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2023-01-11赵爱霞
赵爱霞
(张掖市甘州区劳动街小学,甘肃 张掖 734000)
信息化教学为新时代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充沛的活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明白事理、引导学生规范行为等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线教师要认真梳理、分析问题,努力寻求解决策略,以达成信息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信息技术在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但是信息化教学毕竟是一个新兴产物,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应用体系和成熟的教学经验可供参考,各地区、各学校在普及程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别,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热情度不高
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抱有抵触的情绪,一方面是思想观念守旧,在教学中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做出改变,信息技术“无用论”等偏激的观点对其影响深远;另一方面是教师片面地认为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中运用加重了自身的教学负担。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势必会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这无形中会增加教师的备课压力。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热情普遍不高。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专业性不强
信息化教学涉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信息技术运用得当能给传统课堂增彩,但如果信息技术运用得不恰当,将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造成“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从原因来看,一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度不够,在教学中经常出现因为信息技术问题中断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流程的融合理解不深,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化教学。其实不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关键点是在“精”而不在“多”,只有这样才是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3.学校对信息化教学重视度不够
虽然信息化教学已经走进校园、走进班级,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开展。有的学校是从信息化教学考核的角度来开展,把信息化作为一个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信息化教学的应有作用。另外,有的教师在平时并不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只有在公开课、微课竞赛时才会搬出信息技术这尊“大佛”。由此看出,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普及程度都严重不足,限制了信息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1.紧密联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学应遵循的重要依据,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教学内容应当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呈现。在《品德与生活》教材改版之后,现在的学科名称为“道德与法治”,从内容和要求上来看,现在的教材与老版本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教师更需要在微课设计中紧跟新的课程标准,使微课的内容更加贴合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设计微课还应当考虑学生实际,注重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态度等多维度的培养。
2.紧贴学生学习能力
不少教师认为课程的内容是越多越好,于是不断提高教学进度,试图为课堂加入更多的教学内容。殊不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一节40 分钟的课堂能够学到的知识有限,超过的部分教师只能是做了“无用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不要在微课中添加过多的复杂内容,应当聚焦于核心知识点,保持“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另外,教学形式应当简洁明了并具有趣味性,但也不能为了迎合小学生的“胃口”而添加过多花哨的内容,这容易使教学重点无法突出,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
3.紧扣信息化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即是微课,它的特点是利用简短的视频阐述某一个知识点,具有时长短、主题鲜明的特点。大量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0 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课程时长,通过精选教学素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使得微视频的时长控制在10 分钟左右。这样既能够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点解析明朗,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微课运用的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的优化策略
1.以“微”增“趣”,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揭示了教学中课程导入环节的重要性。其实不仅是开头,一节课的结尾同样也十分重要,结尾设计得精彩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因此,从课程设计的角度来说,如果开头能引人入胜,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结尾能余音绕梁,引人回味,那便是一堂成功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由于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条件,课堂整体上表现得较为单调,在教师的“靡靡之音”下,学生容易失去耐心和兴趣,这种情况轻则影响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吸收,重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视频、动画等形式为课堂开篇制造亮点,也可以在结尾处升华主旨,起到为课堂增彩增趣的效果。例如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教师以“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讲话视频为切入点,精准再现当时的盛况,在音乐声、欢呼声的震撼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景化的开端能够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体会人民群众的欣喜愉悦之情,使课堂更加精彩。又如在《全班来跳集体舞》的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都能广泛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同音乐、信息技术学科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态课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学生喜爱的《小苹果》舞蹈的音视频。随着音乐声的响起,学生的舞蹈热情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给予了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让传统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营造趣味化的课堂,真正地把在“乐中学”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2.以“微”引“思”,促进学生明白事理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往往通过简明的文字、配图等信息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这使得教学中“明理”环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说教性,因而学生容易疲倦,令课程乏味无趣。为了使教学更加直观,教师可以利用百度搜索、观看纪录片和课件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层面,有效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使学生更容易明白教学主题所揭示的内涵,达到对课程易懂易学的目的。以《可爱的家乡黄山》教学为例,该主题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家乡是可爱的”。“可爱”是一种感受,教师很难通过语言让学生明白这种感受,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领悟和体会。教学时教师先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黄山的历史故事、人文地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黄山的壮丽风光、厚重的人文地理,学生被视频中美丽富饶的家乡景色所陶醉,在多重感官刺激下,学生对于家乡的情感就自然被激发出来。正所谓“千言万语地教,不如学生亲自领悟”,只有学生通过自己感悟出来的情感才是最深沉的。又如在《美丽环境是个宝》的主题课上,可以巧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认知与思考。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有关大气污染、土壤荒漠化、垃圾污染、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图片,在图片信息的渲染下,再配合教师解说,学生开始产生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做一个爱护美丽环境的小卫士。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社会经验,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较为表浅的。所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可以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角度入手,挖掘、整合互联网中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有所思、有所得,真正拓宽思维能力,提升辨析事理的能力。
3.以“微”化“情”,规范学生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事理,更重要的是把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动,这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行为的教学要以实际的案例为指导,可以通过一些新奇的故事、具体化的场景去吸引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道德实践的场景,以生动的画面、轻松的语言,把抽象的道德情感和内容转化为生活场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明事理、重德行的品质。例如以《小猴子做客》教学为例,教师以做客的基本礼仪为切入点,结合“小猴子做客”这个具体化的场景制作教学微视频,为学生揭示做客应当注意的细节和礼貌,并学习如何招待客人。通过观看微视频,学生不仅明白了社交当中应当注意的基本礼仪、礼貌问题,更把这种道德情感转化为生活中的道德运用场景,让学生明白了该怎么做、如何去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又如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违反班级公约等不文明的行为。为此,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一节“班级生活有规则”的主题课程,通过Flash 动画动态展示班级生活中各种不遵守规则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之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规矩”意识。所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好信息化教学工具,通过声情并茂的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在深入浅出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从而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
4.以“微”促“评”,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往往更倾向于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产物,容易将学习的核心“本末倒置”,造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无法得到提高。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表现都应当得到教师的重视,因此在教学评价环节不能简简单单地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师要重视学习成果的分享,为学生提供自我个性发挥的舞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收获自信、收获快乐。例如以《爱护名胜古迹》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爱护名胜古迹的,教师让学生将外出游玩时的照片通过投影仪在课堂上播放并讲解。在这个自我展示环节中,学生俨然成为一个讲解员、劝导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述“爱护名胜古迹”的重要性。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我展示实现了自我肯定。又如在《我爱做家务》的主题教学中,教师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设置“金牌章”“银牌章”“铜牌章”三个等次的奖励,通过钉钉群向学生发送活动的主题、内容及形式。在活动实践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视频的形式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邀请其他教师作为评委,从学生情感态度、技能表现、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生成评价图谱,更直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评价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偏见,让学生评价朝着整体性、科学性的方向优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信息化的评价手段,使教学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有效,从而实现评价体系的彻底革新。
总之,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知识的新途径。信息化教学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对于教师来说,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质效;对于学生而言,激活了求知欲望,开阔了认知视野,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学习的品质和效果,实现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全面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为打造高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