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价值、困境与突破

2023-01-11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妇女马克思主义受众

郭 云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科学阐释了妇女问题的出现原因、表现特征、解决路径等,为发展民族地区妇女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在我国民族地区,受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尚未达到期待的目标。当前,在民族地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稳定、促进妇女觉醒、凝聚妇女建设合力方面,迫切需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有效传播,从而打牢民族地区妇女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

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价值意蕴

妇女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广泛传播,对于同西方性别话语对话、促进区域妇女事业发展、提升区域群众理论水平、实现理论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同西方性别话语对话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的全球妇女峰会上强调:“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支持妇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梦想。中国认真履行《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等国际公约,积极落实《北京宣言》《行动纲领》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内容。在推动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妇女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积极向联合国妇女署提供援助,以实际行动为全球性别平等贡献力量。

西方妇女理论与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理论产生、理论内涵、理论发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是中西方妇女理论得以进行交流、对话的前提。中国妇女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妇女发展事业的组成部分,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进步也终将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妇女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妇女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广泛传播有助于展现中国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实践,进一步澄清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妇女发展,尤其是民族地区妇女发展存在的误读与曲解。

(二)有利于指导区域妇女事业发展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妇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妇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妇女发展存在差距。”[2]当前,民族地区妇女事业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民族地区大多位居幅员辽阔的祖国西部边陲,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整体发展较慢,底子薄。当前民族地区虽然在整体上实现了脱贫,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人口等任务仍然不容小觑。加之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民族地区妇女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日益多元,各类社会矛盾增多,使得妇女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挑战。要解决民族地区妇女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指导妇女事业发展、团结妇女建设合力、激发妇女价值实现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南。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有助于妇女思想的启迪。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有助于妇女群体凝聚价值共识,增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区域团结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有助于妇女问题的解决。当前,民族地区妇女发展事业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妇女健康、妇女就业、家庭暴力等。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妇女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为创造平等环境、推动女性自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有利于提升区域群众理论水平

十八大以来,在中华广袤大地上,尤其是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祖国北疆、西南边陲,民族地区妇女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一道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下,民族地区妇女发展开创了新局面。民族地区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妇女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各方面的权利。民族地区妇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个战线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妇女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妇女问题的具体实践,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等重要思想。做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内容,更好地掌握党在民族地区妇女工作的方法和路径,积极参与到理论传播事业中来。并能理性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区域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使得妇女发展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只有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内涵,才能在面对关涉民族地区妇女的错误言论和错误行为时,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思考、解决现实难题,而不是态度暧昧,不敢发声亮剑。

(四)有利于实现理论自身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大众化,始终与各历史阶段中国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训练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正是在指导民族地区妇女事业繁荣发展的实践中,实现了理论自身的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结合区域发展现实、解决民族地区妇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为理论增添了区域特色、民族特色,不断推进理论的中国化。

需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创新还体现在它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它并没有为如何解决民族地区妇女发展问题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需要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提供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充分继承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民族地区妇女事业的实际统一起来,实现了理论的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加强创新理论的传播是促进民族地区妇女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思潮交锋碰撞加剧了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本文的传播环境,主要是指发展妇女事业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环境。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面临着复杂的内外传播环境。

一方面,就外部传播环境而言,当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面临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性别议题向来是西方媒体与政客感兴趣的话题,但西方主流媒体在对中国民族问题以及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状况进行报道时,存在“选择性突出、选择性忽视”的问题,并未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妇女事业发展上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另一方面,就内部传播环境而言,民族地区多元思想文化交锋碰撞,传播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民族地区妇女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益多元,这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网络作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其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也使得传播环境呈现“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热点化、普通问题政治化”等趋势。任何民族地区妇女发展的微小事件在网络中发酵,都有可能引发舆论风波,加剧了传播环境的复杂性。

(二)多重因素影响复杂加大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

民族地区妇女群体作为理论传播的重点对象,在受教育水平、传统性别观念、宗教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复杂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受众群体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

一方面,受制于教育水平,部分受众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少数民族地区整体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总体上仍低于男性。部分边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群体由于文化水平低、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弱,加之信息闭塞,在男女平等、女性权益保障等相关政策法规的认知上仍存在较大偏差,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

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很难突破给定的性别角色范式。在旧有观念习俗的束缚下,部分民族地区妇女难以对自身的地位有清晰的价值判断,进而直接影响了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景颇族俗语说“女人不能讲大事”,一些场合不允许女性参与,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3]在西藏地区,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的影响,农牧区妇女由于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政策的理解能力有限,缺乏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意识。

(三)与区域实际结合不够弱化了传播内容的贴近性

当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与区域实际结合表现为对理论话语的转化不够、对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进而弱化了传播内容的贴近性。

一方面,在理论传播中,抽象性、概括性的理论话语与受众的接受习惯和能力之间不贴合。当前,在理论宣传中多使用政治文本和讲话精神,这些文本理论性强且高度凝练。受众个体在接受习惯和能力上的差异较为明显,抽象性、概括性的理论话语无疑增加了受众消化吸收的难度。加之有些理论传播者在传播中缺少必要的调查研究,对理论掌握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使理论传播目标与受众的实际接受能力相脱离,造成了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理论传播过程中,具有典型区域特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掘运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它与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相互融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当前,在传播过程中对这一部分资源利用不够,使得理论传播与区域结合不够,未能有效打动群众。此外,部分媒体在对民族地区女性进行报道时,容易陷入“政策扶持”的叙事框架,将少数民族群体塑造成为等待拯救和援助的弱势群体形象,使得民众对少数民族妇女形成了“弱势的少数民族妇女”的刻板印象。这种“需要帮扶、期待救赎”的弱势群体形象,不仅弱化了少数民族妇女对自身发展的认识,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传播。

(四)传播方式创新不足降低了理论传播的实效性

当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方式仍然面临着创新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较为依赖诸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在内的传统传播媒体。传统传播方式虽然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等特点,但时效性较差、互动不足,传播方式较为单一,且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采用自上而下、“大水漫灌”式的传播方式,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强调“我讲你听,我打你通”,难免制约了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虽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但当前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还存在不足,一些新媒体渠道尚未做到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理论传播的效果。以民族地区妇联“抖音”账号“新疆女声”“西藏女性”“北疆女声”为例,三个账号的粉丝数量都不足两千人,发布的内容多为新闻、女性故事和政策宣传,贴近民族地区群众不够,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此外,民族地区部分群众习惯于用本民族文字或语言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当前的理论传播主要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缺少对部分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群体的关照,使得受众的数量和范围受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传播的实效。

三、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路径突破

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289-290做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需要紧密围绕传播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而精准施策,逐步优化新时代妇女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路径。

(一)构筑内外呼应的传播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5]做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工作,需要主动提升斗争意识和本领,守好思想宣传阵地,为做好传播工作创造有利环境。

一方面,主动设置性别议题,扭转“西强我弱”的对外传播格局。当前,在国际舆论场上,一些西方媒体习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中国问题,使得国际受众无法对中国妇女的现实发展形成客观的认知。为此,我们应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性别平等、促进妇女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妇女发展事业。民族地区是我国同周边国家经济、人文等交流交往的前沿,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合组织妇女论坛等,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沟通对话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及妇女组织的合作交流,大力宣传民族地区妇女事业发展的新成就,讲好民族地区妇女的精彩故事,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另一方面,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本领,做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网络传播工作。网络已成为多元思潮交锋碰撞的新场域,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传播的发展契机,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话语体系。要不畏惧交锋,不当“埋头沙中的鸵鸟”,在意识形态网络空间中,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根基,彰显科学理论的魅力。将民族地区在如何完善保障妇女健康机制、维护女性教育权利、持续改善妇女生活环境质量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构建民族地区妇女理论传播的现实依据,用事实有力回击西方媒体企图制造的种种舆论风波。

(二)聚焦受众群体的现实需要

受众群体对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是检验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需要立足并聚焦于妇女群体的实际需求及其思想认知水平。需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对象是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而不是仅仅只在妇女群体层面。男女平等的意识及对妇女权利的保护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因此,要聚焦传播对象的现实需要,提升理论传播的实效。

一方面,立足于民族地区妇女事业发展实际。民族地区妇女群体,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群体,在保障和改善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时,要重点提升她们对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的掌握。语言是打开不同领域知识大门的钥匙,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妇女群体参与就业、科学文化知识、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要充分结合民族地区受众的语言文化水平,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采用恰当方式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另一方面,应满足民族地区妇女群体的现实需求。在理论传播过程中,预先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再进行循序渐进地精准传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结合民族地区受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价值观念、文化水平和信仰等进行分众传播,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传播方式也存在差异。对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对象可以以政策理论宣传为主,文艺活动、基层宣讲等形象化传播为辅。对于受教育水平低的对象切勿进行生硬理论灌输,以免引起传播对象的厌烦情绪。同时,要明确传播的目标受众,尤其要重视对民族地区青年女性群体的理论传播。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青年女性的智慧与力量是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理论传播中注重对青年女性群体的多样需求,着力解决她们面临的现实困惑。

(三)发掘民族特色的传播内容

内容是满足受众需求的“第一指标”。传播的内容需要重视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要运用贴近群众且充满时代气息的传播话语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丰富内容讲明白、讲透彻、讲到位。

首先,要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群众话语和时代话语,以此消除理论与受众之间的隔阂。要善于运用贴近群众日常生活且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群众话语。可采用节奏明快、贴近群众的标语口号或歌谣等实现传播话语转型。需要看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运用口号来宣传教育群众,如在改革开放时期,“男女平等,同工同酬”“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巾帼创新业”等节奏明快的理论宣传口号,把深奥的理论通过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话语表现出来。要注意时代话语的运用,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当下,理论传播既要聆听群众的声音,又要回应时代的声音。要积极采用具有网络化、个性化、轻快化的时代话语来增添理论的时代气息。正确处理好群众话语与时代话语、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等的关系,巧妙使用各类话语增强理论传播的贴合性。传播话语想要转化提升,加强传播队伍建设是关键。要注重提升传播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加强对现有理论传播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要重视对双语、多语传播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少数民族传播人才的培育和选拔,为做好民族地区理论传播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次,要注重对民族地区典型文化资源,尤其是对独具特色的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源于各少数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积淀,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宝贵素材。要从优秀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整理出与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文化和思想相适合的内容,并加以引导和宣传。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使理论真正走入群众的心里。如在理论传播中,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中蕴含的伦理道德、恋爱婚姻思想等就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需要进行“二次开发”。还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典型模范,如扎根广西基层并将青春、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第一书记黄文秀,新疆收养多民族孤儿好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老人等,将这些先进典型事迹巧妙融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中,这将大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并能生动展现民族地区女性自信自强的时代风采。同时,这一过程也实现了理论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融合,使受众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道德品质,对做好区域民族工作、凝聚思想价值共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丰富理论传播的有效形式

毛泽东指出:“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用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6]358想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对民族地区妇女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就需要在加强理论传播方式的创新上下功夫。

一是提升传统媒体的传播效能。传统媒体要转变传播观念,在持续发挥其传播优势的同时,要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来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具体来说,传统媒体要转变信息传播“主导者”的固有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需要,恰当地将理论传播与群众喜爱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诸如在文艺演出、节日慰问、技能培训等活动中巧妙融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内容,走进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对理论传播的现实需要。尤其在边远地区要运用基层群众听得到、听得懂、愿意听的形式,打通基层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例如,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内蒙古乌兰牧骑队深入草原,以歌舞形式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二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当前,互联网变革了信息传播格局,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优化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理论传播中的优势,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创新理论传播的方式。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社交媒体扩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渠道,要打破技术壁垒,用智能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增强民族地区受众的需求和体验。如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丰富理论传播的呈现形式,营造理论传播的虚拟空间,增强受众的沉浸体验,让受众在生动、立体的情境中学习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要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传播形式,以增强理论传播的趣味性等。如以广西百色市原基层第一书记黄文秀为人物原型的艺术作品《秀美人生》,通过电影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女性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发挥的作用,对民族地区妇女群体起到了激励鼓舞作用。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理论传播的优势。如内蒙古妇女联合会通过建设内蒙古妇女网,妇联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积极打造“网上妇女之家”等妇女群体网络服务平台等。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7]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妇女领域的体现,其最终目标是为广大妇女求解放。妇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半边天”,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效果的最终指针。做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需要紧紧围绕民族地区这一区域的特殊实际及传播受众的现实需求。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的同时,准确分析民族地区发展传播的特殊规律,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切实提升理论传播实效。对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播来讲,既要追求覆盖面,也要追求到达率,入耳入心才能实现有效传播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民族地区的传播,从而实现对民族地区妇女发展事业的持续指导。

猜你喜欢

妇女马克思主义受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当代妇女的工作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