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百年回顾与推进
——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讨会综述
2023-01-11朱晓佳王向梅
朱晓佳 王向梅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回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百年历程和成就,其意义在于,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妇女一百年奋斗历程中积累的思想财富,从一百年的伟大实践中提炼理论,理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百年发展脉络和规律,凝练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论,以学术的形式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为中国妇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学术支持。为此,2021年9月18日,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院、女性学系在京共同主办了“回顾与推进: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等20 余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内容、百年学术史建构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等主要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时代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要注重时代性与科学性并重。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党委书记李明舜在总结近年来女院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方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要进行体系化的建构、学理性的阐释、学术性的表达。对待科学的理论要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相关教材和读本的编写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时代性,要在体现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时代性。诚如北京大学魏国英所言:“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出史出。”
第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要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内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通向妇女解放真理的道路。清华大学肖巍认为:“我们要回答如何在当代中国在新时期为女性求解放,向着消除压迫、剥削和争取男女平等、人人自由的目标而努力,这就是时代的伦理价值导向。……我们如何用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如何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发现我们新时期女性解放的关键性课题。”肖巍提出了妇女理论研究的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和问题域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些问题来构建概念?理论如何在概念基础上形成?到哪里去寻找理论资源?如何回答和解决问题?“解放”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她认为,在新时期的“解放”问题,就是要发现女性生存发展中的矛盾,审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不公正,解决中国女性发展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要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之所以是科学性的,是因其建立在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首都经贸大学刘宁元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或本土化研究都要坚持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适应中国的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本土化特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从提及到传播、再到发展经历了两次历史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播在广度和深度上比以往的维新派和无政府主义都有了质的飞跃。第二次飞跃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中国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确定、妇女运动方针的制定和实施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落脚点应该是中国的本土性。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范红霞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其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与中国革命和妇女运动实际结合;其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要有创新性;其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具有复杂性,中国的妇女运动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妇女运动是肩负着妇女解放、阶级解放、社会解放多重任务的;其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要素相辅相成。
第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其不断吸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不是故步自封、自视为穷尽一切真理的教义。范红霞认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研究在中国具体化、民族化、时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然后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再实践、再总结、不断修正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艰辛探索的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的过程,我们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历史与继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百年学术史建构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过程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也进入新阶段——进一步凝练党领导下的百年妇女解放实践经验与思想成果,创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夯实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学术地位。在百年妇女理论的积淀与传承中,一代又一代学人在历史中不断探索、锤炼、建构、反思,并对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未来蓝图展开想象。
第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主要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必然具有丰富的研究议题和延展空间,需要不断探索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既要不断与经典原理和理论精髓对话,更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的基本要素和内涵外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主要“研究中国妇女运动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本问题,探索妇女运动的规律,用以指导妇女运动的实践。”[1]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的研究议题也必然涉及国史、党史、社会史、政治史、文学史、文化史等各个学科领域。山西师范大学畅引婷认为,社会主义妇女解放研究首先要完成以下几个研究议题:一是说明社会主义优越性;二是说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三是说明国家政权在社会变革中的巨大作用;四是说明中国的妇女解放是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五是说明国家在缓解妇女双重负担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六是说明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指导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是世界妇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第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方法论在理论研究和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方法一定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妇女运动实践,开拓新领域,吸收新思想,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韩贺南以李大钊《战后之妇人问题》为例,指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要注意两个方法论问题:一是,注意文本的解读要结合中观和微观的背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中具体的历史情境挖掘、真正的认知、文本的真义都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注意在理论和实践当中提炼概念。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要提炼出相关概念,譬如李大钊在《战后之妇人问题》当中提出的“性别”概念。肖巍也认为,在马恩的原著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只能找到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我们需要依据这些方法论原则寻找新时代女性解放的内涵。
第三,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始终和中国妇女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及其产生的成果”。[2]1理论研究离不开实践的推动和对实践的反思,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便与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湖南女子学院刘人锋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三份《中国妇女》①《中国妇女》杂志于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窑洞中诞生,是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本全国性的妇女刊物。杂志为例,介绍了三份杂志积极传播党的妇女思想,指导妇女工作,反映妇女生活、妇女运动和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情况。上海市妇联刘武萍介绍了百年来上海妇女运动和妇女发展情况,并总结了上海妇女运动的经验,进而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上海妇女运动牢牢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将妇女工作与战略全局有机结合,对妇女地位、男女平等、深化资源改革方面做出了系统思考和积极实践。
三、家庭与社会: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在回望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的百年历程和成就的同时,学者们也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妇女在家务劳动实践历程和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家务劳动理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务劳动的实践历程,使学者们重新思考生产与再生产的关系问题。厦门大学石红梅指出,在中国,家务劳动彰显生产与再生产的辩证统一。家务劳动的产品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被转化为有价值的可以交换的产品。家务劳动保障了生活资料如食物、衣服、住房等所需的物质生产,也保障了劳动力存续和代际的再生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入新时代之后,家务劳动体现了生产与再生产更加协调的发展模式。她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家务劳动在中国的实践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家务劳动理论的问题,被遮蔽的生产和再生产链条统一了起来。二是,中国特色家务劳动的实践经验克服了女性主义忽略生产的问题。三是,家务劳动融入社会生产是共产主义社会对劳动的要求。当劳动的经济功能和家庭贡献功能不断消失的时候,家务劳动过程中呈现的爱、情感将成为人类幸福生活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家庭的道德建设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另一新领域,妇女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吕静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的论述。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是家庭和睦、幸福圆满的重要因素,是家庭生活当中最温馨的情愫,是家庭美好生活的期盼者和追求者。二是,家庭的社会功能不可替代。妇女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三是,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妇女在家庭文明建设价值观、道德观、劳动观、责任观、风气观和教育观六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妇女在构建性别平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关于后疫情时代发挥妇女作用、推动全球妇女事业合作、加强妇女国际援助与交流等重要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厦门大学李丹认为,妇女发展实现两性平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性别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各国合作共赢,同时也需要男女两性合作共赢。李丹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性别平等、妇女发展和命运与共。妇女发展推进了性别平等,促进了男性发展和社会发展循环往复。妇女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天然尺度。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性别命运共同体的支撑,共同推动人类命运走向美好的未来。
第三,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学科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它的系统化、学科化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抓手。它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和妇女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师范大学胡晓红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化的过程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四次热潮及其特点,进而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学科化的理论脉络。此外,她还谈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称谓的变化历程。肖巍也曾指出,要以“学科建制推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3]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应该从问题开始,区域、学术和学科体系同时构建,从问题到概念,到理论,再到实践,出发点要明确,价值观要有指引。
与会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家庭”“家务劳动”等概念出发,讨论了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和问题研究。本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讨会是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实践过程的提炼,也是对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运动实践的理论总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会议回顾了党领导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理论研究的历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过了不平坦、不平凡的历程,为实现男女平等的崇高理想,还需要各界学仁继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