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角色担当

2023-01-11广东北江中学512026

中学教学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广东北江中学(512026)张 娜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为进一步改进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方向性指导。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化,这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文化学识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角色担当意识,提高教学智慧,真正让高中思政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一、通晓情理,提高亲和力

(一)民主平等,站稳学生立场

育人应知人,知人须近人。要想提升高中思政课堂的亲和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要,教师就必须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倾听学生心声。高中学生的思维日趋成熟,但其情感和心理还处于发展期和不稳定期。教学实践表明,学识渊博、谈吐优雅、循循善诱的教师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青睐。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言,教师要“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展开教学,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

如在讲到“空想社会主义”时,教师为学生讲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故事。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道:“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些人的确有着感人肺腑的情怀,但是他们主张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这在我看来是非常幼稚的想法。他们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先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呢?”面对这位学生的质疑,教师并没有生气,而是亲切地为他阐释其中的道理:“一个时代的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恩格斯所言,不成熟的理论对应的是不成熟的生产方式及阶级状况。尽管空想社会主义有脱离实际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的先声。”

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疑惑和质疑并没有回避,更没有生气,而是倾听学生心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他们展开了一次平等的对话,既为学生解开了疑惑,又赢得了学生的认可,真正起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润物无声,坚守从教良知

英国思想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画》中明确反对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在他看来,这不但对教育孩子无益,而且会使孩子形成叛逆的性格,甚至敌视周围的一切。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守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的良知。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理应成为学生模仿的道德楷模。教师的言行是无声的德育影片,教师的价值取向、一言一行都会渗入学生的心田,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如吕文强,山东省平度市朝阳中学的政治教师,2018 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他帮扶过很多由于家庭变故而濒临退学的学生。他的学生王淑英,由于爸爸瘫痪在床,丧失了劳动能力,面临辍学。面对王淑英渴求的目光,吕老师当即表示要负担起其上学的一切费用。吕老师无私的关爱极大地激发了王淑英的学习动力,她进步很快,且立志成为像吕老师这样的好老师。

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有道德的人方可讲道德。我们不能奢求所有教师都具有吕老师那样的道德境界,但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品行去感染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有的担当。

二、明达事理,提升教学信度

(一)展开辨析,让教材知识经得住质疑

教学信度是思政学科涉及的独特教学问题。这里所说的教学信度与统计学和心理学中的数据一致性和数据稳定性的内涵不同,其指的是思政课中所提及的理论观点是否正确、科学,学生是否相信、认同并落实到生活实践当中。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信度,就需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究的火种,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引擎。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质疑,使学生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认可、认同思政知识。

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有学生这样质疑:“既然社会主义制度这么好,那为什么中国、古巴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美国和日本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为帮助学生释疑,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的很多看法颇有见地。有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很多都是原来被殖民的国家,经济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有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尚不完善,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有学生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又比如,在讲到“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课时,有学生这样质疑:“奴隶社会是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原始社会没有剥削,但是为什么说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针对该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辨析。有学生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学生认为,在奴隶社会,大量的战俘不再被杀死,这就保存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学生认为,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这样就有可能组织起大规模的生产,分工也有了进一步的细化,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教师最后总结:我们判断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进步还是倒退,最主要的标准是看新产生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奴隶制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教学中出现疑问,教师便可顺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分析和讨论,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深度学习状态,从而对教材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令学生心服口服,教学信度自然得到提升。

(二)抓住“不变量”,让政治理论经得住验证

信息化社会,信息迭代加速,这既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性素材,又给教学信度的提升带来了挑战。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时政案例,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滞后性”,这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教学内容“过时”了。要想消除这种“时差”,教师就要从变化的素材中把握不变的政治原理。

比如,在讲到“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时,有学生提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过时,这种观念不利于刺激消费,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这个观点将消费与生产相联系,将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这体现了学生能学以致用。但是,学生将勤俭节约与抑制消费相关联,又是对勤俭节约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的表现。为此,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这里所说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不是要抑制人们的消费,而是要反对奢侈浪费,反对炫耀攀比,反对过度消费。尽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它们在本质上都倡导量入为出的适度消费。理性的适度消费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持久健康地发展。因此,“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我们倡导勤俭节约,并不违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教师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讲解,使学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而且提升了对政治理论知识的信任度。

又比如,通过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学生明晰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然而,在讲完这一知识点不久,一则这样的新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受到疫情影响,WTI 5 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报-37.63美元/桶。”这一新闻颠覆了学生的固有认知。有些学生据此认为,价格的高低是由人为因素决定的,从而质疑价值决定价格这一理论。学生的质疑点主要有三:其一,商品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无论生产率怎样变化,总不至于让价格呈现负值。其二,石油价格是负值,商家无利可图,他们为什么还要卖出?其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难道这种波动是无极限的吗?随即,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辨析,比较一般的商品买卖和期货交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石油库存量突增,交易风险明显增加。可以说,期货负价正是买卖双方博弈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辨析,学生明白了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从而对经济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本质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此,教学信度得到了提升。

三、揭示道理,增强教学感召力

(一)教学感召力源于教师的率先垂范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格魅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智发展。高中思政课堂担负着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任。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仅仅靠教学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用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学生。

思政课程属于国家意识形态课程,政治性是其固有的属性。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身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增强教学的感召力。比如,教材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于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不足,高中学生对这些制度的理解并不深刻。要引导学生真正树立起政治认同,固然要联系现实生活,揭示道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做好“信道者”,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站稳人民立场,将国家的制度和大政方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教学感召力源于教师的循循善诱

当今社会中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交流和娱乐服务的同时,也传播着一些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的信息。实际上,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来构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高中学生尚未深入接触社会,辨别能力相对薄弱,这导致他们容易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偏激的、错误的认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依靠自身的权威进行说教,而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道理,使学生对这些现象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和评价,进而增强教学的感召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在讨论“老人跌倒了,扶还是不扶?”的问题时,一位学生直言不讳:“我也想做一个乐于助人的好人,可是现实中扶老人被讹事件的发生让我心寒,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我可能会选择明哲保身。”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问道:“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我们转身走开,真的会心安理得吗?”学生沉默不语。教师继续追问:“难道没有两全其美的做法吗?”有学生提出,可以及时拨打110 或者120 寻求帮助;有学生提出,可以在路人的见证下提供帮助;有学生提出,如果老人受伤严重,贸然去扶可能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此时等待医生的救助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还有学生提出,如果老人意识清楚,受伤并不严重,可以在与老人简单沟通后将老人直接扶起来……

社会现象往往是复杂的,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教学中,面对“扶不扶老人”这类问题,教师不要权威式地向学生发号施令,而应给学生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思考利弊,完善学生的思维认知。经过学习、思考和讨论后,学生的价值观念会变得清晰和完善。有理由相信,学生在思考后能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作出正确选择。

实现高中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是教师。笔者认为,教师要有角色担当意识和教学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把思政教育转化成一种人格感召,落实为一种行为规范,从而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无痕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