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巴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2023-01-11唐志刚陈孝钧马良才吴平昌马荣彬杨满平方汉云何洧丞

中国茶叶 2022年9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唐志刚,陈孝钧,马良才,吴平昌,马荣彬,杨满平,方汉云,何洧丞

镇巴县茶叶技术指导站,陕西镇巴 723600

陕西省镇巴县地处大巴山腹地,位于北纬32°8'—32°50',东经107°25'—108°16',属江北茶区,是全国生态保护示范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茶树生长[1]。茶产业是镇巴县传统优势产业[2],截至2021年底,全县茶园面积达10 000 hm2,茶叶总产量5 508 t,一产产值7.8 亿元[3]。镇巴县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重点产茶县”。

1 茶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茶叶品质极其优异

镇巴县高海拔山区茶园,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 250 mm 以上),空气湿度大,云雾多,漫射光强,十分有利于茶树生长,且全县高海拔茶园中湿热耐寒的草类生长茂盛,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大量富集,土壤有机质积累速度远超分解速度,形成了富有机质土壤,从而成就了镇巴茶叶水浸出物含量高、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低,滋味鲜爽、无苦涩味且香气高的优异品质。

1.2 促农增收效果显著

茶产业作为镇巴县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因地制宜,以茶产业为主攻方向,探索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助推产业发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助农增收之路。通过建设茶园、产品回收、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形式,全县近1.98 万户、6.9 万余人从事茶产业,其中脱贫户3 256 户、10 318人,茶区户均茶叶年收入2 800余元。特别是产茶重点镇兴隆镇、盐场镇等镇茶产业发展对农户增收最为明显。

1.3 茶叶基地初具规模

全县10 000 hm2茶园中,投产茶园7 000 hm2,产量750 kg/hm2以上、产值达15 万元/hm2以上的茶园2 500 hm2。创建了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9个,面积共计1 335 hm2。其中,怡溪春茶园被评为“2017年全国30 家最美茶园”和2019年陕西“十佳休闲观光示范茶园”。

1.4 茶叶加工实现机械化

全县有茶厂70 余家,年加工茶叶超5 000 t,其中清洁化标准茶厂36 家,拥有独立的汉中仙毫、汉中毛尖、汉中炒青和汉中红茶生产线,茶叶加工实现机械化。

1.5 茶企龙头作用显现

全县有茶企48 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 家、市级6 家、县级12 家。拥有省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园区5个。龙头企业通过自有茶园科学管理、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树榜样,以绿色高质高效带动了全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6 品牌培育初显成效

依托优秀区域品牌“汉中仙毫”核心产区的优质绿色、天然富硒的独特优势,创建省级著名商标6件、市级8件。先后参加北京、杭州、西安国际茶博会,以及“国饮杯”“中茶杯”等名优茶评比活动,获金奖64个、特(一)等奖18个。有效提升了怡溪春、定元春、云里禾、雪中茗等区域品牌的知名度,茶叶市场半径呈梯级扩大,行销北京、深圳、西安、兰州等城市,多年来茶叶呈供不应求之势。

2 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尽管镇巴县茶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产业链延伸不长、产业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科技支撑不强、示范作用较弱、新型经营体系培育滞后、农技推广和职业农民培育成效不高、联动带农较弱、品牌竞争力不强、销售渠道不畅等方面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支柱产业地位仍需不断强化,产业融合需进一步加强

全县现有茶园规模仍较小。市场主体数量较少,企业规模也普遍偏小,现有茶叶企业生产能力偏弱,持续投入能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不足。茶产品深加工技术薄弱,新产品开发和宣传不足。虽然部分园区发展规模较大,但是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服务业创新不够、效益较差。

2.2 品牌建设滞后,示范引领作用不强

镇巴县茶叶品牌建设采用双品牌战略,市级公用品牌为“汉中仙毫”,品牌建设主要依托汉中市政府的统一宣传,未能充分体现和发挥镇巴茶的特色和优势。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普遍较弱,示范引领能力不强。

2.3 技术支撑体系薄弱,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低产老茶园比重大,现有约20%的茶园是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低产低效茶园;良种化程度低,全县无性系茶园比例为38.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管理技术落后,大部分茶园的管理技术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茶叶精加工水平不高,茶叶加工技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技术支撑力量薄弱,全县仅有茶叶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仅5人。

2.4 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镇巴县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的山区县,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产业配套的道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现有产业经营主体以返乡创业者为主,部分企业持续投入能力不足,低水平建设比例大。

3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

3.1 总体思路

以创建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示范第一县为突破口,坚持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的发展思路,坚持绿色兴茶、质量兴茶、品牌强茶的发展路径,突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培育领军龙头企业,突出科技创新,完善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体系,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实现富民强县。

3.2 发展目标

树立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利用生产高山生态有机茶独特先天条件,以实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升工程为抓手,将“镇巴毛尖”打造为全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使茶产业成为首位农业特色产业。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2 000 hm2,产茶8 000 t,一产产值达到15亿元,综合产值达60亿元,建成茶叶强镇8 个。同时,创建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5个,规模以上茶企25家。通过政策激励、龙头引领、科技创新、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分类推进,初步形成基地规模化、管理现代化、加工智能化、营销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实现产品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国内知名度高的发展目标。

3.3 重点任务

3.3.1 建设绿色生态茶园

到“十四五”末,全县绿色优质高效生态茶园达到8 000 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50%以上。全力打造一批集生产、研学、体验、观光、康养等于一体的高品质、高效益、深度融合的现代化茶园。一是优化茶叶生产基地。依据《镇巴县茶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8)》,坚持不与粮争地原则,在宜茶坡地、荒地稳步发展茶园。新发展良种生态茶园2 000 hm2,改造低效茶园2 667 hm2,培育丰产茶园3 334 hm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重点镇村、重点企业,大力开展茶园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加快小型化、省力化、便捷化装备推广,逐步实现茶园管理机械化。到“十四五”末,全县70%以上茶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茶叶产量、品质和效益显著提高;二是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开展地方古茶树资源调查,对特异性状优良单株建档挂牌,落实保护利用措施。建设镇巴茶树种质资源圃。鼓励茶产业市场主体开展茶树良种繁育、优良单株选育。引进高氨基酸、低咖啡碱、抗寒、耐旱、适制良种,适度发展推广名优特新品种。每年培育3.33 hm2以上良种繁育基地2个,形成良种选育、繁育、推广相结合的良繁体系;三是开展全域绿色防控。按照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开展以农艺措施为主,物理、生物措施相结合的茶树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措施。推广茶园抑草、控草新技术。推行茶叶全域绿色、有机化生产。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有机认证。到“十四五”末,全县绿色、有机茶园认证面积分别达到3 334 hm2、667 hm2。

3.3.2 培育龙头企业

不断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新格局。到“十四五”末,全县培育重点龙头企业25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以上、市级15家以上。一是育大培强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倾斜,支持现有茶叶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一批市场份额大、实力强、基础扎实的重点企业组建镇巴茶产业集团公司;鼓励一批有实力、有意愿的返乡创业者发展茶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引领行业发展。谋划一批精品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和主体投资茶产业。到“十四五”末,在每个产茶强镇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2 家,全县培育年销售额1 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额5 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 家。二是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加大茶叶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社会化组织培育力度,广泛开展茶园耕作、修剪、施肥、采摘等社会化服务。力争到“十四五”末,培育茶叶专业合作社40 家、家庭农场20 家、社会化服务组织4 家以上,构建茶叶发展集群网络,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补充的现代生产经营体系。

3.3.3 推进加工提档升级

按照规模化、清洁化、数字化的要求,全面推行茶叶现代化加工,有效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到“十四五”末,全县新建、优化改造茶叶加工厂25家(新建10家、优化改造15家),茶叶精制厂1家,茶叶深加工厂1家。一是深化研究细分市场。调研剖析各茶类产销情况变化,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增品种、延链条、促融合,调优产品结构,推动茶叶加工提档升级。二是加工装备升级改造。科学合理规划,新建一批高标准清洁化茶厂,优化改造一批低效能茶厂,实现初制茶厂布局合理、设备配套、卫生达标、质量可靠,全面通过SC认证。三是加大多元化产品开发力度。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推进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发力。支持企业开发质优、安全、时尚、便捷、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满足高、中、低端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扩大产能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加大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积极开发现代茶饮、茶保健品、茶功能食品、茶生活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多品种、多链条增值。

3.3.4 全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坚持错位发展,在叫响打亮“汉中仙毫”品牌的同时,全力培育“镇巴毛尖”区域公用品牌,以“镇巴毛尖”引领镇巴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成为中国茶叶优秀区域公用品牌。一是强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镇巴毛尖》《镇巴县茶叶生产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镇巴毛尖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坚持环境有要求、生产有标准、准入有门槛、过程有管控、品质有保证、全程可追溯、消费可查询、投诉有回应的原则,严格规范品牌管理。不断完善产品定位、标牌标志形象识别和传播诉求用语,逐步实现“镇巴毛尖”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工艺、统一包装的“四统一”。二是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开展镇巴毛尖手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持续举办镇巴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镇巴茶产业发展大会、陕西省网上茶博会(镇巴专场)等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投放广告;在北京、西安、兰州、深圳、南通等城市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建设镇巴县城茶叶一条街(茶叶专业市场),稳步建设镇巴茶西安专营市场;在建好镇巴毛尖体验专营店、加盟店、旗舰店的基础上,同步建立健全线上营销体系,进一步提高镇巴毛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镇巴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实施品牌强茶战略。做优做靓“镇巴毛尖”,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模式,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重点鼓励一批有规模、有前景、基础牢、效益好的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品牌营销推介活动,把镇巴毛尖打造成国家级名牌产品,培优育名一批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企业品牌。

3.3.5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到“十四五”末,培育茶旅融合示范茶园4个、秀美茶园10 个,建设茶文化精品旅游线路2条,打造茶文化旅游主题景区2 个。一是打造茶旅胜地。引导茶叶与文化、旅游、休闲、研学、培训、康养等深度融合,培植一批体现镇巴特色的景观茶园、秀美茶园。重点打造以兴隆“云居镇巴,茶栖小镇”为主的3A 级楮河“茶+文化”“茶+休闲”等融合发展景区,培植以茶香之家为主题的泾洋七里沟茗茶生态谷(民宿、茶家乐)景区,逐步培育川陕盐场南大门、西镇交界杨家河北大门茶文化精品线路,初步建成秦巴茶旅胜地。二是挖掘镇巴茶文化内涵。发挥镇巴民歌之乡、苗民之乡、红军之乡、名茶源头、奇美天坑等人文地理优势,充分挖掘镇巴古巴蜀茶区、茶马古道、古贡茶产地等历史文化资源,发展茶工坊、茶文化创意、茶器具、茶包装等业态,聘请知名茶文化专家、学者创作镇巴茶文化系列作品,讲好镇巴茶故事,丰富镇巴茶内涵,提升镇巴茶品位。三是广泛普及茶文化。大力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健康消费理念,组织开展好“5.21”国际茶日活动,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各种茶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培养一批茶艺师,组建镇巴茶艺表演队,培养、塑造一批甘为镇巴茶产业发展献智出力的知名专家、形象代言人,进一步弘扬茶文化,为茶产业发展铸魂添彩。

3.3.6 严格质量安全管控

强化茶园管理、鲜叶采摘、茶叶加工、市场流通全程质量安全管控,实现茶产品无污染、无农残、原生态,确保镇巴茶叶全域绿色、生态、放心、安全。一是加强生产加工及流通全程监管。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鼓励使用茶树专用肥、生态肥、有机肥,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坚决杜绝在茶园中使用化学农药、除草剂。加强生产过程管理,全程建立生产档案,对鲜叶产地来源进行跟踪管控。对加工企业的原料进厂查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行重点监管。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不落地加工。规范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行为,加强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加大镇巴毛尖原产地产品保护力度,杜绝外地茶冒充镇巴茶销售,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原产地保护标识使用权的行为。二是完善质量追溯体系。积极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快建立茶叶质量追溯体系。支持“三品一标”建设,开展GAP、HACCP、ISO等相关认证,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健全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3.3.7 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到“十四五”末,茶叶科技服务网络健全,建成茶叶全产业链专家团队,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研发中心,为茶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加强镇巴茶产业基础研究。支持鼓励企事业单位、产业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院校共建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工作室,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精深加工、功能成分研究、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示范推广山区适用农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农机农艺措施。重点攻克高山茶园管理、有机茶生产等技术难题。二是组建专家团队。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知名专家领衔组建镇巴县茶产业发展研究专家工作室,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等为突破口,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等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三是推进“智慧茶业”建设。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成集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质量安全监管、专家咨询、网络营销、品牌运营的“智慧茶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镇巴茶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推动镇巴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及配套服务高效融合。

3.3.8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栽培、加工、审评、营销、茶艺等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茶叶技术服务网络体系,补齐茶叶技术推广、企业管理和营销人才不足的短板。一是加强茶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制定优惠政策,每年招录茶学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大学毕业生5~8 名前往县茶技推广单位、重点产茶镇,为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定期举办镇巴茶叶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茶叶专家来镇巴授课、讲学、指导业务;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茶业从业人员到茶学相关院所定向培训学习;大力培育高素质职业农民,激发乡土专家、民间制茶技师、茶叶生产能工巧匠的传帮带作用,补齐人才短板。

3.4 保障措施

3.4.1 强化组织领导、部门协作

成立镇巴县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农村、发改、经贸、财政、人社、自然资源、交通、水利、乡村振兴、林业、文旅、市场监管、科技进步中心、经合促进中心、融媒体中心、国网镇巴县供电公司、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同时成立镇巴毛尖品牌推进工作专班,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确定专门工作人员,全面落实“镇巴毛尖”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县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工作,根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强化协调配合,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从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支持。

3.4.2 强化资金投入、督导激励

县上列支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重点支持基地建设、加工提档、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宣传推介、融合发展、组织推动等;制定全县茶产业发展贷款贴息政策,设立风险资金补偿池,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贷款贴息,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茶产业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围绕茶产业关键环节开发特色保险业务,发挥保险防灾减损功能,助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茶叶精深加工、市场开发、茶旅融合等全产业链建设,精心包装策划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和知名企业来镇巴投资发展,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跟进,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出台《镇巴县茶产业高质量率先突破发展奖励扶持办法》,夯实目标责任,落实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督导奖励机制。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山东省茶园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金鼓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