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探索
2023-01-11山东省北镇中学256600
山东省北镇中学(256600) 周 彬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教学渠道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学校对学生的教学逐渐由注重知识讲授转为注重能力提升,智慧课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智慧课堂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对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一)内涵
智慧课堂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其内涵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智慧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思维,使其能够自主探析问题,利用新的思维方式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是对传统知识教学的延伸,以发展学生智力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二是从信息化的角度看,智慧课堂旨在采用现代化手段,将课堂的教学形式转成信息化的形式,让学生在科技化的环境下实现高效率的学习。传统的知识传授课堂转变成新型智慧课堂,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特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诸多的特征,不仅体现了教学创新,还注重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为教师提供做教学决策需要的数字化的精准学况信息,让教师能够在数据的支持下,直观明晰地了解学生的动态学情,并通过数据分析,科学地设计教学方案,增强教育的科学性。
其次,在智慧课堂中,学生的学情能够更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从而增强教学评价的时效性。教学评价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到课后学生的作业情况,更具动态性与全面性。
再次,智慧课堂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因而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尤为关注。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构建互动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方式多元化且立体化。
最后,资源丰富是智慧课堂的特点之一。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资源的推送与分享智能化,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单一化、拓展不足的短板。同时,教师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能够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推送资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智慧课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虽有效推进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使得课堂结构更加科学,但是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高压状态下学习,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使智慧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资源难以实现智慧推送
智慧课堂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教学资源仍难以实现智慧推送,导致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时,需要自主进行学情分析后才能推送符合学生实情的资源,这一过程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影响了教学的进程与效率。这一问题需要得到关注,以提升学习平台及智慧资源的实用性。
(三)教师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尽管智慧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逐渐普及,但是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仍存在较大的难度,主要是教师教学方式需要改进。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为应对高考而给学生灌输知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难以落实。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得到有效锻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更是难以落实。此外,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且教学方式不够多元化,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基于智慧课堂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完善教学各环节
在教学前期,教师可利用“微课+学习单”的方式,引导并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并对学生的预习成效进行检测,以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形成学生的个性化知识能力评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依据评析结果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例如,在讲授“幂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推送简单的判断题,让学生通过判断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比如,判断下列函数是否属于幂函数:y=x2;y=2x2;y=(x-2)3……学生可直接将答案提交至信息平台上,以便教师结合学生的答题情况设计教学目标。
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依据随堂测验、互动交流等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基本不等式”时,教师可设计并推送相应的随堂测验题目,依据答题结果确定下一步教学计划。这要求教师的教学具备灵活性。
在教学后期,教师需结合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练习情况能够以数据的形式,及时、直接地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实施互动教学
在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互动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环节。教师可利用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智能工具与学生展开互动,学生之间也可就具体问题交流讨论,以实现高效的合作探究教学。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有效收集教学资源,进而依据学生的信息收集情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电子设备上传至共享平台,让学生共同探析讨论,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提高课堂互动的效率。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方式,针对个别学生展开个性化辅导。
例如,在教学“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检验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数学归纳的步骤是什么?这些步骤分别有什么作用?能否去掉其中一步?能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生活中吗?你能说出生活中可应用这一方法的情况吗?让学生通过智能电子设备进行回答。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思路,从而实现全面的互动交流。同时,教师还可将具有典型性的错误推送到台上,让学生共同分析错误之处及其形成原因,探析其正解。基于智慧课堂的教学互动形式多样,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且灵活。
(三)巧用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与信息技术密不可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通过电子交互设备主动参与学习,掌握重难点知识。教师还可采用微课教学的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例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初步”章节时,针对具体的知识点及课时安排,教师可在课前将导学微课推送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立体几何的主要内容,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结合学生的学业水平及综合能力设计并录制微课,在网上下载相应的微课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将其作为预习的主要资源,进而让学生在电子设备上完成预习检测,然后依据检测情况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教师要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难点以及典型例题等提前录制微课,或是在课中录制教学视频并推送给学生,以便学生课后巩固复习,全面掌握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推送给学生不同的微课,以实现个性化教学,落实因材施教。
(四)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科学。如果在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体,同样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那也是不科学的。教师在智慧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微课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学习时完全投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知识点的教学,诱导公式非常多,一共有6组54个。教师可以先用时长1 分钟的微课导入,让学生了解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定义和内涵,再用3 分钟时间给学生演示一组诱导公式的推算步骤。诱导公式的推算方法通常以单位圆为基础,可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看n·(π/2)±α是第几象限角,从而得出等式右边是正号还是负号,进而分析得出诱导公式。然后,教师可暂停微课放映,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生自行在纸上推算其他的诱导公式,将诱导公式记录下来,并且总结诱导公式的规律。这样,学生对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培养。接着,教师可用微课将所有三角函数诱导公式呈现给学生,并总结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的规律,这会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教师还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测试,用大屏幕显示多组诱导公式,让学生作答,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五)充分利用人机互动
在智慧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人机互动,让教学更有效。比如,利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的暂停、回看、标注、模拟等功能,实现人机互动,深入分析高中数学知识点中的细节。又如,在进行习题演练的时候,学生自由作答,教师可以用手机拍摄学生做的习题,上传到大屏幕上进行批改和讲解,让教学更加高效。再如,进行游戏化教学,开发“知识点过关”“计算强手”等人机互动游戏,在大屏幕上展示游戏任务让学生完成。这样,学生会对学习更感兴趣,思维会更加活跃。
(六)组建智慧资源库
教师根据可需要将教学平台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本地或本校资源库。利用教师下载或制作的微课,可以组建“微课资源库”;利用教师收集的高考试题,可以组建“高考资源库”;利用教师收集的学生作业中典型的错题,可以组建“错题资源库”等等。资源库将多类型、多样化的资源集合在一起,有助于创设智慧学习的环境。学校可以将资源库推广给教师群体使用,促进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分享,人人都是创造者、传播者和受益者,这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智慧资源库中自主取材并进行学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另外,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课余学习情况。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困惑,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困惑,避免问题堆积,或是让学生利用智慧资源库来进行知识复习,巩固数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发展使教育不断进步,教学思想与理念随之不断革新。在智慧课堂模式下,教师应关注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高效地学习,推动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