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痉平衡针刺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3-01-10徐慧娟杨耀忠王茜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偏瘫

徐慧娟,杨耀忠△,王茜

(1.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1900;2.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99)

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属于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对于患者个体的后期康复产生较大的影响[1-2]。我国人群在近些年以来的脑卒中发病人数逐渐增多,相当比例的患者经过救治后进入后期康复,诸如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之类的各类并发症对患者的恢复过程造成干扰[3]。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活动能力造成干扰,延长了患者的卧床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褥疮,坠积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对生命安全形成一定的影响[4]。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疾病早期的介入治疗,对于改善脑梗塞之后的偏瘫痉挛状态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升其生活水平,促进康复[5]。本研究分析解痉平衡针刺法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上海市宝山区吴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治疗的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良好的对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s)

?

1.2 纳入标准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参考《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年版)》[6]中的相关内容,患者经过头颅部位CT或MRⅠ等医学影像学检查后确诊;②患者的肢体偏瘫处于恢复期之内,改良Ashworth分级在Ⅰ~ⅠⅠⅠ级;③中医诊断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中的相关内容;④年龄大于18岁且低于75周岁,性别不限;⑤本次为卒中初次发作,病程1年之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可以配合完成治理;⑥具有所使用治理方法的适应症;⑦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①具有认知功能异常或者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等,无法正常沟通;②具有视听功能障碍或文化水平极差,无法正常交流;③对所使用药物具有过敏现象;④合并具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寄生虫;⑤合并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癫痫、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等,诱发肌张力变化;⑥合并具有凝血功能障碍,皮肤疾病等针灸治疗禁忌症。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抗凝用药,调节血脂,调节血压和血糖水平,戒烟戒酒,调节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等。同时社区康复训练医师给予患者进行抗痉挛牵伸训练,包括主动训练以及被动训练,具体如下:被动训练:康复训练医师将患者健侧肢位摆放舒适位置,对患者全身肌肉进行按摩,患肢采用合适体位后活动患肢关节,对痉挛肌肉进行低强度、持续性地牵拉,每次持续15~20s,休息30s,重复2~3次;每次被动训练20min,每日1次。主动训练:借助康复训练手册中图片演示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正确卧位,引导患者根据个人能力进行床上主动翻身、上下肢伸展、提臀、坐位站立、扶床行走、上下台阶等活动;每周训练5天后休息2天,共训练8周。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接受解痉平衡针刺法治疗:选择患者的百会、至阳、神庭、小海、委中、尺泽、照海、阳溪、郄门、阴陵泉、承山等穴。患者取平卧位,常规对针刺部位消毒,利用一次性无菌针(0.25mm×40mm)对选定穴位针刺,利用补阴泻阳行针法,得起之后留针2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停止2天。两组均连续给予8周的治疗。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有效率依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7]中的相关要求,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

1.5.2 肢体功能 使用Fugl-Meyer测评法(FMA)评分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测评,评分在0~100分,分数低表示肢体功能差[8]。

1.5.3 生活能力 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生活能力进行评定,该指数从穿脱衣服、上厕所、洗澡、行走、进餐、大小便等多个方面对生活能力进行评估,评分在0~100分,分数低表示生活能力差[9]。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无序计数资料以频数(f)、构成比(P)表示,采用χ2检验。两样本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进行数据处理。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分级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2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对比 治疗前,两组FMA评分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例(%)]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对比(±s,n=3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对比(±s,n=34)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对比 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改良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对比(±s,n=3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对比(±s,n=34)

注: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②P<0.05

?

3 讨论

痉挛性偏瘫属于脑卒中患者十分常见的后遗症类型之一,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罹患脑卒中之后的2周左右,一般开始逐渐发生患侧肢体的痉挛、肌张力上升等,成为痉挛性偏瘫,一般呈现上肢的屈肌及下肢伸肌的痉挛[10]。目前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认为,卒中后出现偏瘫的原因主要是脑卒中导致的脑部组织功能损伤,人体的随意运动缺乏高级中枢的抑制,在低位中枢的控制下,肌肉表现为痉挛为主的异常运动,之后逐渐进展为关节的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固化[11]。因此一般认为脑卒中患者需要尽早积极的开展治疗,降低痉挛的影响,这对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提升、回归社会的正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中重点分析了中医解痉平衡针刺方法在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人群中的治疗效果。卒中后痉挛性偏瘫在中医领域内一般归属到经筋病,筋痹等的范畴之内,中医认为其病变主要在于筋脉。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领域内的重要治疗方法,已被临床实践证明了该方法对于各类偏瘫具有一定的疗效。通过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穴位选择可见,其中的百会穴和至阳穴均为人体督脉的腧穴,统领人体的阳气,对其进行针刺刺激有助于扶助体内正气。神庭穴也为督脉的要穴之一,针刺该穴位也具有调控体内阳气的功效。现代的医学研究结果也显示,人体的神庭穴具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走形,针刺能够对神经系统起到调理效果,扶助神经功能的恢复。小海穴的针刺能够激发出经络之气,起到通络舒筋的效果。委中穴能够疏通经络,调理下肢的气血。小海穴与委中穴均属于太阳经穴,其配合针刺可有益于激发出经络自身的功能,疏通气血,调节阴阳,促进体内的阴阳恢复平衡状态。尺泽穴属于手太阴肺经,对其针刺能够止痛理气,通络舒筋。照海穴属阴跷脉所生,可以调理跷脉,促进人体的肢体活动。阳溪穴位于人体的手阳明大肠经,郄门穴属于手阙阴的郄穴,对于郄门穴及阳溪穴的针刺,主要可以缓解前臂和手指的痉挛,促进其感觉功能恢复。阴陵泉能够调节阴阳,舒筋滋阴。承山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乃筋骨肉集合之所,针刺有助于疏通全身的阳气。对以上各个穴位的针刺可有助于缓解关节和肌肉的痉挛状态,抑制肌肉的牵拉功效,让多个肌群恢复平衡状态,另外可以辅助恢复关节的活动,改善肢体的痉挛,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在整体的治疗效果,肢体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中医领域捏的解痉平衡针刺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解痉平衡针刺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协助患者肢体功能与生活能力的恢复。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