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核心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路向

2023-01-10段恒耀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期刊

段恒耀

(平顶山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36)

2022年4月,面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和话语方式,核心素养研究是对新时代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的进一步追问与澄清。那么,近年来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热点集中在哪些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核心素养研究呈现出哪些特点?未来研究拓展趋势是什么?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对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热点进行探测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核心期刊、CSSCI”刊载的文献题录作为数据来源,以“核心素养”作为检索主题,共检索到1 117篇期刊论文题录作为数据样本,每一条论文题录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作者、期刊、机构和参考文献。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1.研究工具。以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该软件依据科学计量学原理,通过定量分析研究文献引文信息,以可视化形式呈现引用文献中所蕴含的知识结构、关系图谱和研究热点。

2.关键词的共词分析法。运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探测当前核心素养研究热点。具体讲,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同时结合进一步的文献追踪和数据挖掘进行内容分析,以发现我国核心素养研究主题领域构成及热点分布。

二、核心素养研究的领域构成

关键词词频计量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清晰看出研究主题领域构成及热点分布。“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高度概括,表征文献的核心知识要点。关键词共现网络可反映出某一领域当前研究热点。”[1]

(一)关键词计量分析

关键词词频为文献中关键词出现频次,其频次越高意味着在该学科领域中关注程度越高,研究热度越强。此外,中心度也是研究热点和主题的判断标准。中心度越高,起连接与传递信息作用的关键词越多,整个网络中的“媒介”作用能力越强。运行CiteSpace中关键词计量统计功能,得出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分布表(见表1)。可见,在核心素养研究文献中“立德树人、未来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标准”成为研究高频热点词汇。

(二)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

关键词共现图谱是文献中关联程度较高的关键词共同出现时所形成的网络聚类,可实现对研究热点领域构成的发现与追踪。通过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聚类摘要信息,可清晰直观地显示出研究热点主题领域构成。

表1 核心素养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与中心性分布表(前9位)

1.关键词聚类视图

在自然形成的关键词聚类基础上,剔除节点较少的聚类,主要形成两大板块,五大聚类(见图1)。

图1可见,形成了分别以中心性最高的关键词“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两大板块;运行关键词为标签词标注聚类形成了28个聚类,并通过裁剪较小聚类功能,显示前五个较大聚类,分别是聚类#0:学科教学、#1:学力、#2:人才培养、#3:学科知识结构、#4:课程改革。

图1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

2.关键词聚类信息汇总情况

通过提取前五大聚类具体信息,并以TF*ID加权算法提取标签词,形成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汇总表(见表2),得出每一个聚类相关联的关键词共词。

表2 2006—2021年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汇总表

CiteSpace中平均轮廓值,作为图谱绘制效果的评判依据。“一般而言,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1]表2中的S值大部分在0.7以上,说明五大聚类图谱的绘制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通过对以上图1和表2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及其标签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两大中心点展开。去除“核心素养”本身是检索主题词而决定其高热度和中心性的因素外,发现“立德树人”中心性最高。究其原因,可能与“立德树人”作为党和国家层面的教育方针和总体要求有关,核心素养研究正是在国家教育方针要求下对“培养什么人”的进一步追问和澄清,是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执行的进一步具体化。此外,从关键词五大聚类上,聚类#0:学科教学、#1:学力、#2:人才培养、#3:学科知识结构、#4:课程改革形成了核心素养研究主题领域构成。

三、研究热点的讨论分析

通过CiteSpace关键词计量和共现聚类分析,并结合进一步的文献追踪,核心素养研究关键词共现聚类所形成的研究主题构成,其实是围绕两个焦点问题展开: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到课程实践当中?前者涉及核心素养的界定,涉及概念内涵与外延、内容框架与要素选择;后者涉及如何通过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

(一)核心素养突出关键性、高阶性和复杂性的品格和能力

核心素养研究,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追问,是对新时代所需人才形象的勾画。现有研究对“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的解答,涉及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核心素养内涵指向人才培养的目的价值与内容本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府和组织开始思考“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之对应的关于人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国外的典型代表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组织、欧盟、美国、新加坡等,国内的典型代表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为项目负责人的多个高校联合研究团队。

概念是对事物或现象抽象化描述后的思维呈现,是思维认知的起点,是学术共同体沟通交流的知识基石。因对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需要的不同认知,国际上提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基于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科学发展规律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21世纪公民具备的五大基本素养[2]。经济合作组织认为“核心素养是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3]。欧盟的核心素养概念针对2000年里斯本战略目标不断具体化过程而提出,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4]。美国将核心素养称为“21世纪核心技能”,认为“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5]。新加坡“围绕核心价值观构建核心素养,包含核心价值、社交及情商能力以及新21世纪技能”[5]。

2016年9月我国正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框架包括三个维度和六个方面,一是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综上,虽然核心素养概念界定不尽一致,但背后存在一定学理逻辑可循。从概念表达含义的目的价值和内容本旨两维度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核心素养研究以终身学习为目的价值,同时尊重学习科学规律构建核心素养内容;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指向个体的成功生活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之间关系视角去建构核心要素内容,认为核心素养本质是包括并超越知识、能力、态度的总体概念;欧盟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则强调个体融入社会、具备工作胜任力的目的,素养内容同样也包含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美国的核心素养研究以提升能力为目标,突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能力;我国核心素养研究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在素养内容选择上突出体现人发展的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因素,同时体现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素养观。

现有研究关于核心素养界定的实质内容形成一定共识:一是核心素养概念实质是对人才形象的勾画,实质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的综合体现;二是核心素养内容的选择具有明显指向性,即在培养人哪些方面的素养问题上,主要是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文化间关系入手;三是核心素养内容选择尊重国别或地区的差异性,选取原则既遵循国际发展趋势,更遵循本土民族特性和现实需要。

2.核心素养外延指向人才培养的目标边界与外部规定性。核心素养界定既要把握内涵,也要明晰概念外延,还要回答核心素养中“核心”限定在哪些范围内。已有研究分两个角度来讨论,一是从“核心”语词含义的角度;二是从核心素养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的角度。

(1)从“核心”语词含义理解核心素养。林崇德等从英文词义本身分析,强调其影响事物的“重中之重、中心”地位。“核心”对应英语词汇中的“key”“core”,“key”作形容词时是“of paramount or critical importance”,“core”意指“the central or most important part of something,in particular the part of something that is central to its existence or character”[2]。认为“核心”的意涵是关键的、高阶的、复杂的,即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关键、高阶和复杂能力,而不是全面、低阶能力和简单能力。

(2)从与其他相近概念比较角度来理解核心素养。基础教育领域历来不缺关于人才的形象勾画与目标指向,那为什么近年来又提出核心素养概念?其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双基”、“三维目标”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素质教育针对应试教育提出,与核心素养的讨论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包含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我国课程目标的表述体系中历经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变化。核心素养其实质是对所要培养的人才形象的总体描画,其在逻辑层次上高于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和规定指向,是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超越与引领。核心素养更加强调价值品格、能力导向,其中的关键能力是对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整合,突出人才培养的能力导向,其中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是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炼和强调。整体而言,三维课程目标处于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次级维度,是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化和操作化的核心素养。此外,两者之间需进一步明确学段、学科、单元核心素养,作为对课程目标制定的连接桥梁。

综上所述,一方面,核心素养外延是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新历史背景下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进一步澄清,指向未来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其特点具有针对性、必要性、关键性。另一方面,之所以核心素养与以上概念关联紧密,是因为它们都是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区别在于指向的目标层次不同。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总目的与“素质教育”总要求之下的核心育人目标体系,是“三维目标”等课程标准的总统领和新要求。

(二)核心素养驱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通过教育教学过程,课程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体系,核心素养融入现有教育教学的过程必将引起课程改革。那么,“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课标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中担任什么角色?如何通过课程改革和教学变革让核心素养落地”等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1.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动力与灵魂。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着动力和主轴的角色。具体来讲,一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6]。课程是学校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体系落实到学校教学中,必然会引起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标准、课程实施等一系列变革,为课程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把“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作为灵魂引领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7],核心素养倡导的“以人为本”或“以素养为核心”理念,是对“以知识本位”或“以学科本位”理念的超越。新的育人理念融入课程改革过程中,引起知识观、方法论等方面的更新与转向,形成以人的素养为本的课程观。学科知识的实质不再是基于客观主义本体论基础上的由学生被动接受的“不变真理”,而是建构主义本体论基础上的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而生成的经验性产物。课堂教学更加突出能力导向,不再强调知识的识记,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形成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具有创新性的高阶思维和动手能力。

2.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系统化升级。核心素养是对培养什么人的具体指向,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素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重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是我国面对知识社会、信息文明挑战而做出的有效应对。”[8]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不是对课程问题的局部性修修补补,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对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活动、课程评价方式等系统化地升级改造。

一是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推动课程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考核评价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包括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设立来推动。“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而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的内容设定旨在通过学科的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9]

二是核心素养推动课程实施活动的中心转移。课程实施是落实以素养为本位课程标准的重要环节,重点包括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在课程教材编写方面要摒弃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突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编写逻辑,同时要重视培育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教材编写。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从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素养的养成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综合运用、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批判思维、创新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是核心素养推动课程评价方式改革。核心素养能否通过课程而最终转化落实在学生身上,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评价的基点。不同于传统课程评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是一种关注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需要摒弃经验式的判断,开发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和量化评价工具,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总之,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对人才形象的呼唤与要求,是对一个国家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表述,而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当前,尽管我国已提出了核心素养主体框架和要素内容,并对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观念和方式进行了系列变革,但今后需要重点研究如何将核心素养进一步具体化为分学段、学科、年级、单元的核心素养并制定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设计课程实施方式、开发课程评价工具。

四、结语

通过对2006—2021年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所刊载的主题为“核心素养”的1 117篇论文题录进行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热点分布在两大领域,一是关注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解答核心素养概念、基本框架与要素遴选等问题;二是关注核心素养如何推动课程改革,解答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实现的问题。从国际和国内核心素养的研究看,核心素养概念界定虽不相同,但其本质含义与要素遴选具有一定共通性:遵循终身教育理念,强调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并举,兼顾时代特征与本土需求。

“素养本位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和谐、有灵魂、主动发展的‘完整人’。”[10]核心素养作为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的形象描画,具体指向终身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作为基础教育课程领域新话语方式,核心素养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新动力,将促进课程改革的系统化升级,课程教学理念将由“学科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导向”。未来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落实指向核心素养的理念,推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

猜你喜欢

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防爆电机》期刊
《防爆电机》期刊
欢迎订阅2022年农业期刊
《防爆电机》期刊
《防爆电机》期刊
2021年期刊订阅方式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