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思路与举措

2023-01-11郑闽红朱国平邱靓朱郅彦

浙江经济 2022年7期
关键词:软件数字智能

文/郑闽红 朱国平 邱靓 朱郅彦

聚焦数字安防、智能计算、智能光伏等优势领域,着力锻长板、夯基础、建生态,加快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2017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力推动数字安防、智能光伏、软件等行业走在全国前列,为数字变革高地和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注入强大动能。下一步,浙江要对标新部署新要求,找准主攻点、发力点和切入点,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在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征程中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找准主攻点,打造产业新高地

要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聚焦优势领域,着力锻长板、夯基础、建生态,加快打造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数字安防产业。浙江数字安防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行业领航企业。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数字安防产业实现营收2775.1亿元,同比增速达20.1%。下一步,浙江要聚焦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建设目标,打造杭州“中国视谷”,推动宁波、嘉兴、绍兴等地协同发展,构建集核心芯片、专用传感器、摄像与存储设备、系统管理软件以及集成应用与运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

智能计算产业。浙江智能计算产业链较为完善,在软件、硬件、整机和云服务等领域拥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智能计算产业实现营收2098.0亿元,同比增速25.6%。下一步,浙江要发挥杭州创新策源作用,推动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等地共同发力,做强芯片、存储设备、服务器、数据库等关键产品,突破高性能智能计算架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算等技术,打造国际一流的智能计算产业基地。

智能光伏产业。浙江是光伏产业大省。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智能光伏产业实现营收1680亿元,同比增速76.1%。下一步,浙江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嘉兴、金华、衢州、宁波、杭州、湖州等地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电池片、组件制造为龙头,集光伏应用产品开发、发电系统集成以及专用辅料、设备制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链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智能光伏产业高地。

网络通信产业。浙江在网络交换机、光纤光缆、移动终端、射频器件及工业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具备特色优势。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网络通信产业实现营收5445.4亿元,同比增速26.4%。下一步,浙江要发挥杭州、嘉兴等地先发优势,联动宁波、温州、湖州、绍兴、金华等地,做强网络交换、光纤光缆、移动终端、射频器件制造及系统集成服务,补齐关键元器件短板,壮大5G、北斗卫星导航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网络通信产业园区。

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是数字经济的“粮食”,是当前产业链供应链优化稳定的关键。2021年,浙江集成电路及其相关产业实现营收1402.8亿元,同比增长43.9%;全年集成电路产量229.74亿块,同比增长43.6%,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态势,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企业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下一步,浙江要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为中心的环杭州湾核心产业园区,辐射带动湖州、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发展,做强高端芯片设计和特色工艺晶圆制造,打造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高端软件产业。软件作为信息技术之魂,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浙江软件产业处于全国第一梯队,2021年全省实现软件业务收入8303.0亿元,规模稳居全国第四。下一步,浙江要重点推进杭州国际级软件名城和宁波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打造环杭州湾软件产业创新核心区,突破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关键软件,布局区块链、时空信息等新兴软件,壮大平台软件服务、网络通信服务等信息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软件产业园区。

找准发力点,打好升级组合拳

要综合施策,加快推进重大任务落地,努力在技术攻关、企业培育、平台打造、融合应用以及开放合作上取得成效。

在科技攻关上发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绘制新一代信息技术路线图,排摸梳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坚清单,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精准攻关。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参与国家信息技术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适配国产主流操作系统、硬件,推进关键系统、软件开源共享,打造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生态。建设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之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实验室,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芯片等领域,部署建设产业(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

在企业培育上发力。打造“链主”企业。发挥领军企业优势,实施清单化培育,推动企业上市和产业链并购,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资源配置力、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壮大冠军企业队伍。实施“雏鹰行动”和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加快培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激发创业创新活力。高品质建设科技孵化器、小微企业园、数字楼宇,建设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微创业”环境。

在平台打造上发力。打造数字经济特色高能级平台。支持滨海新区、钱塘新区、南太湖新区等,聚焦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数字安防等领域,打造一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形成环杭州湾数字产业集群。抓好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支持杭州高端软件、余姚智能光电、嘉兴智能光伏等特色产业集群赶超发展,培育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星”产业群。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先导区。瞄准区块链、虚拟现实、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量子信息、空天一体化等方向,支持地方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在融合应用上发力。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在城市综合管理、医疗、教育、金融、交通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领跑全国。完善数据可信共享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区块链技术在科技金融、社会信用、智能制造、商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推进5G赋能千行百业。抓好5G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在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推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建设光伏电站、光储一体电站,科学布局绿色数据中心。

在开放合作上发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名院、名所、名企合作,招引孵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辐射带动性强的标志性项目,高水平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深化省内外区域合作。推进数字长三角建设,力争在数字基建共建共享、产业飞地建设、产业链风险协同处置上取得重大突破。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与山区县结对发展,支持山区县超常规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办好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深化全球数治合作,推动企业参与RCEP国家数字经济开发建设和贸易投资。

找准切入点,塑造政策新优势

要统筹利用好各方资源,加强政策集成、改革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在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党委、政府切实担负主体责任,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监测评价。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落实首台(套)产品应用奖励政策,将数据处理、算法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支持。用足用好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软件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按规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新政。

加强资源要素供给。加强产业用地规划布局,省级开发区(高新区)新增工业用地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倾斜。各地腾出的碳排放和能耗指标,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消费绿色电力。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促进数据交易流通和保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数据要素交易中心,加快培育数据经纪机构。深化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公共和社会数据深度融合应用。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流通、安全保护等制度,强化数据安全保护。

落实人才优惠政策。实施“鲲鹏行动”“启明计划”等人才工程,汇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层次人才。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工程和“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培育“数字工匠”。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推广“首席数字官”制度。

猜你喜欢

软件数字智能
禅宗软件
软件对对碰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