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米海底的奋斗之光
2023-01-10麻春雅
麻春雅
当读到赞美大海的激情澎湃的诗歌,抑或是在电视上看到遨游于深海的各种鱼类,也许你曾有过阵阵冲动——接触大海的冲动,了解大海的冲动。于是,有些人吹到了海风,在软软的沙滩上拾贝;有些人浮潜在碧蓝海面,俯瞰可爱的小丑鱼;还有人进行更近距离的接触,十米,五十米……
有个叫叶聪的人,就这样与大海进行了最深最紧密的拥抱。
☆
“万米是什么概念?那不得到马里亚纳海沟!”
是的,马里亚纳海沟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
“人类怎么可以下潜到万米的深度?我不相信!”
但它真实地发生了,并且是由中国人率先坐底,深度10909米。
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在普通潜水领域,徒手潜水的纪录是一百多米,有装备潜水的纪录是三百多米,这已然是极限。当然,叶聪并非独自创下万米纪录,而是与同事们一起,更是与一个承载着中国科技与中国力量的好伙伴——中国研发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一起,实现了与深海的亲密接触。
“奋斗者”号,是个体奋斗的集合,是团队奋斗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叶聪就是它的总设计师。他们共同讲述着奋斗故事。
叶聪,1979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出生在湖北黄陂,从小便是一个调皮又独立的孩子,爱发现,爱思考,爱创造。大学读的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年参加工作,次年加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2003年成为主任设计师……名片的更新并没有改变他的不羁与坚定。
二十年如一日,叶聪投身中国潜水器事业的发展。作为“万米海试”的总指挥,也作为数十次往返于陆地与海沟的“深海的哥”,他总是感慨自己生在一個好时代,也常常与人分享他的幸运——那些普通人难以经历的深海体验。
☆☆
万米海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会不会看见恐怖的大鱼?其实,那是阳光无法照射到的黑暗深渊,生物的生长受到很多限制。叶聪见过一些极小的生物,但如果见到鱼,他说那可能会成为重大的发现——那会是已知的万米海底第一条鱼!叶聪总是用自己的幽默方式为大家科普海底的知识,也会说出“软软的沉积物像毛毯一样铺在海底”这样诗意的画面,让人禁不住心向往之。然而,真正的海底,是寂寞,是孤独,也可能有胜过大鱼数倍的恐怖存在。有人害怕置身于漆黑的电梯,有人对夜晚空旷的草原心生恐惧,而漆黑、荒芜、无尽、未知等都融在深海深渊中,对潜航员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万米海底又岂止这些?
地球的71%是海洋,海洋的1.2%是深渊,我们仿佛是沧海中的一粟,渺小又无助,更何况自然界早已为人类的“下海”设置了更严格的门槛——下水可以,你需要承受压力。万米海底对血肉之躯而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一个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要承受约1吨的重量。如何为人体铸造铜墙铁壁,如何在海底做到万无一失,是对设计师更大的挑战。
兼具潜航员和设计师身份的叶聪,恰好就是一个特别喜欢挑战的人。凭着一股劲儿,他无惧于“迎难而上”,也不止步于“从无到有”。
☆☆☆
最初进行设计时,整个团队只有两个人见过真的潜水器,几乎没有参考。叶聪便和同事们一起查文献,找资料,看照片,看视频时甚至会一帧一帧暂停下来分析研究。从计算潜水器每个部分的重量平衡,到亲身参与潜水器的驾驶,叶聪在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用他的话说,设计就像搭房子,而制造则是真枪实弹造房子。这房子要保障下海之人的安全,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一步一步地,有了“蛟龙”号,有了“深海勇士”号,再就是有了而今载着中国人坐底马里亚纳海沟的“奋斗者”号。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智慧与心血。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更是见证了中国制造的质的飞跃——钛合金载人舱球壳、潜水器周身浮力材料、锂电池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高达96.5%。叶聪自然是骄傲的,因为再也不用在国外经历“低人一等”的心情了。
每每向人介绍“奋斗者”号的诞生过程,叶聪总是眉飞色舞:在沈阳拼材料,在陕西做轧板,在四川加工,在江苏成型,在河南焊接,在海南下水试验……这件杰出的作品,每一寸都写着中国人的奋斗!
与“蛟龙”号的圆脸不同,为了减少阻力,“奋斗者”号长着一张鹅蛋脸,它又长了三只大大的眼睛,目的是至少能让两个人透过玻璃观察深海。这样的升级与加强,成功圆了中国人的“万米之梦”。一次又一次的海试成功意味着,破纪录之外,叶聪与“奋斗者”号还需要发挥更大的价值,一起去更深度地探索深海,进行更多的科考。
☆☆☆☆
术业有专攻。喜欢把科学家“往沟里带”的叶聪,解释起“深海的哥”这个他甚是喜欢的称号——在陌生的城市,也许第一个迎接你的人是出租车司机;那么,科学家要去往71%中的1.2%,那一片陌生的深海,他可以做那个像摆渡者一样的司机。尽管这场“摆渡”来回耗时六小时,尽管这场“摆渡”如夜间行车一般潜伏着危险,但作为司机,他需要镇定,需要负责,需要让这个可移动的“海底工作室”平安往返于海底与海面。
天上,海底,两个截然不同的坐标却是人类一直寄寓好奇的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上天,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下海。叶聪也许会在每一次“奋斗者”号浮出海面时,轻抚它的坚固身躯,并和这个“好伙伴”约定,休整之后,将保持每年三五十次的下海频率,将更多的科学家“带进沟里”,满足国内甚至国际的深海科学考察需求。
“这个潜器将来要下去一千次、几千次,是要带很多的人到深海去的。潜航员有一句话的描述,我觉得比较准确——我们不能做盲目的赌徒,在抉择的时候豁出去了,这种事不能干。但是也不能做那种迈不出步的懦夫,就是要在很多理性思考以后,果断决绝地做出决策,并且有效地执行。”叶聪一直都在实践,稳稳地打开深海的门缝。
如此看来,万米海底也是有光的——那是叶聪和“奋斗者”号释放的中国之光。
看见更多
由上海科技馆原创制作的《蛟龙入海》是中国首部深海高清立体电影,以“蛟龙”号数次深海探险为纵向线索进行讲述,通过探险与发现的交叉结合,让观众了解中国深潜技术的发展。此外,影片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对一些无法现实拍摄的环节,采用了动画制作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蛟龙”号的结构和大洋洋底。
《蛟龙入海》现场拍摄历时4个月,分别赴西南印度洋科考(“蛟龙”号第35航次第二、第三航段)、青岛国家深潜基地等地进行拍摄,拍摄深度在2800米~3000米之间。拍摄过程中,摄影机搭载“蛟龙”号下潜数千米,不仅呈现了海底低温区的视频影像,还拍摄到了神奇的“黑烟囱”,获取了大量珍贵素材。
叶聪说
“青年人要在关键时刻顶得上去,困难面前沉得下心,也希望今后会有更多人关心海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