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以吉林省延边州为例
2023-01-11李明姬周书吉
李明姬 周书吉
(1.延边州电化教育馆,吉林 延吉133000;2.延边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吉林 延吉 133000)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当今社会各领域都因信息技术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信息化也已成为变革当今教育的核心力量。教育信息化从建设与应用进入应用与创新融合时代,促进了教育发展和革命,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这对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整体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吉林省延边州为例,浅谈对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一点思考。
一、国家政策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有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和文件,并强调建设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重要性。2012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内容[1];2016年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优化人才队伍,提升信息技能”作为“大力增强信息化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6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十三五”规划》两次强调“要加强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确保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工作得到落实”[3]。
二、吉林省延边州区域信息化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吉林省延边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由州电化教育馆来承担。延边州电化教育馆主要职责是负责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指导平台管理、数据治理、资源开发和管理应用;开展信息化教研、科研;开展网络建设和安全规划与指导工作。目前,全州各县市都设有电教部门,大多数归属于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为了解延边州电教队伍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延边州电教队伍的现状。电教队伍中男性成员居多,年轻人少,老龄化严重。大多数的从业人员是中级职称,只有少数人员评上了高级职称。从工作分布来看,资源开发和信息发布居多,从表象来看,电教工作基础是以技术为主的。
(二)工作态度
总体来看,调查结果表明电教队伍成员对工作满意程度较高,大多数成员对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感到满意,极少数成员对自己所从事的电教工作认为一般或不满。一半的人员认为工作强度适中,大部分成员对所从事的工作有饱满的热情。
(三)专业能力
电教队伍中多数人员具有信息技术教师资格证,持有语文教师资格证的成员居多,而符合现阶段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和网络安全专业人员数为零。调查表明,大多数的人员表示通过自学、相关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与同事之间的交流来提高专业能力。在能力提升方面多数成员认为亟待提高自己对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和应用能力,需求以集中培训的方式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堂教学研究、网络安全知识等专业能力。
三、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区域信息化队伍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三全两高一大”目标之后,电教队伍面临了新的挑战,而存在的问题尤为凸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电教工作定位不高
全州各县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多停留在书面上和口头上,且在具体行动中缺乏创新意识。电教机构并未形成至上至下的完善工作体系。国家和省级的电教机构都是独立存在的,而到了州和县市等下级单位,多数电教机构成为学院或者进修的部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教工作的落实受到阻碍。电教工作需要从国家到一线层层落实,电教理念需要垂直式地传递和贯穿。从人员的定位上来看,电教人员主要负责技术工作,多数定位于教辅人员。
(二)电教队伍发展受阻
近几年,因人事制度管控等原因,电教队伍很难引进专业人才,难以实现电教队伍梯队建设。主要表现为,近5年内全州招聘加入到电教的对口专业毕业生仅有2 名。电教队伍中从事电教工作11~20年的人员占大多数,年龄偏大。新进电教人员过一两年转岗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新生力量。不仅如此,因其专业特殊性,很多工作没能纳入到考评指标当中,评职晋级的机会极少。一些人员得不到合理的晋升机会而调离岗位,原有的人员失去工作热情和活力。
(三)电教队伍专业发展受阻
电教系统专业性较强,需要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来引领工作。但现实中,专业人员极少,加上整个队伍的老龄化,导致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现阶段信息化以融合应用为主,需要电教人员跟教研、培训等部门融为一体,深入学校了解教学、了解课堂,才能更好地指导与服务。但因各种原因,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加上电教人员的实践机会极少,不能够深入一线课堂,很难实现教育教学和信息化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信息化服务于课堂的目标留在表面上。
(四)电教人员缺乏实践总结能力
2018年开始国家提倡发展理论和技术的应用研究,用以支持教育信息化方向。但是,目前教育信息化科研队伍的整体规模还很小很弱,需要进一步地扩充和加强。总体来看,电教人员在实践工作当中,缺少对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导致理论性的总结较少。调查数据表明,延边州电教队伍中大多数人员三年内未发表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论文,三年内发表论文在四篇以上的仅有两名。
四、信息化队伍建设对策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强调要将教育信息化1.0 引入的外部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具体来说,就是要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4]。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教与学的方式与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教育成为趋势。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也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的时代,更需要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需要一支既稳定又专业的人才队伍。针对延边州电教队伍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本文提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对策如下。
(一)摆正电教定位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围绕“加强队伍建设”设置独立章节,从岗位职责、考核聘用方式、人员待遇、能力培养、上岗资格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要求,指导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方向[5]。2022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部分教育部直属机构的通知指出,整合中央电化教育中心和教育部教育装备研发中心,成立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开发中心,打造中央品牌——中央电化教育馆。合理的定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准确合理定位对电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对电教工作的开展、对提高从业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在保障电教队伍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增加特殊岗位补贴,保持与其他学科教师补贴相对平衡。优越的职称待遇是提升队伍整体水平的关键。在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中,增加与电教工作有关的内容,缩小与学科教师之间的待遇差距,使教育信息化人员有归属感、有成就感。在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高素质信息化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应当用相对平衡的地位、待遇避免优秀人才流失,吸引高端人才加入基础教育信息化队伍中,不断推进信息化发展。
2.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更新信息化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观念,积极选拔与吸纳专业人才,完善信息化队伍人员结构。与高校紧密合作建立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培养基础教育信息化所需人才。在不断扩大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同时,还将培养各学校的信息化骨干教师。专业人员与一线骨干教师在不同岗位各司其责,建立不同层面、不同格局的教育信息化队伍。从2020年开始,延边州组建智慧教育讲师团,通过专家辅导、交流学习等活动,合作探究,团队共享,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化应用水平,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手。讲师团成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指导全州中小学校教师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近两年,智慧教育讲师团面向全州中小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培训服务和相关应用推广活动,开发系列性、实用性数字教育资源及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是有效地弥补了现阶段电教紧缺技术与学科融合引领者的短板,成为延边州信息化教学的实践人和领路人。
3.创新评估机制。建立长效的选拔和管理机制是打造过硬队伍的核心环节。根据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对人才要求的理论,制定信息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评估机制,创新信息化人才考评方法和手段,以制度来引进和评价专业人员,以此来避免供需不平衡、不匹配问题,实现需求与培养目标的最佳结合,推进信息化人才培育工作高速发展。
(三)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信息化人员提出了更高、更宽泛的要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明确了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这需要从业人员增强政治意识,掌握过硬技术和应用能力、管理能力、网络维护能力及教育学知识等,助力课堂教学改革,为促进信息化发展助力。
1.培养极高的政治意识。党的十九大之后,教育的主题被确定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党组,2017)。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核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现代化。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充分说明现代化就是要以信息化为前提、为支撑、为基础。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化人,要认清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与责任担当,要紧跟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树立信息化部门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团结协作能力,树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共同体意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凝心聚力。
2.养成对工作的人文情怀。阿尔伯特·巴德曾说:“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由热情促成的。”如果把热情和专注全部投入到工作中,就算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但肯定也不会做事拖拖拉拉、一事无成。要克服各种问题,让自己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能量,就必须培养对工作的热情。信息化从业人员要认清当前教育大形势,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工作,了解工作的实质,理解工作的热情,找回工作情怀,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3.加强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重点加强教育管理者和学校校长的培训,适时组织考察等活动,给领导洗洗脑,有力推动信息化工作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应用和服务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专项培训,为队伍提供提升专业能力的平台。从教育信息化前沿理论、学科融合、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定期的专项培训,为队伍战斗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4.了解课堂教学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唯一提到“革命性影响”的地方就是信息化,即“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如何利用信息化,助力课堂教学改革,其中要下功夫的是在应用上和应用效果上。而对应用而言首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应用。这需要信息化人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从一线的教学经验中总结课堂教学规律,将规律提炼升华,将优秀的课堂经验加以推广和应用,让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比如采用信息化人员到学校挂职锻炼、信息化人员入驻信息化团队等方式,让信息化人员零距离接触一线教师和学生,规划学校信息化发展或者进行教学研究。
5.提升信息化教研科研能力。在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胡小勇教授在演讲中讲到要把研究写在大地上,需要产出有影响因子、有显示度、受国际认可的高精尖学术成果,保证专业地位。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电教队伍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大地上,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信息化工作。着力提升电教人员的教研科研能力,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教科研专家教师团队起到推动作用。通过与先进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和远程互动,举办教研科研相关活动,运用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有机整合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化教研科研能力的提升。在提升成员间教研科研能力及信息化融合应用水平的同时,也展现了城市间远程互动教研的新局面。此外,信息化部门要与高校教育技术专业联合建设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汇聚更多力量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合作,保障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实践基础的研究成果,让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也写在大地上。
教育信息化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事业,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团队来引领和发展。我国实施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赋予电教队伍新的任务和使命。电教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准确定位角色,提高专业素养,做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信息化人,为加快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而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