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终身体育行为的促进效应研究

2023-01-10张家昊

浙江体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意向主观态度

张家昊

(杭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1 问题的提出

2016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中明确提出了“将青少年作为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加强学校体育教育,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培养锻炼兴趣,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使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1]。高等院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和最后的阶段,肩负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转折接轨重任,学生在大学时期的健身意识、习惯和能力对其终身体育行为有着明显和重要的奠基功能,而大学体育课堂作为高校体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兴趣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85)是目前社会心理学领域普遍被认可的研究行为形成过程的模型之一,也是目前用来预测和解释锻炼行为形成过程的最成功的理论之一[3],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决定了行为的发生转变,而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大因素决定了行为意向的转变[4]。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成果支持了计划行为理论对体育锻炼行为的解释。Wankel运用问卷调查法以4 000个加拿大居民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支持了该理论的解释度,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意向的影响大于行为态度[5];Hill 运用实验法,以503名英国中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显示对中学生锻炼行为的干预效果最为有效的因素是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6];徐泉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南昌市5所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行为控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强化运动技能、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干预策略[7];陈宇驰运用问卷调查法,以 2019 年以跑团形式参与杭州马拉松赛事的参与者508人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显示,马拉松跑团参与者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行为意向,马拉松跑团参与者的行为意向正向影响参与行为[8,9]。

从查阅文献可知,国内关于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研究成果较多,大多运用描述性研究,较少运用实证研究,从心理学视角探究造成男女生体育锻炼行为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更没有涉及体育课的课堂锻炼意向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成果。基于上文分析,本研究试图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运用实证研究的范式讨论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其终身体育行为的影响作用,为高校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堂锻炼意识,进而促进学会的终身体育行为提供理论的参考依据。

2 本研究依托的理论

本研究依托 Ajzen 的计划行为理论设计研究框架。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受到行为意向的作用,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作用。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计划行为理论

其中行为态度指的是个体对别人或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评价意见,包括情感性态度与工具性态度[8,9];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参与体育锻炼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即如家人、同事、朋友等对自己有显著影响的人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评价意见,包括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8,9];知觉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认知到参与体育锻炼所面临的困难程度,感知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机会、条件等[8,9]。行为意向指的是课堂锻炼意向,指在某种条件下,个人是否有积极参与和维持课堂体育锻炼的打算,愿意花费多少精力进行运动,计划付出多少努力,包括课堂锻炼意愿和课堂锻炼可能[8,9];这里的行为指的是锻炼坚持行为,指坚持进行规律性体育锻炼行为(已持续6个月,每周3次,每次30min以上)的程度,包括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和已经坚持锻炼的时间[10]。本研究需要说明的是,终身体育行为指的是人们在持续的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活动[11,12],终身体育行为这个指标本身不具有可测量性,董宝林的研究表明,坚持有规律的、长期的体育锻炼,不仅是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终身体育行为”的必要环节[13]。徐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直接决定了该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7]。因此,锻炼坚持行为作为反映终身体育行为的最重要指标,本研究对大学生的锻炼坚持行为进行测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另外,体育课作为高校体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习运动技能的最重要途径,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锻炼兴趣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2]。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具有正向影响;

②课堂锻炼意向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杭州市8所高校(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8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760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生370人(48.6%),女生390人(51.4%),平均年龄20.28岁(SD=1.340)。

3.2 研究工具

采用重测法对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部分问卷进行信度检验,选择杭州师范大学50名普通大学生为小样本调查对象,第一次测试结果和半个月以后的重测结果进行pearson’s相关分析,相关系数0.890,这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3.3 研究设计与操作过程

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等5项指标为观察目标,首先考察不同性别该5项指标间的差异;进一步对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课堂锻炼意向以及课堂锻炼意向与锻炼坚持行为间的关系进行的考察。问卷委托各高校一线体育老师随堂发放,当场收回,用SPSS22.0数据包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相关和回归的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比较

将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作为反应变量,将性别作为分类变量,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进行差异性检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见表1),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五项指标的得分上,男生的均分分别为21.5、12.53、22.56、6.8、10.5,女生的均分分别为18.2、11.2、19.0、5.8、8.0,都大于女生,T检验表明男女大学生在5项指标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表1 不同性别人群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特征

4.2 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间的关系分析

4.2.1 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间的相关分析。为检验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课堂锻炼意向以及课堂锻炼意向和锻炼坚持行为5个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首先运用 Pearson 积差相关将男女大学生两个样本分别进行数据处理,统计结果显示(见表2和表3),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5个指标上男女大学生均呈两两非常显著相关。

表2 男性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间的相关分析

表3 女性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间的相关分析

4.2.2 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课堂锻炼意向的回归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依托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探索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3个变量能否预测课堂锻炼坚持意向。进一步将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作为自变量,课堂锻炼意向作为因变量,对男、女生样本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见表4和表5),该预测关系均成立,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者表现了一个直接对课堂锻炼意向的预测效应,其模型的预测影响效应量分别为男:R2=0.279、女:R2=0.293,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男女大学生的课堂锻炼意向均具有正向影响。

表4 男性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课堂锻炼意向的回归分析

表5 女性大学生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课堂锻炼意向的回归分析

4.2.3 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回归。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依托的理论,需要进一步探索课堂锻炼意向能否预测锻炼坚持行为。进一步将课堂锻炼意向作为自变量,锻炼坚持行为作为因变量,对男、女生样本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见表6),该预测关系均成立,课堂锻炼意向表现了一个直接对锻炼坚持行为的预测效应,其模型的预测影响效应量分别为男:R2=0.393、女:R2=0.447,表明课堂锻炼意向对男女大学生的锻炼坚持行为均具有正向影响。

表6 男、女大学生课堂锻炼意向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回归分析

5 讨 论

统计结果表明,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5个变量的得分上,男生的均分都大于女生,男、女大学生在各个指标的得分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见表1)。这一现象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徐泉依托计划行为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南昌市5所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行为研究后发现,男生在体育锻炼兴趣、锻炼频率、锻炼时间方面均远远高于女生;男生认为同伴支持程度对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非常大和比较大的达到86.2%,女生只有20.7%;在个人意志力问题上,女生的惰性远远大于男生,男女性别的差异非常大[7]。张中江等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2 072名在读本科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和动机的性别差异研究后认为,与男大学生相比,女生的每次锻炼时间短、锻炼频率低、强度小、坚持性差[16]。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陈善平等认为造成男、女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差异主要是由锻炼动机引起的,男生的运动动机明显高于女生[17]。也有传统性别文化和意识的影响,人们期望男生是强壮有力量的,而女生是温柔娴静的,受这种“男动女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男生在锻炼意识、锻炼行为等方面均强于女生;另外还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有研究发现,体育人口率跟学历基本呈正相关,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性别平等程度较高,但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存在女生的择项面较窄的问题[16]。

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4个变量上都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见表2、表3),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能够有效预测课堂锻炼意识(见表4),从而验证了假设一的成立。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能够正向影响体育锻炼意向的结论。李娜娜,宋晓东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能直接预测锻炼意向的结论[18]。尽管课堂锻炼意识不完全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意识,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大班式的高校体育课上课模式已经被“俱乐部”制上课模式所替代,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篮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瑜伽等10多个甚至20多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技能水平以及时间自主选择上体育课,还可以跟自己的室友、好朋友一起选同一项目、同一时间段和同一教师的体育课,这种俱乐部制体育课不仅大大优化了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乐趣。因此,本研究男、女大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能够有效预测课堂锻炼意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时,可能女生较为内向又从众心理较大的特点,导致他们在择项上会较多趋向同学和同伴的选择,因此,主观规范在三个因素中影响力最大。而男生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能力,追求个性的欲望强烈,因此,行为态度在三个因素中影响力最大。

统计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2个变量上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两相关(见表2、表3),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的课堂锻炼意向能够有效预测锻炼坚持行为(见表6),从而验证了假设二的成立。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体育锻炼意向能够正向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结论。刘正以武汉2所高校39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实证研究验证了大学生锻炼意向对锻炼坚持性的正向影响[19]。赵辉、王丽君的研究同样论证了锻炼意向对锻炼坚持性的正向影响[20,21]。大学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激发同学们自身的体育锻炼兴趣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最后也是最有利的时机,在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中了解到,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以及良好的体验会极大地促进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同样显示,体育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激励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的课后体育锻炼行为[7]。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还要让他们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

6 结 论

6.1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课堂锻炼意向、锻炼坚持行为等5项指标上呈非常显著差异,男生均好于女生。

6.2 男、女大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能够有效预测课堂锻炼意向;男女大学生的课堂锻炼意向能够有效预测锻炼坚持行为。说明计划行为理论能够有效解释大学生的锻炼坚持行为,进一步解释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行为。

6.3 进一步的研究可对如何促进学生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方面进行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课堂锻炼意向,进而促进学会的终身体育行为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意向主观态度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态度决定一切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