值,凸显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的影响力,加快传承和保护儋州调声探索更多更广的途径,不失为一个科学便捷的手段,也是保护儋州调声不被遗忘和消失的必要方法。

(二)实现人们与音乐之间的良性互动

儋州调声作为儋州本地最重要的歌曲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人们互动和交流的热情,以此来表达内心情感。在儋州调声发展初期,当地居民是在农间劳作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对唱的形式来舒缓自己心中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男女爱慕之情可以借助 “调声” 对唱准确地表达,使得人们对这种音乐形式日益喜爱。在新媒体传播和影响覆盖不断扩大的今天,人们与音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新媒体传播平台来实现,这也为儋州调声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空间。此外,儋州调声在当下新媒体传播时期广为流行的原因,主要在于自身所存在的巨大价值。数字化的网络传播形式,将儋州调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融入媒体平台中,加强其与技术应用之间的联系,做好地方音乐艺术内容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及时进行内容传承和数字化建设的新思路。再者,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儋州调声艺术的保护与传播路径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可以推动儋州调声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建设内容还可以涉及到与歌曲创作相关的各个环节,加快实现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数字化保护新形式,将地方歌曲的民间艺术内涵和特色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具体表现出来,可以将其拍摄成纪录片供大家观看,实现人们与音乐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样,非物质文化遗产 “儋州调声”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不能离开传承人而独立存在的,其产生、传承和发展始终由其载体——— “非遗传承人” “老艺人” 来完成。因此,要加强对儋州调声传承人的普查以及保护和重视,提高其社会地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现、传播和保护。

(三)新媒体为儋州调声的保护和传播带来新契机

首先,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应用与拓展,使儋州调声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实现多种新形式、多渠道的传播,能够改善儋州调声过去集体对唱的单一传统形式,将其推向新的高度和广度。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儋州调声可以利用多种技术平台和手段,加快实现音乐和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受众不再是过去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还可以通过自身对民间歌曲价值的掌握,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观点,实现互动,为儋州调声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其次,自媒体平台具备的独特优势,在为传统歌曲的传播构建新平台同时还可以加深歌曲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和理解,使其成为儋州调声的忠实观众,做儋州调声的传播者,如:把有一定代表性的儋州调声曲目《天崩地塌情不负》《花恋春风哥恋侬》《一时不见三时闷》《十八青春哥小姨》《入到花栏心触景》等收集整理编辑成歌集出版,由传承人以及当地知名艺人、调声队等进行录制调声歌曲CD、VCD光盘发行出版,在电视、网络、自媒体平台上传播,可以使儋州调声得到系统完整的记录和较快较广的传播。最后,不定期举行儋州调声的讲座和培训,邀请儋州调声传承人进行授课,以促进交流和全方位提高调声艺术人才的培养;应用网络媒介加以传播,使更多的人通过网络了解儋州丰富多彩的调声文化;编写乡土校本教材,同时将调声艺术引入当地音乐教育,使儋州调声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

四、新媒体背景下儋州调声的保护与传播路径

(一)加强对新媒体技术和儋州调声艺术的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儋州调声的保护和传播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从目前儋州调声的发展来看,还需要注重艺术创作、保护方法及途径的探索;儋州调声文化价值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带来新的思想活力,并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的参考。儋州调声作为海南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与其他文化艺术传播相比较,既对新媒体技术提出新的要求,又使新媒体技术更趋完善,还能促进儋州本土文化气息更加浓郁、更加直观。使网络受众在使用媒体传播平台的同时还可以掌握儋州调声文化内涵,继而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

儋州调声作为农村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精神财富,应该在信息技术时代下获得保护与传播,因此加强新媒体技术和儋州调声艺术之间的融合,加大对儋州调声的传播力度,保证其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有的地方特色、民族意义、原生态,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儋州调声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传播价值,均有着十分迫切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在积极开展媒体活动时,将儋州调声内涵融入其中,设立非遗竞赛活动环节,督促受众参与到媒体平台,加快掌握儋州调声的文化内涵和传承需求,积极维护民俗音乐活动,新媒体技术应在这方面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为儋州调声的保护和传播提供合理的媒体应用技术。

(二)注重对儋州调声的媒体推广与宣传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新媒体技术作为现在信息技术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拓展到儋州调声的保护与传播路径中,带领传统民间艺术走向多样化的空间;受众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也逐渐形成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往往会在媒体平台上寻求满足,因此儋州调声在探讨保护和传播路径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进一步实现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再加上受众在移动互联网上观看儋州调声的同时,还可以主动利用媒体的交互性特征,突破时空局限,带动儋州调声的创作形式走向更高的台阶。除此之外,我国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手机上网的网民日益增多,移动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传播作用,能够在群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构建技术桥梁。

由此看来,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为儋州调声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优势,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新的媒体宣传形式,比如将儋州调声包装成艺术品牌,使用网络以及自媒体等多种平台对其开展不定期的传播;当地政府充分结合海南地区的实际宣传和文化风采展示需求,让儋州调声成为推介自己的一张名片;可以将儋州调声的相关教学素材和视频上传互联网,引入音乐教育的范围之中,促使得到全方位的传播和弘扬。

(三)强调对儋州调声文化的创新

在社会不断进步与人们文化创作水平日益增高的同时,新媒体传播途径为儋州调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节奏,不能形成单一的传统形式,避免儋州调声出现过度落后和保守的问题;在各大网络媒体的宣传平台,儋州调声需要将自身的艺术特征与其他音乐形式联系起来,实现多方面的融合,共同创作出符合调声创作视野的发展空间,在创作的同时加大创新理念的融入,主动参考现代音乐的多元化艺术形式,取长补短,促使儋州调声在新媒体传播下加快适应当下社会发展新形势。另外,儋州调声来源于生活,在保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寻找具备现实题材的创作依据,实现题材与艺术之间的结合,充分挖掘儋州调声的现实性因素,最终实现调声在形态、旋律、情感等多方面的创新。此外,还应该积极鼓励艺术原创,保持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和标准艺术内涵,在此基础上根据儋州调声的集体对唱模式,赋予传统的民间音乐更多新鲜活力,结合地区的浓厚文化底蕴,实现儋州调声与其他地区文化的融合创新,带领儋州调声走出海南。

(四)积极对儋州调声保护和传播多方渠道的拓展

儋州调声的保护与传播应该紧紧围绕新媒体网络平台,在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主动拓展儋州调声与媒体之间的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为儋州调声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服务;从长期发展来看,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和剧目资料都是公开的,民间本土化的艺术形式更需要依靠互联网传播平台加以传播。目前儋州调声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应该为其加强数字化的传播渠道,使其在保护中彰显出自身的现实意义,同时拓展了儋州调声在媒体方面的发展市场,将剧目资料比较经典的内容放在网络媒体上,通过节目制作和积极地开展传播活动,将音乐角色相关的图像进行数字化记录;另外,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应该凸显出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在各种艺术理念、创作形态等多方面开展数字化的资料收集,进一步结合信息技术建设与儋州调声相关的数据档案库。

当然,大多数优秀小调内容及素材难免会受到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限制,所以广大受众更应该积极参与到其中,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传播优势,加强各大艺术工作者之间的文艺沟通和交流。儋州调声文化遗产的在线传播形式也格外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观众的多元化需求,并且利用媒体数据库对其中的需求进行收集,有针对性的儋州调声艺术活动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要;站在文化遗产的艺术传播和保护的角度,积极拓展儋州调声保护和传播的多方渠道在当下新媒体传播,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于运用,都可以帮助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眼前,带领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重获新生。

儋州调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环境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能够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活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与完善,民间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使用科技手段对儋州调声的具体内涵和表演形态加以记录,使其大规模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进一步实现儋州调声在网络媒体下的传播;另外,民间音乐的创作和传播应该充分结合儋州调声的文化遗产需求,确保海南儋州调声得到保护与传播。

猜你喜欢

儋州文化遗产音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Tough Nut to Crack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儋州调声: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音乐
儋州新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