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型臂引导下经皮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疗效观察
2023-01-10廖一峰王斌张亚中王云清
廖一峰,王斌,张亚中,王云清
(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腕舟状骨骨折是腕部最常见的骨折,占腕关节骨折的70%~80%,占全身骨折的2%~7%,好发于青壮年[1-2]。60%~80%的腕舟状骨骨折发生在舟骨腰部,部分可合并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等。由于腕舟状骨自身独特的解剖及血液供应,骨折后极易损伤滋养血管,故极易发生骨不连及坏死,引起腕关节反复疼痛及活动受限[3-4]。骨折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未行进一步检查,使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高,诊断及治疗的延误可能会影响骨折的预后。腕舟状骨骨折的治疗方式取决于其临床症状、骨折的移位情况以及稳定性。近年来,Herbert螺钉因其独特的双螺旋纹理,能发挥双向加压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舟状骨骨折的治疗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的16例腕舟状骨骨折患者,术后疗效满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腕舟状骨骨折;(2)急性腕舟状骨骨折,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3周;(3)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A2、B1-2型)。排除标准:(1)陈旧性腕舟状骨骨折或伴有骨不连、骨坏死;(2)粉碎性骨折;(3)合并有其他腕骨骨折、月骨脱位等;(4)不配合治疗或随访不充分的患者。
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6例腕舟状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均为男性患者;年龄19~40岁,平均(27.75±5.72)岁。损伤部位:左手6例,右手9例,双手1例。受伤原因:摔伤12例,车祸伤4例。伤后主要临床症状为:腕关节处肿胀、压痛、背伸受限、握力减弱等。Herbert分型:A2型9侧,B1型2侧,B2型5侧。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伤后6 h~4 d,平均(1.80±0.52)d。
1.2 手术方法 麻醉方式选取臂丛麻醉。手术入路均采用掌侧入路。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可透视X线的手术台上,前臂取旋后位,腕关节下方垫一软垫,使腕关节极度背伸和尺偏。C型臂透视下见舟状骨骨折复位满意后,用10号注射器针头作为导向,自舟状骨结节向背侧和尺侧各倾斜约45°左右进针,透视见位置满意后,利用注射器针头作为软组织保护套协助进导针,透视见导针位置满意后,拔出注射器针头。同样的方法再打入另1枚导针,其中1枚辅助抗旋转,另1枚协助螺钉进入。沿导针作0.5~1.0 mm纵行小切口,测深,空心钻钻孔达近端皮质下2~4 mm,选择合适长度的Herbert螺钉,沿导针拧入Herbert螺钉,再次透视确认螺钉位置是否满意。
1.3 术后处理 术后采用短臂石膏固定4~6周,固定腕关节于中立位,固定范围从肘关节下方至远侧掌横纹,包括拇指近节指骨。术后第2天复查X线片,必要时行CT检查。术后3 d进行手指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强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予以拆除石膏外固定,逐步行腕关节功能锻炼。待影像学检查证实骨折完全愈合后,腕关节可逐步开始负重。
1.4 评价指标 疼痛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分表示无痛,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疼痛。腕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ayo评分系统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疼痛程度、功能状态、活动范围、握力等,每项满分为25分,总分为100分,每项指标得分越高,腕关节功能越好。疗效评价: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65~79分为可,<65分为差。
2 结 果
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8±3.54)个月。手术时间25~50 min,平均(33.63±7.02) min;住院天数3~8 d,平均(5.13±1.26) d。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性愈合,愈合率100%,未出现术后伤口感染、骨不连、舟骨缺血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前VAS(7.31±1.01)分,Mayo评分(40.94±5.54)分;术后VAS(1.81±0.66)分,Mayo评分(84.06±5.23)分。术后VAS和Mayo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Mayo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2侧,良4侧,可1侧,优良率94.12%。
典型病例为一24岁男性患者,车祸致左腕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1h入院。入院后结合患者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左腕舟状骨骨折,排除手术禁忌后,在臂丛麻醉下行舟状骨骨折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临床疗效为优。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图1 术前影像学资料示舟状骨骨折,无明显移位 图2 导针穿过注射器针头
图3 术中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导针位置及内固定深度可 图4 术后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内固定位置满意
3 讨 论
腕舟状骨骨折在10万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2.4%[1]。此类骨折早期临床症状不显著且X线检查骨折征不明显,常造成漏诊、误诊的发生[5]。对于高度怀疑腕舟状骨骨折的患者,笔者认为应从正位、侧位、斜位等多角度仔细阅片,结合CT或MRI检查明确骨折诊断及骨折类型以指导治疗。
舟状骨中间薄,两边厚,骨骼长轴相对于肢体纵轴呈掌侧和桡侧倾斜,表面2/3以上由关节软骨覆盖,其血供主要来自桡动脉的两个分支,背侧支提供近端70%~80%的血供,掌侧支提供远端20%~30%的血供[6-7]。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解剖及血液供应,骨折后极易损伤滋养血管,骨坏死吸收发生率高,继而造成骨不连,引起腕关节反复疼痛、活动受限、部分握力永久性丧失等并发症[8]。因而,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16例患者从受伤至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为伤后6 h~4 d,平均(1.80±0.52)d,骨折均I期愈合,无骨坏死、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关于腕舟状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尚未形成统一。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无移位的、稳定型的骨折,采用石膏外固定,固定8~12周,其愈合率为85%~95%[9]。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螺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研究报道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舟状骨骨折,其愈合率接近100%,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且能更早进行康复锻炼[10-11]。近几年来,国内外提倡的有腕关节镜下辅助复位[12]、3D打印导板辅助[13]、机器人导航[14]等方法协助经皮微创舟状骨复位固定。如果骨折端移位明显,难以复位时,可经皮垂直于舟状骨长轴向近端、远端骨块分别置入1枚克氏针,利用克氏针进行撬拔复位[15]。对于粉碎性或陈旧性的舟状骨骨折,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开放入路可提供手术部位的最佳视野,有助于解剖复位,但破坏了周围软组织、韧带及关节囊,可能会进一步损害血液供应[16],从而影响骨折的预后。针对舟状骨骨不连的治疗,多采用带血管蒂桡骨茎突骨瓣植入舟状骨,可明显改善骨折端的血供,提高骨折愈合率[17-18]。微创手术的关键是严格掌握适应证,结合目前临床来看,A2、B1-2型舟状骨骨折明确诊断后,经皮螺钉内固定可作为首选方法。本研究16例患者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术前对移位骨块进行复位,位置满意后采用经皮螺钉内固定,未发生骨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
经皮螺钉内固定主要有掌侧和背侧两种手术入路,各有其优缺点。掌侧入路从舟状骨远极进针,肌腱、神经损伤风险较小,但由于大多角骨的阻挡进针难度较大,常造成手术时间的延长和大多角骨的损伤。背侧入路更易进针,但由于腕关节过度屈曲可能导致骨折处塌陷,还极易损伤桡动脉分支从而破坏舟骨血供[19]。Hohenberger等[20]认为自舟骨结节向背侧和尺侧各倾斜约45°左右进针可实现较为合适的初次定位,同时手术过程中应充分使用正位、侧位及斜位等多种体位,以确保导针位于舟状骨长轴靠近中心的位置。当初次导针定位不理想时,先不急于拔除,可将其作为参照物来提高二次进针的成功率[21]。本研究16例患者的手术定位与上述方法类似,患者均采用掌侧入路,腕关节背伸、尺偏,选用10号注射器针头作为导向器,自舟骨结节向背侧和尺侧各倾斜约45°左右进针,透视下见位置满意后,以注射器针头作为软组织保护套筒,打入导针,空心钻钻孔,拧入合适长度的螺钉。若透视过程中觉得注射器针头位置不理想时,可利用针头进行多次穿刺,调整针头至合适位置。与常规保护套筒相比,针头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可避开大多角骨阻挡。
目前,临床上选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的病例较少,主要是因为克氏针固定不牢固且无法产生加压效果。临床上应用于腕舟状骨骨折的螺钉主要有Herbert螺钉、无头加压螺钉、3.5 mm空心螺钉和Acutrak螺钉。Herbert螺钉由钛合金制作而成,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纹理,钉头部螺距大于钉尾部螺距,能够发挥双向加压作用,可使两骨折块之间紧密接触,从而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螺钉尾部直径较小,仅有4.0 mm,可直接埋入关节软骨内,不影响腕关节的运动,具有很高的相容性,无需二次手术取出,且不影响CT、MRI等检查。除此之外,Herbert螺钉还具有自攻、自钻等特点,使手术操作简单。本研究16例患者均采用Herbert螺钉治疗腕舟状骨骨折,术后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优良率达94.12%,骨折均I期愈合,无骨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发生。
综上所述,对于Herbert A2、B1-2型腕舟状骨骨折,采用经皮掌侧入路Herbert螺钉治疗,手术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满意,可作为腕舟状骨骨折的理想治疗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