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与融合
——浅谈艺术家的未来创作激情

2023-01-10王群象山金竹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消费导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根雕当代艺术跨界

王群 象山金竹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化艺术早已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作为艺术创新的一个形态,跨界就实质而言,是给予人类全新生活与生命的方式。从另一个程度上来说,跨界是形态,也是生活。它不仅为当代艺术家提供更宽广的创作角度,不同材质,不同环境下的艺术创作,使艺术家的创作更具有挑战性。

一、何为跨界

作为创新的一个形态,跨界就实质上而言是给予人类全新生活观念与生命的方式。从另一个程度上说,“跨界”是形态,也是生活。它不仅为当代艺术家提供了更宽广的创作角度,同时也创造了更丰富的艺术创作媒介。总之,“跨界”已经演化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许多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和不同手工艺的工匠共同参与创作的,包含学者、画家和工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艺术品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跨界创作的过程通常复杂且较为困难。在诸多艺术出给你做门类中,作品背后是工匠们传承传统艺术文化的决心和艺术家的手工制作精神。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工艺技巧,好还包括细致入微的跨界努力创作,承载着宝贵的工艺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证明[1]。

中国现今是一个艺术话语边界模糊的社会,在推崇媒介价值的同时,也推崇以一种“回归”“姿态跨越”“拓展”的道路。材料是产生在人类身边的一切形式。不管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甚至人类的意志与观念,都可以被视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媒介。从材料的本质开始探究,这回到了艺术新的起点。把工作重心放到如何把材料的"物质属性"转化为“思想属性”,成为了层层叠进的一个过程[2]。瑞士艺术家勃克林曾经说过:“如果说缺乏对材质的基础认知,人们便是材质的奴隶,或者说,与中国古代大师及其文化优秀传统比来说,人们就像是一个冒险者,也就是靠这种优秀文化传承,一代代艺术家才能够站到上一辈艺术家身上。”艺术家对材料的关注从物质属性向内挖掘到了精神内涵,这使材料的本体地位得到了提高。新材料对于客体的思考形式有了新的维度,这也凸现出了材料本身的审美价值。

如浙江东阳木雕利用自身扎实的木雕技艺,大批木雕从业人员大胆进军竹根雕、橄榄核雕、石雕等手工行业。凭借娴熟的雕刻技艺与明确的方向,艺术家们一接触到新材料和新环境,创作激情迅速提高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夜成名。

如杨桂新、杨国强等一些从事木雕的艺术家,凭借多年涉及竹根雕以及木雕,扎实的基本功夫对竹根雕有了新的诠释,让传统竹根雕在木雕艺术家手里焕发着生机。周桂新的乡土人情、人物系列作品,刀工细腻,形态丰富,从人物单件到生活场景,大大填补了传统竹根雕表现手法的空白,也让受众的观赏性得到了提高。杨国强的竹根雕狮子,结合竹根的不同造型和自然表面特征,提炼于传统竹根雕而有着新了创作。他的竹根雕狮子摆件一经问世,迅速打开了艺术品收藏市场,得到了收藏家的喜爱和肯定。

上图依次为周桂新、杨国强作品

如一些画家、书法家,在多年的纸上类同性创作后出现瓶颈。怎样打破这个瓶颈,大批书画家从平面转向立体,从熟悉的书画纸张转向立体材料和立体器物。在跨界时,要思考二者如何涉及与融合,在新材料上如何植入原创作时的手法。于是他们从跑到景德镇上,在瓷瓶、瓷板等材质上展开创作,不同的材质大大刺激着书画家的创作激情,使得他们作品频出,好评如潮。

艺术作品要体现它的当代性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要从题材上、材料上,乃至创作过程中与其他门类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共同挖掘彼此的创作元素,最终能够呈现出地域的艺术文化生态。多种材料转换使原有的表达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拓宽,艺术观念与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与此同时艺术思想的变革促进了艺术语言的拓展,这让艺术的边界愈发模糊的同时也更具魅力。当代艺术形态与观点借助新材料,表达了当代艺术的状态与精神,表达了个人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多样与个性化的特点。立足于视觉审美与人文心理审美的目标,运用新材料的综合性特征来表现当代人文语境的可行性。

二、借力融合

当代艺术中,各种作品语言、图式、材料、媒介及新环境的综合运用,使艺术创作的跨界化趋向日益明显,而艺术创作的界限也将逐步消融。当代艺术中的新媒体与新材料运用,是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化的整合与呈现融合了当代艺术的创作,使得跨界综合的新媒体和新材料的优势更加突出。艺术拥有了科学的性质加成,科学得到了艺术的意涵补充,两者分道而行却又相融相洽,这是在跨界文化融合背景下,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最新态势的最有价值的解读[3]。

作为立体的手工艺创作者,学习好各类艺术知识与技能是跨界融合的必备方式。例如在当今社会,机器制作和高新技术已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机器、新技术、3D打印、数字雕刻等新事物的出现。但作为传统手工工艺的雕刻工艺来讲,机械加工不能完全替代它。一般来说,手工雕刻的作品更加饱满厚实、充满立体感和饱满的温度,机器制作的作品反而是僵硬、雷同和死板。因此,在一个工业化社会,雕刻工艺的工匠们在遵守创造性思维,坚守技术底线,精益求精,练就更高的技能,借助新工艺跨界融合,打造出更精致的艺术产品。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艺艺术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艺术创作的发展路径需要深入探讨,通过新的视角分析现状和未来,工艺不再局限于传统工艺,而是展现出更高的跨界融合的艺术性和独特的魅力[4]。又如象山竹根雕,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开拓后,创作出了大批优秀的仿古作品。这类作品因袭着传统的技法,得到了港澳台及日本地区等收藏家的喜爱。多年以后,随着市场的转变、收藏家审美的提高、作品风格的创新性缺乏及材料的单一性,导致整个行业在市场的发展中已显疲态。而艺术作品如何在不断变化更迭的市场中焕发新的生机、夺回原有的竞争力,则需要在跨界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

图为象山竹根雕王群作品《寻觅》

图为象山竹根雕王群作品《大漠春色》

现代工艺品需要传统文化内涵来沉淀,使之成为经典;同样,传统的工艺品需要创意变化,赶上时代潮流。怎样从平面转入立体行业,从立体的手工行业跨入平面创作,不同门类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艺术家都会在跨界的作品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如徐秉方艺术前辈,从事竹刻行业多年,是嘉定竹刻的领军人物,作品得到业界和收藏界的高度认可。在专业之外,徐老前辈的绘画、紫砂壶等不同领域大胆涉及,且得到很大的成功。如《话说竹翁》、《徐秉方绘画集》都得到了业界业内高度评价和认可。

高公博大师,在业内众人皆知是黄杨木雕的领军人物。值得注意的是,高大师最近一直涉及书法、绘画、篆刻等不同艺术领域。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让一个艺术家的创作生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和持续的发展。高公博大师的仕女系列绘画作品、《温州百工》及《冬奥会系列》篆刻印章作品都很好展现了艺术家在不同文化碰撞下产生的新的艺术火花。

需注意的是,对东方美学影响最深的就是老子的一系列概念,即道、气、象、无、虚、实,而这恰恰就是东方美学的哲学基础。“东方美学创作的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描述表面的现象而是表达现在的精神。创作的途径,不在于模仿外在形式,或是用眼睛直接关注外界,而是透过眼睛感受外界氛围,内心亦不受外界影响”。文学是所有艺术之母,而绘画是工艺之父。怎样在学习手工艺的同时,坚持对文学、绘画、书法等的学习,这是作为民间艺术家必不可少的选择。只有在文学、书画层面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的民间艺术提供养分,手工技艺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要铭记:只有文化,才生生不息。

图为徐秉方老师

一个在专业上拥有娴熟技巧的艺术家,在新时代的视域下对于传统和新兴的抉择,恰当的做法拥有创新的思维去积极融入,在原有的基础上借力新媒介和新材料,对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进行映射,呈现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美感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艺术家在长期艺术创作中形成的思维定势要及时进行扭转,要让其做好充分准备,并能发挥指向性的作用。若能调整好艺术创作中的思维定势,进而达到更好的创作心理状态,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创作价值。

三、结束语

我作为中青年一代竹根雕匠人,也是其中一位践行者。不断地思考着继承传统与超越传统的张力该如何平衡…从事竹根雕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工匠,一种是创作者。工匠制作产品,步前人后尘而按图索骥,批量制作随时出售;创作者则创作作品,着眼于艺术的独创,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个体,倾注着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而我,无疑属于后者。我从1988年开始学习竹根雕艺术,经过30余年的勤奋学习、摸索和发展,终于在根艺界脱颖而出,成为竹根雕后起之秀。我的作品先后获得“刘开渠根艺奖”金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16个奖项,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近年来,我在研究竹根雕的种种奇丽雕法后,开始追求纯艺术的创作风格,并大胆“叛逆”,独辟蹊径,开拓创新出“开竹雕”一一我将竹根或依势或依纹或依意精心解开,根部内外组合构思,然后施雕。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竹根易开裂的难题,而且完全摆脱了竹根雕传统雕法的局限,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竹根雕创作之门。我的竹根雕,以前无古人的全新艺术形态、遒劲含蓄的艺术手法、耳目一新的艺术形象,全方位的突破传统竹根雕的固有模式,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品位,散发着强烈的自然气息和丰富的艺术张力,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竹根雕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铸就了一名根雕艺术家的工匠精神,而我正是在竹子的一镂一刻中体悟着那一份竹韵之乐。正所谓“巧手成就卓越,匠心造就非凡”。我不仅十分热爱竹根雕的创作,更是积极投入到竹根雕技艺的传承和竹文化的保护工作中来。

图为高公博

中国的古老技艺总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愿意付出一生的时光去守护它、延续它。无数优秀手工艺人肩负着传承发展艺术的历史重任,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人的生命有限,但优秀的艺术手工艺不应像生命一样有限,它的发展不应是逐渐衰败的,而应是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通过对跨界融合的解读,对于新时代的艺术发展趋势有了多元的视角。艺术家的创作修养的三个维度是基础的养分,如何在跨界的视域下融合运用全新的材料,需要艺术家主动借力并自主创新。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也是人类对艺术发展的殷切期盼。

猜你喜欢

根雕当代艺术跨界
当代艺术看得懂
跨界
跨界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