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2023-01-10傅纪良王裕桂卢海英

浙江体育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浪尖体育类教研室

傅纪良,王裕桂,卢海英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22)

0 前 言

虚拟教研室作为当前一种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正在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拉开了高校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的序幕,要求基于信息技术建设虚拟教研室,开展协同教学研究,并指出虚拟教研室是信息化时代对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1]。2022年教育部工作计划中再次明确“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2]。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于2022年2月、5月公布了两批全国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首批439个建设试点,第二批218个建设试点[3,4]。可以说,虚拟教研室建设是国之教育所需,是国家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的一项新政策。

虚拟教研室在建设范围上分成校内、区域性和全国性,在建设内容上确定了课程(群)教学类、专业建设类、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三类教研室。虚拟教研室发展契合了当前慕课教学改革、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这“四新学科”专业建设的开展,更适应了教育信息化“智能+”时代发展的新要求[5],而且随着教育部门的层层推进和“互联网+教育”的飞速推动会更加普及、完善和实效。作为高校学科分支的体育类虚拟教研室也必然要顺应这个潮流的发展。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是浙江海洋大学牵头,全国各地涉水涉海类型的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全国性的课程(群)教学类虚拟教研室,目前共有包括上海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海岛野外生存、海上救援、龙舟、皮划艇、海岛定向、海上军事五项等12门课程组成。作为浙江省高校首批唯一的体育类虚拟教研室,力图通过持续的建设与实践探索,让“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成为区域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教师教学研究的共同体、优势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平台,为高校体育类虚拟教研室发展提供借鉴[5]。

1 高校体育类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现状

20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Marlene Scardamalia和Bereiter等知识建构(图1)和日本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转化SECI模型(图2)等,为虚拟学习社区再到虚拟教研室提供了理论支撑[6]。目前国内对传统教研室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比较多,虚拟教研活动研究刚起步,不同学科的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都结合自身案例、专业建设重点和课程思政热点对虚拟教研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而体育类的虚拟教研室研究成果从当前的文献查找和专家咨询来看,可找到的案例和文献基本上为一片空白。所以构建一套成熟的可供参考与借鉴的体育类虚拟教研室模式或案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图1 知识建构流程图

图2 知识转化SECI模型图

在2022年教育部推出的两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中,体育类的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有6个(见表1),分别专业建设类3个,课程(群)教学类2个,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1个。除了清华大学刘波“大学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涉及的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其他5个虚拟教研室都是体育专业教育相关的,尚未有像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类的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表1 两批体育类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而获得省级的虚拟教研室从目前能收集到的体育类只有上海体育学院高炳宏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运动训练与竞技能力提升虚拟教研室”、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聂真新的课程(群)教学类“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虚拟教研室”和浙江海洋大学课程(群)教学类“‘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更多的是像沈阳体育学院的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虚拟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全国健美操(健身操舞)虚拟教研室一样,发挥各自的实体专业教研室和影响力开展校内、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教研建设活动。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类虚拟教研室目前在数量上特别是高等级数量上还非常缺乏,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推行的建设力度不强。尤其是在针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方面,涉及公共体育教学的普通大学生,其覆盖面和受益程度更广,此类的虚拟教研室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而“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就是以普通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来开展的涉水涉海课程建设的新形态基层教学组织。这类建设能够极大地丰富虚拟教研室的教育学科类别,填补体育类虚拟教研室的涉水涉海类运动空白。

2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会出现地域跨度越来越大、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要素关联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根据建设目标,为了确保组织有力、联系通畅、运行高效,专门对组织框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和实施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

2.1 建设目标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围绕涉水涉海特色的“公共体育”这一量大面广的大学公共基础课和通识课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延展教学空间,发挥辐射、联动效应,推动课程、教师、教学、机制等改革与创新,以建成一个全国性虚拟教研室、锻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建设一个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培育一批海洋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为建设目标,扎实推进高校体育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2.1.1 延续海洋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品牌、精品、特色、创新”的工作总要求,将“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成全国性虚拟教研室:完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品牌,打造对接涉海专业的海岛野外生存、海上救援、实用游泳、皮划艇、桨板、龙舟、帆船、帆板、皮艇球、浮潜等核心课程精品和海岛定向、海岛攀岩、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岛拓展等辅助课程精品,形成鲜明的地域、专业和实践“三重性”特色,在涉水、涉海体育课程建设中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2.1.2 围绕团队5P(Purpose目标、People人员、Place定位、Power权限、Plan计划)构成要素进行建设,锻造一支具有海洋特色的学校体育高水平教师团队:组建“全国海洋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既能够形成团队整体优势解决学校体育教学跨界难题,又能使优质课程通过共享得到补强发挥最大效用。

2.1.3 依托现代技术手段,建设一个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具有信息维护和教研活动功能的虚拟教研室技术平台,开展教学大纲、教学案例、知识图库、授课视频、教研成果、数据库等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同时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研讨,成立“全国海洋体育课程学习共同体”促成优质资源的共享。

2.1.4 依托课程共建共享协作优势,培育一批海洋体育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跨校跨区的教研活动不仅汇聚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促进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的不断迭代优化。如带动更多学校省级和国家级的线上、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成效,助力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之星等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促进合作团队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新形态教材、教学创新团队等优质成果产出。

2.2 组织框架

完善扁平化组织框架,确保教研活动高效运转。教研室按工作职责,下设规划发展组、课程建设组、教发运行组、资源管理组、云端保障组5个小组。其中规划发展组主要负责虚拟教研室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总体要求、发展路径、发展重点、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分析与设计,对中长期任务和阶段性工作进行规划,尤其是挖掘和整合各个涉海涉水高校的体育特色,是具有“风向标”功能的小组。课程建设组主要负责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每门课程的整合,教学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的研究等,是与教师教学业务最关联的小组。教发运行组主要负责教师核心骨干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师教学培训与咨询、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发展研究与改革、教学精品示范推广等,是与教师专业成长密切相关的小组。资源管理组主要负责信息资源库的完善工作,如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电子教材、作业习题、教研成果、教研创意等栏目的资源,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小组。云端保障组则主要负责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的畅通、协同办公工具如视频会议、空中课堂、教例分析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教研活动提供数字化教育技术支持,技术保障的小组。

3.3 运行机制

创新“一体化”运作机制,助力团队专业发展。“课程是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全程,信息搭平台”的“一体化”教研运作机制,确保每门海洋体育课程都作为教研项目进行精心建设,推动“教学、科研、师训、信息”四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3.4 管理模式

构建“三动”管理模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校区联动、校际互动、校内活动”的“三动”教研管理模式,将囿于体育比赛、观摩交流等方式的区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研活动向合作研究、联合教学等延伸,实现诸如上海海洋大学的赛艇和龙舟、浙江大学的皮艇球和桨板、海南大学的海洋休闲运动等优质高校课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5 实施内容

以“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虚拟教研室建设为切入点,从联动理念教学与创新实践融合着手,创新理念更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构建、发展机制完善、成果凝炼辐射5个层面,“虚实、点面、内外”3个结合,以案聚焦构建高校体育类特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并在“联动、互动、活动”中实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为高校体育促进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保障。

图3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组织框架图 图4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图 图5 “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虚拟教研室管理模式图

3.5.1 梳理虚拟教研室内涵,更新理念:①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融入到工作中,践行“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教育目标;②教师崇高职业使命感和教书育人荣誉感,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培养涉海类人才学会“生存的本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智慧”的教育理念;③强化“海洋元素”,发挥“海洋体育家谱”优势,积极增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3.5.2 完善“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品牌,发挥辐射引领作用。①调整教学目标。实现回归健身塑心体育通用目标和达成海洋体育知识和技能习得独特目标;②重构教学内容。突破技能教育,以涉海人才培养为导向,将海防教育和海岛人文、涉海专业艰苦性和高风险、体育通用和海洋独特元素、生态文明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③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微课程教学策略,将“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模式”的线上线下教学与“课堂学习、课外锻炼、校外实践”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从做中学”的学习方式;④完善教学评价。线上线下综合评价方式;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主体;涵盖体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内容;菜单式的考核内容拓展了评价覆盖面。

3.5.3 规范常态化管理,创新教研运作机制。①制定课程虚拟教研室标准化建设标准,健全各项教学指标文件、教学过程文件、教学监督文件、教学反馈机制等,保障基层组织的常态化运转;②升级《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行动发展纲要》2.0版,与虚拟教研室建设任务相吻合,指导团队的专业教学建设工作;③创新“课程是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全程,信息搭平台”的“一体化”线上线下教研运作机制,优化人才培养内涵,提高海洋体育课程教学组织的能效。

3.5.4 加强协作共享,共助教师专业发展。①健全“校区联动、校际互动、校内活动”的“三动”教研管理模式,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教研互动。②成立“全国海洋体育课程学习共同体”,形成集课程、(新形态)教材、虚拟仿真、教学案例、课程实践等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并推出以此为基础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③海洋体育优质课程的培育、共建和共享,如浙江海洋大学的国家级一流课程“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海岛野外生存”可全国共享,上海海洋大学“龙舟课程”可全国共建,浙江大学“皮艇球课程”可培育等。④优化主题研究式、学术沙龙式、世界咖啡式、线上讨论、平台展示、互动点评、空中课堂、课例探讨等多元化教研方式,激发教学组织活力。

3 结 语

以长达17年“浪尖上的海洋体育”教学与教研的实践探索为切入点,对虚拟教研室进行设计与实施,可为高校体育类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实践性指导。但在教研活动中,本虚拟教研室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教育内容阐发困境、教育多元主协同困境、教育客体吸收内化困境、教育方法创新困境”等共性实践困境,和面临因学校和区域壁垒产生的体育特色化难凝炼、因科研和教学壁垒而产生的产教融合难整合、因平台信息技术与培训壁垒而产生的共享资源难辐射等可持续特性发展问题[7]。这就要求我们从理念基础、技术支持、团队与资源建设、政策体制保障等层面,对高校体育类虚拟教研室建设之道、法、述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思考和探索,让虚拟教研室这个建设平台能够成为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成为汇聚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不断完善,成为画好新时代育人的同心圆,达成涟漪效应。

猜你喜欢

浪尖体育类教研室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自定义的浪
自定义的浪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最后一条鱼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