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下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研究
2023-01-11严晓燕姚春林
严晓燕,孙 舒,姚春林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a. 纪委办公室; b. 建筑工程学院; c. 学生工作处,江苏 泰州 225300)
校园网络社区是校园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连接学生与网络的“过渡区域”,既有网络的基本特性,又是学校教育工作在“线上”的延伸。有效利用校园网络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开创新模式的必由之路。认识校园网络社区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技能以及将网络德育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 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的意义
1.1 提供新的阵地
网络成为“90后”“ 0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他们通过便捷的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基本认识也多来自于网络,更习惯、乐于接受网络教育模式。校园网络社区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使原有的德育空间变得更为开阔和开放[1]。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不同,校园网络社区思想道德教育属于隐性教育,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这种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长时间的作用,很难一蹴而就,但效果显著,意义深远,更符合当下学生群体的需求和时代特征。
1.2 扩大受众范围
网络社区的诞生与发展始终与大学生密切相关。以Facebook为例,这个全球最热门的社交网站就是从校园小社区转变而来,先从哈佛大学慢慢扩展到波士顿地区的其他院校,最后覆盖全球各地的年轻人群体。新时代的学生自我选择性强、趋同意识淡,喜欢展示自我,不喜欢教条式的思想灌输,更喜欢在争论和思想碰撞中形成自己的观点。网络的多样化展现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强调效率和注重时尚的心理特征,他们在网络上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能力[2]。校园网络社区以满足学生群体内部交流及其实际需求为根本任务,该工具属性越强就越能吸引校园内的学生用户,这种用户基数成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潜在受众。
1.3 丰富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如课堂教学、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信息量小、手段单一、受众面窄,教育效果有限。校园网络社区具有开放、互动、即时、传播迅速的优势,深受大学生喜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3]。当然,校园网络社区也存在随机性强、可控度低等弊端,尤其是网络爆发负面舆情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校园网络社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适时优化和调整,进而提升实际的应用效果。
2 校园网络社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2.1 保持用户活跃度
良好的、健康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校园网络社区有赖于用户的活跃度。校园网络社区的开发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用户信息注册、新闻点击、分类论坛、学习资源共享、娱乐等。维护和管理校园网络社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更需要专业性的推广和运营策略。一方面,校园网络社区的信息与共享资源必须及时更新和补充,采集的信息要紧贴时事,提供的共享资源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需求,社区管理人员需要对信息的发布进行监管和审核;另一方面,校园网络社区的论坛需要维护,既要有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话题,又要能够维持热度和做好方向性引导。在网络社区里,学生既能获得信息和资源,又能与现实世界近距离接触,这样才能体现不同于其他网络社交平台的特色与优势,才能保持用户活跃度。
2.2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
应打破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主动适应新形势新环境。首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能够灵活、自如地参与网络交流。其次,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借助网络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找准学生思想教育的切入点。再次,借助网络实现与学生群体的平等交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教学语境,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最后,重视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特殊价值,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
高职院校不仅要保证充足的师资力量投入,还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网络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并将网络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2.3 发挥学生社团及骨干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校园网络社区主要由学生社团及一批活跃的学生支撑。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交情境,比现实社会更容易激发人的从众心理。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及校园网络社区骨干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由线下发展到线上,鼓励优秀学生社团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帮助他们扩大网络宣传,引起更多学生的关注。学校管理者要对社团的活动进行引导,对社团相关负责人进行思想政治培训。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网络骨干人员,开展“一对一”教育,引导他们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使之具备较高的网络道德修养,并拥有处理网络舆情的基本能力。社团负责人及校园网络社区骨干人员要深刻认识自身网络形象和网络行为的重要性,发挥积极、正面的网络影响力。
3 校园网络社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3.1 增加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网络社区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性,应在校园网络社区中增加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校园网络社区平台,通过话题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在讨论中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辩证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当然,教师这种零散的网络思想教育行为很难产生长期和有效的影响力,只有将其纳入日常的教学工作,通过统筹安排、系统设计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分工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通过知识帖、小视频、在线直播等不同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利用网络的实时性和灵活性,使之成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
3.2 及时引导舆情
高职院校要构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和信息监测机制,明确舆情处理责任主体,构建以宣传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舆情监管大格局工作机制。通过校园网络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热点”,要从现实案例中挖掘教育素材,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现实案例的感染力和教育力量。德育工作者不仅要针对热点问题迅速做出反应,争取网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要引导舆情,帮助学生有效抵御负面信息的影响,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提升学生明是非、辨真伪的能力[5]。管理者不能采取回避、漠视或者粗暴删帖的方式控制舆情,而应把握舆情处置的黄金时间,及时发布信息。在舆情引导过程中,要注重网情分析与舆情专报相结合,舆情分析要有明确目的性,通过统筹分工建立高效网络协同机制[6]。
3.3 树立网络思想道德模范
思想道德模范具有极大的现实教育作用,尤其是自己身边生动鲜活的案例,对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显著影响[7]。通过校园网络社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一是利用校园网络社区加大对思想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扩大思想教育的覆盖面。二是利用校园网络社区明确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参照,形成示范效应,使学生作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行为选择。
3.4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校园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依托于良好的网络信息资源,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建立动态的、种类丰富的德育素材库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在选择素材时,德育工作者要转换角色,采用基于网络的平等沟通模式,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与接受方式,保证网络育人的实际效果。要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推荐和分享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音乐、电影等,引导学生观看和讨论优秀影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开展针对《建国大业》《战狼》等的影评征集或者话题讨论,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之勇于承担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教师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有德育价值的案例,可以专题的形式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作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要尽快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牢牢守住校园网络社区这个特殊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使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开创思想道德教育新局面。当然,校园网络社区建设仍面临多重挑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网络的虚拟性也易导致学生忽略法律、道德的约束,出现一些不当的言论,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下校园网络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