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奥契机与冬季奇迹:奥林匹克当代发展的中国道路解构
2023-03-23袁煜闯
袁煜闯,王 嵛
(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0 前 言
2021年8月8日晚,东京奥运会顺利落幕,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38金32银18铜,金牌榜和奖牌榜位列第二名的好成绩,五星红旗一次次地奏响在赛场上。中国选手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上打破了4项世界纪录以及21项奥运纪录,成功卫冕11个项目,无不体现着当代中国竞技体育的实力。2022北京冬奥会更是历史性的大跨越,在传统冰上项目当仁不让,雪上项目更是惊喜连连。中国队首次以9枚金牌位居金牌榜前三并且打破我国冰雪运动长期以来“冰强雪弱”的格局,也打破了冰雪世界的格局,对今后世界体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体育发展历来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纵观我国发展历程,只有综合国力的强大,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才能实现奥运梦想、“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政策[1]。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2]。当代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中国以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奋勇向上的大国形象展现在世界的眼前[3]。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对我国奥林匹克道路进行全面解构,以揭示我国奥林匹克发展道路内在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最为伟大的理论、最为光辉的实践和最为崇高的事业便是社会主义[4]。回首我国奥林匹克事业发展历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发展道路,这种道路的最大底气,源自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它立足国情、解决中国问题、促进中国成功、更创造中国奇迹[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经历千辛万苦与重重艰难险阻才最终找到的一条最适合中国体育发展的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之下,人民用汗水和智慧、勇气和力量、经验和教训写就的一部体育改革发展深刻实践,是一条从体育救国到实现体育大国,从建设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新时代中开创的宏伟征途[6]。虽然在这条路上充满着艰辛与挑战,但是中国仍然使得这条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中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三个阶段的伟大飞跃,充分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也展现出了中国体育前所未有的精气神。未来,中国体育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与崭新的面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途。
1.1 目标优势
回顾中国体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人民至上”始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7],中国共产党带领之下的我国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8]。体育工作紧紧依靠于汇集人民的力量、吸纳人民的智慧,不断造福人民,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供给,推出更高水平的体育服务,这是贯穿体育改革的一条“生命线”,也是成就体育伟业的一盏“指航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总目标就是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满足人民幸福生活,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提升竞技水平[9]。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人民体育观并将人民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氛围的熏陶之下,在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奠定了我国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的基础。
1.2 认同优势
“人民对于国家发展道路这个问题上最有发言权”[10]。要找准体育建设中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迫切问题、难点问题,必须坚持符合国情、立足国情、把握国情,并与时代潮流同向同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从新中国百废待兴中举步维艰地发展体育事业,到体育实力增长,将“东亚病夫”的帽子定格在历史瞬间,中国体育扬眉吐气地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后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体育产业发展朝气蓬勃,向着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奋勇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在我国体育发展之路的每一步上都得到了体现[11]。这种“特”深信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体育事业走向辉煌,深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体育强国的光明大道。人民对这条道路的认同已经扎根于内心深处的理性认同和衷心信服。
1.3 结构优势
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需要对这条道路有更自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需要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发展的方向、目的、基础、环境、方式、空间、动力等方方面面。统筹与协调的战略布局是推动体育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是实现体育各领域繁荣兴旺、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和“加速器”[12]。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之上,全面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促进体育发展道路革新的同时,提升体育发展的效率,使得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主基调。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的问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融入体育事业发展并持续发力,大力突破体育发展瓶颈的同时补齐发展的短板,鼓励市场经济带领竞技体育实现高速发展。
2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13],是党和国家命脉所在,还是全国人民幸福所系。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越来越完善、越走越宽广的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体育事业是党的事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体育初步兴起,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体育工作深入开展,到改革开放后体育视野全面拓宽,再到新时代体育发展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振奋人心的成就,朝着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奋勇前进,推动我国的体育事业一直向前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就是党的领导作用[14]。回溯过去,党的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对国家体育发展给予了无限关怀,为体育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开辟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2.1 体育救国
体育救国是共产党成立初期,对于所处时代与环境作出的准确判断,他们将体育事业作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将增强人民体质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大力提倡体育运动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陈独秀“体育兴国”口号、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文章等强调体育在国家危难时期的重要作用[15]。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发展,党逐渐将体育工作与军事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倡“体育军事化”[16]。革命性是这个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点,即一切群众活动最终的目的都要服务于革命战争。在这个时期通过群众体育锻炼,广大群众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军民战斗力不断提升,为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被当时独特的时代背景所限制,中国共产党尚未就体育形成专门的纲领和政策,但对于体育救国的概念,早期的共产党人给予了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不仅集中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体育认识的内涵品性与价值要义,并且在推动体育兴国、乃至体育强国的目标实现上打下了更加牢固的历史基础。
2.2 体育兴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体育事业继承与弘扬红色精神,在学习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优秀经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体育发展基本方向和任务,中国体育事业步入了新阶段[17]。在党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持续向前推进,尤其是朝向体育振兴国家的方向不断前行。与世界接轨和进入国际体育核心领域成为体育工作重要任务,体育事业发展脉络开始变得清晰,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并且受到美苏反华势力和国内自然灾害的影响,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和困难[18]。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顶住压力,克服困难,聚合能量,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现实的体育兴国之路,竞技体育水平的显著提升尤其得益于在竞技体育领域提出的“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一些优势项目在世界舞台上取得重大突破,举重第一个世界纪录、乒乓球第一个世界冠军、登山健儿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奇迹等,都在这个时期涌现。
在这个时期党的领导下,初步探索我国体育发展路线与国家基本发展路线相协调,增强了人民体质健康,激发人民群众体育锻炼意识和热情,充分发挥体育兴国的作用,我国通过竞技体育以更加快速的速度走向世界舞台,展现大国形象。
2.3 体育强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为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思路指明方向的会议[19]。在此期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益、制定“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与《奥运争光计划》等[20]。许海峰奥运零的突破、中国女排五连冠使得国人的信心被极大地振奋。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也都有涉及:“体育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民的身体素质是否过关也是一个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的标志”。“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在1985年8月召开的全国体育战略研讨会上被确立了下来,人们开始对“体育强国”的内涵拓展与建设进程进行了新的探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在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激起了中国社会极大的奋斗热情[21]。与此同时,党领导的体育事业呈现出发展方式上的转变,由号召发动转向积极引导,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引下,体育事业也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步伐”[22],在该时期党中央不仅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展现的影响力,推动竞技体育的大力发展,并且致力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使体育强国建设能与国民健康生活结合在一起。将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融入到体育事业的建设之中,统筹推进体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 举国体制是我国奥林匹克发展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在举国体制之中淋漓尽致地展现[23],举国体制不仅是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跨越式进步的法宝,也是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根本保障。在竞技体育的领域中,举国体制指的是我国体育界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中国家力量,为迅速提升竞技运动水平而制定的组织体系。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是在有效地集中、统一国家力量之下,然后迅速构建起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机制与组织体系,是在国家与社会层面上形成的目标一致、组织合理、管理有序、效率优先、利益兼顾的竞技体育组织的新型管理机制,是一种特殊的体育体制。
3.1 必然之需
新中国刚成立之初,面对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政治上的封锁,我国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境地之中,我国正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打破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展示出民族和国家的实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谋求国家复兴,而竞技体育恰好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国内体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之下,采用举国体制是当时最好的选择[24]。综合考量我国当时的制度、实力以及文化特点,并结合当时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性质与发展程度等,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以“举国体制”为基础逐步确立出适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运行的新模式[25]。
3.2 使然之举
中国在运用举国体制方面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且卓有成效,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逐步发展之中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体系[26]。其主要包括:从中央体委、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到省市体委、省市体育局的体育管理体系及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模式;由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组成的投入体系和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模式;训练网构成的“一条龙”训练体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全运会、省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结合构成的竞赛体系及“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竞赛模式;以层层争光(尤其是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为主要目的的目标体系及“缩短战线、确保重点”的发展模式。
稳定的政治支持与资源的大力倾斜,使中国竞技体育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训练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集中全国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大跨步式的发展。从1984年我国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之后取得了中国女排世界大赛五连冠,北京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体育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起到示范作用,激励着国民强身健体,拼搏创新,勇攀高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以自身独特的方式积极与其他国家互动,通过体育架起了沟通不同政治之间的外交桥梁,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增进了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展示着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更加稳固,可见,我国发展竞技体育对公共外交、人文外交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3 应然调整
传统的举国体制在提升运动成绩、提高国际地位的同时,遗留下诸多例如:运动员身体伤病、文化素质较低、退役后运动员缺乏经济保障等问题。实施了几十年的“教体结合”“体教结合”也并未真正地解决竞技体育人才的全面培养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7]。在新时代,我国领导人以及体委相关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此类问题,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新型举国体制从中国当代实际出发,把争光和育人相结合。强调青少年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体育锻炼,实现二者并重协调发展,在促进健康成长的同时,锤炼青少年的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国家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均衡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体育发展涉及的范围更宽,整合性更强,新型举国体制即关注金牌、奖牌,也重视群众体育与全面健身[28]。实现和竞技体育发展都要以群众为基础,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推动中国冰雪运动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等在我国现存问题。既看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也看中国举办大型赛事的遗产效益,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所有场馆建设提前一年完成,充分展现出在党领导之下,在发展举国体制之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在大环境方面,从地方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一条龙”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到“加深体教融合,完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29]。从重点发展夺金项目,到着力解决三大球等群众喜爱的项目长期落后的问题,力求达到夏季与冬季项目的发展力度之间的平衡,促使竞技体育的发展更加均衡化。新举国体制在发展过程中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主动发展、主动变革。在制度自信关照下完善举国体制,摒弃了政府治理微观化的缺陷、补足政府治理宏观性的短板、根除政府治理粗放式的弱项、杜绝政府治理效率低下的槽点,使得举国体制的灵活强制性的制度优势得以凸显出来,推动了新时代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是我国奥林匹克发展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是一个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命题,也是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发展过程中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之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难而上、繁荣发展的精神武器,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面向美好未来的精神脊梁”[30]。深厚的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被涵养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突出的优势,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积淀,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储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魂”。文化的自信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对文化的高度自信。只有在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发扬优秀思想与文化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更新的辉煌,才可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4.1 文化自信
作为一场“细节之处见真章”的传统文化盛宴的冬奥会,从“雨水”开始倒数,行至“立春”定格,随着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表演进行,冬奥会开幕式拉开了序幕。在开幕式上,黄河之水倾泻而下、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燕山之雪大如席片,这些都是将文化元素和体育赛事完美结合创造而出,在一点一滴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冬奥会徽灵动飘逸,是将国宝大熊猫和传统红灯笼的艺术加工成招人喜爱的吉祥物,将篆刻和汉字巧妙与抽象的滑道相融合、在冰雪运动造型中的产物。长信宫灯、同心圆玉璧、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也在火种灯、奥运奖牌、火种台的设计之中被巧妙地植入进去。奥运场馆中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更是创造性地将传统吉祥物“如意”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融入其中。水墨山水画在一笔一画之中勾勒出中国式的审美与志趣,描绘出了奥运“国风”战袍。文化的自信在不断前进中始终保持着深刻的战略自信和定力,在对价值目标矢志不渝的聚焦力之中被集中表现出来。文化自信所产生出的强大的聚焦力,推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4.2 文化传承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之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才得以不断进步与发展壮大。早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用传统民乐“茉莉花”、中国功夫、国粹京剧,仅凭借短短的8min,就演绎出“从奥林匹克到万里长城”的历史性传递。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将夸父追日、敦煌飞天、太极拳、四大发明等传统元素融入到带有祥云图案的奥运火炬和“中国印”的会徽之中,生动形象展现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点。
2022北京冬奥会所有运动图标采用的是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样式相似的印章形式和相同的传递火炬的形状,“祥云”图案寓意着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并以卷轴为造型,体现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的精湛技艺,在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也富含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与传承。
4.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行动”,而体育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场域与重要力量,打造体育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实践体系则是行动关键和保障[31]。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严格执行了《日内瓦战俘公约》,举办了前无古人的战俘运动会,向世界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讲和平、讲人道的博大胸怀和用体育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时过境迁,来到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火炬点火仪式中一片片带有国家名字的雪花组成的大雪花围绕着主火炬,预示着全世界人民心连心,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
5 科技赋能是我国奥林匹克发展的强劲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进入科技时代与现代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技在社会生产力根本变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众多因素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一百多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奥运发展的进步奠定技术的基础[32]。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渗透到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刚刚结束的冬奥会中高科技成果随处可见,国家速度滑冰馆“冰丝带”制冰技术世界领先,“冰立方”成为世界首座智能化水冰转换场馆;我国雪车实现国产“零”的突破,用上了航天级材料;所有场馆5G覆盖,总台报道有“5G+8K”技术加持,在延庆与张家口赛区设置天气预报雷达和赛道气象站,形成了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33],科技的引领使我国竞技体育体制的优势得到更充分体现。
5.1 重构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效率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竞赛水平越来越向人类生理极限逼近,仅凭天赋和刻苦训练培养世界冠军的时代已经远去,必须依靠高新技术在训练方法上下功夫才可以取得成功。现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的科学技术集群革新,给予了持续提升人体极限的高新科技解决方法。例如,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科技,对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与康复训练的科技保障体系进行重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辅助我国球队制定比赛战术,协助教练开展复杂的战术研究和数据分析,以提高训练效率。使用传感器、互联网、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技术、自动控制、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高精度视频运动捕捉与分析的技术等及相关设备与器材满足对我国运动员动作捕捉和运动表现分析的需要。采用多维度、长周期、多源异构海量数据融合技术对运动员技战术能力进行评估及选拔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并构建冠军运动员模型[34]。
5.2 创新人才培养,丰富人才储备
创新与科技发展的核心都是人才。体育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强沟通与合作,在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实施体育科技人才的专业化培养[35]。
我国的一些体育高等院校也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上海体育科技示范园在上海体育学院出资之下成立,标志着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诞生,推动了体育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成果相互转化,以实验室和训练基地为平台,竞技体育训、科、医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与保障体系被构建出来,把奥运科技、青少年的发展以及关键技术装备与服务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此外北京体育大学在2017年筹建的体育工程学院重点关注运动生物力学、智能体验、体育生物医学工程、运动器械装备与材料等科技在体育领域中的工程实践,并致力于培养融合体育视野和工程经验的交叉型人才,开展体育科研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并服务于我国奥林匹克事业[36]。这不仅是建设新型体育类院校的一次探索,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于我国奥林匹克事业,也是加快我国建设体育强国、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必然举措。
6 结 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看重的并不是这届奥运会我们可以获得多少金牌,而是这届奥运会给我国体育事业、冰雪事业发展注入的生机与活力”。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更好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以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出发,深刻认识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根本性变革,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于人民,发展科技,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更新的飞跃,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能够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