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绿色生态水网建设规划研究
2023-01-10黎映欣
黎映欣,王 震
(1.广东省岭南院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00;2.百色学院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 533000)
在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给人们身心健康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中以水环境为主体的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让天蓝、地绿、水净的宜居环境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为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群众支撑。城市绿色生态水网区域是生态系统最为活跃的部分,包括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以及河岸、池塘等人工水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廊道,具有与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物质生产、能量交换等生态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协调起着自然调节作用[1]。
珠海市地处珠江口西岸,滨江临海,境内江河相间,珠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涌、排洪渠纵横交织,经济发展侵占了城市的生态空间,水网绿色空间面积逐步被侵蚀给城市生态环境以及生态循环带来不良后果。城市生态系统由多种要素系统组成,共同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珠海市良好的的水系资源可以有效推动整体生态功能的修复,对其水网结构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是其发展路径之一,本文针对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以便更好地指引其发展建设。
1 研究地概况现存问题
珠海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其濒临南海,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珠海市内河网密布,共有大大小小120多条河道,与河道紧密相连的34条重要河涌和8条河流横亘在丘陵、平原之间,形成“河涌纵横、开门见水”的水乡特色。珠海市湖泊、水库以及湿地类型众多,为鸟类、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繁衍空间,有效地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2]。
城市作为人口、建筑等高度集聚的空间,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带来的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水网绿色空间格局紊乱、生态失衡。目前,珠海市海岸、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连通性不强,河流水系生态廊道之间不成系统,无法支撑生态系统良性运转,网络结构残缺不全,整体景观格局较差,导致珠海市自然生态支离破碎,难以发挥生态功能的集聚效益,各种优质水资源与城市定位不匹配。
1.1 湿地生态功能呈现退化趋势
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建设规模增速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建设用地无法满足需求则向海要地。珠江上游带来的泥沙大量堆积在出海口形成河滩,珠海围垦造地一直未间断过[3]。根据《珠海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研究》资料统计,珠海填海造地的面积近300km2,1/5的珠海是填海围出来的。一系列的填海围垦造地等建设活动破坏了红树林和其他植被以及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由于对水蕨、猪笼草等珍稀植物调查不充分导致该类种质资源分布点逐渐消失,部分红树(木榄、红海榄)已在珠海消失。目前珠海已成立了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淇澳岛的大面积红树林得到保护,但珠海市其他零星分布的红树林或有保护价值的湿地植被因未成立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未得到有效保护。
1.2 水生态治理尚未全面铺开
目前珠海市部分地区存在雨污分流不完善、污水处理系统未建成、以及工业区污水接驳建管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各种生活废水、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系,造成水体黑臭现象。
另一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河流的开发改造以防洪功能为主,单纯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程度,未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侵害了河岸两侧的生态链和生态循环。河流的硬化、渠化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亲密关系,人工环境割裂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了水体与土壤人为隔断,自然景观的完整性被破坏,河流的生态功能未充分发挥,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平衡,进而引起水生态系统退化[4]。目前珠海市河流水系生态修复的重视普及程度一般,生物多样性恢复能力较差,水系网络的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1.3 水网地区绿化美化仍需完善
珠海市地处沿海,常经历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全市尚未形成沿海防护林体系,生态防护功能较薄弱,目前起防护作用的仅有淇澳岛的红树林和斗门的水松林,大部分海岸、滩涂基本没有建设或处在建设初期。珠海是“百岛城市”,有大小岛屿149座,常住居民海岛12个,无人居住海岛137个。受到当地特有的海岛地形、气候等环境条件的限制,其绿化景观有其独有的特殊性,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市区、郊区环库水源涵养林和滨河景观林带建设发展不平衡,侧重于建成区水岸绿化建设规划,忽略了城郊环库及滨河景观林等建设。
2 规划总体布局
在现有河流水系基础之上,形成以西江分流为核心,以磨刀门水系、鸡啼门水系、虎跳门水系和各主要河流下分布的诸多河涌为框架,以湿地公园为空间载体,形成集河流湿地资源保护、水体净化、防洪调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休闲游憩为一体的城市河流湿地生态网络。依托珠海市城镇发展体系、水资源分布现状以及水环境特点,根据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以及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构建珠海绿色生态水网建设规划布局方案,形成“两带共建、三区提升、七心强化、多园完善、绿网构筑”的规划空间结构。
2.1 两带共建
“两带”是指滨海生态景观林带和滨河生态景观林带,滨海生态景观林带是指滨海从东北到西南构建环绕珠海市海岸线的沿海防护林。滨河景观林带包括前山河、磨刀门水道、泥湾门水道、鸡啼门水道和崖门水道滨河生态景观林带,这5条入海河道是珠海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其中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和崖门水道是市域贯通南北的主要水系。规划强化“两带”建设,建设水网建设生态绿化系统。
2.2 三区提升
“三区”是指以东部珠江口上的海岛生态保育区;中部从珠江口到崖门的滨海滩涂区;西部低山农田林网区。规划构建东部生态海岛,建设“东部生态海岛区”;积极保护滨海滩涂生态,大力推进沿海防护林营造、滩涂湿地建设等,建设“中部滨海生态区”;规划完善西部生态农田林网修复建设,建设“西部生态农田林网区”。
2.3 七心强化
“七心”是指市域水网规划确定的大镜山水库、凤凰山水库、乾务水库、竹银水库、龙井水库、先锋岭水库和南山水库7座中小型水库。规划以7座水库为核心,强化水库周边生态绿化管护和建设,为市域供水提供安全可靠保障。
2.4 多园完善
“多园”是指各区的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以湿地公园为生态节点的绿色生态水网,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湿地公园体系,为城镇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2.5 绿网构筑
“绿网”是指次要河流形成的生态景观林网。规划围绕河涌建设河涌滨水生态绿廊,构筑水绿相连的水生态绿化网络,组建城市生态循环网络中的廊道部分,形成与城市生态系统互联互通的生态绿网。
3 建设工程规划
据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规划布局,以及现状绿色生态水网规划建设经验,按照生态优先、良性循环、合理布局、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系统、全面、多角度地将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分解为如下工程,通过湿地公园体系建设工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湿地水生态治理建设工程、水网地区绿化美化建设工程、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工程的建设,使珠海市湿地资源和生态水环境状况得到根本改善。
3.1 湿地公园体系建设工程
湿地公园网络体系建设,是建成生态健康、绿水相依、通江达海、人水和谐、共享共建的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的重要举措之一[5],也是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方式。在珠海市水系资源(河流、湖泊、沼泽等)丰富的区域,多举措推进不同层级、多种样式、复合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建设,建设成为水系网络连通、景观特色鲜明的湿地公园网络。将湿地公园作为治理水环境污染、水生态价值发挥的重要主体,尤其在生态敏感区域以及急需治理污染的水网地区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公园建设,应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湿地公园建设条例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珠海市规划建设湿地公园的数量达到13个,形成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湿地公园体系。
3.2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做好区域内珍稀、濒危物种的调查统计,明确其所在区域数量,受环境胁迫程度以及现有保护措施,加强对现有保护地的保护力度,根据保护需求设置野生动植物繁育基地、鸟类环志站,对区域内野生动物通过救护、繁育、野化等措施扩大种群[6]。针对本地外来物种监测监控调查,定期评价外来物种的风险等级,科学评估外来物种对当地的生态学价值和影响。
珠海市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栖息地斑块主要为东部生态海岛栖息地、中南部滨海滩涂栖息地、西北部山林栖息地和西北部田园栖息地。东部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7373.77hm2,主要保护种类红树林湿地、猕猴、鸟类;庙湾珊瑚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2435hm2,主要保护珊瑚、珊瑚礁生物;西北部水松林自然保护区24hm2,主要保护水松林;中南部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总面积达46000hm2,主要保护中华白海豚;凤凰山自然保护区、黄杨山自然保护区等均为建设宜居城市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构成了珠海市自然物种基因库重要平台。
3.3 湿地水生态治理建设工程
根据珠海市水系格局和水资源条件,通过清淤疏浚、连通工程、水网水质保护、生态岸线整治等综合整治措施,建设河网连通、水系清洁、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区域湿地水网。
(1)河湖水生态修复
结合《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利用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系,达到提升水质、完善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生态功能的目的,目前多采用微生物水生态修复技术和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7],重点开展前山河主河道生态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城区排洪渠(涌)生态修复工程、金湾区河湖治理工程、高栏港区河涌整治工程、高栏港区水环境整治工程。
(2)黑臭水体整治
结合《珠海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珠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5—2020年)》和《珠海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开展黑臭水河涌水生态修复工程,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8],包括河岸修复、生态修补、绿化改善、水系互联互通等。
3.4 水网地区绿化美化建设工程
根据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绿地体系等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生态景观林带、绿廊通道、乡村地区整治等生态治理工程,逐步推动各项生态工程建设,达到水网地区生态宜居、景观宜人,充分发挥水网在生态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设水网绿色生态廊道,河道两侧利用土地优势修复拓展,创造合理自然形态,农田林网地区推广乡土景观树种形成绿色屏障,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
突出滨海防护林带建设,以海岸线、近海岛屿和沿海第一重山为主体,以完善城市绿色生态水网为目标,结合海岸线综合治理,开展沿海防护林带和周边海岛生态保育修复,完善生态防护体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循环、综合防灾能力稳定提升的滨海防护林安全体系,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同时为市民提供有品位的滨海休闲空间,提升市民幸福指数。
3.5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工程
根据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多产业协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高珠海市生态环境品质,增加其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吸附力,重点开展绿色生态养殖建设工程、绿色生态农林建设工程、绿色生态旅游建设工程。
珠海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优质咸淡水资源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建设南水乾务水产养殖基地、莲洲水产生态养殖基地、平沙海滨水产养殖基地等3处大型现代渔业生态养殖基地,提升渔业养殖的现代化经营管理,增强珠海市养殖渔业的市场竞争力;规划开展乡土树种培育基地和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工程,推广苗木种植新技术,普及农产品的规范化、规模化经营,开展农产品的旅游观光体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利用湿地公园、海岛等水生态景观资源,完善旅游基础及配套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绿色生态旅游开发,为广大市民提供健身休闲的场所和生态服务产品。
4 结语
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是对整体水系的规划建设,通过对污染水体的治理,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质量,以湿地公园为主要建设主体,推进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与污水治理、水环境整治相统一,开展湿地资源保护、湿地公园建设、湿地水生态治理、水网地区绿化美化、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活动。本规划以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为目标,在分析珠海市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珠海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的总体布局、重点工程和建设内容,构建合理绿色生态水网体系,加强对水系、水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提升水系的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营造宜人宜居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