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堂思政与中医药文化自信融合教育的研究*
2023-01-10刘芳芳李琳荣郭文娟杜彩凤
刘芳芳 李琳荣 郭文娟 杜彩凤 严 芳 曹 娟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山西 太原 030619)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程,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中医临床技能的训练及后期临床课程的衔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卫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诊断体系。中医诊断学借助望、闻、问、切四诊及辨证论治等方法研究人体疾病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在高等教育医学本科教学中,来源于实践经验总结的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是横跨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学科。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医人才的培养面临压力,出现了专业信心还不够足、中医思维不够成熟等问题。因此,中医诊断学独特的中医诊疗手段是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基石,课程思政是学生正式接受专业课培训前必不可少的德育教育,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牢固中医思维,为中医学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文基础。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中医诊断学课程组教师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及政治素养,努力将课堂思政与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合进课堂,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自信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医药抗击疫情的独特疗效和中医药人的坚定自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以疫情防控为契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使课堂思政教育与中医药自信教育有机融合。这对于提升教师中医药文化认同,提升学生临床四诊及临床思辨能力,促进今后职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开展中医诊断学学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就显得尤为迫切,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及中医诊断学课程组教师积极推动教学内容与思政及中医药文化自信的结构性改革,努力让优质的中医基础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教学实践及科研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深知教师身上的重担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及中医药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教师认同,只有教师认同了,才能通过教师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及中医药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合传播,大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及肩上的重担,才能够逐渐认同。所以课程思政及中医药文化认同需要教师进行引领。
1 教师文化认同
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是中医药大学教师的职责,因此,培养中医药文化自信首先要培养教师的文化认同[1],巩固中医经典,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强化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并以课堂、实训教学为基础,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将正能量传播给学生。教师培养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1 强化教师培训 通过每周一下午的教研室活动分类学习,一方面强化中医药文化学习,巩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挖掘讨论经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方式学习思政知识,如“学习强国”等知识,掌握习总书记新的思想政治理念,把握思政前沿。聘请山西中医药大学思政课资深教师讲授思政教育与专业结合相关知识,开阔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视野,共同探讨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内容。
1.2 制作教学材料 通过前期的学习与讨论,深入挖掘并制作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PPT 等相关教学材料。
1.3 在教学活动中贯穿中医药文化自信 (1)通过每学期第一堂课前诵读大医精诚,感悟大医之德[2]。(2)理论教学课上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举例、案例、引申等方式贯穿中医药文化自信并融合课堂思政内容。选用案例,一方面训练学生体会医家的思辨过程,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与患者深入交流能力,体会患者的心情,尊重生命,使患者能够充分信任医生。在本书重点内容脏腑辨证中融合中医药自信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习总书记2013 年在湖南考查时提出“实事求是,因地治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古人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学习中医,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脏腑辨证同样要实事求是,将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分析脏腑的病位、病因病性,只有准确辨证才能“精准扶贫”对证治疗。另外,结合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典型案例,中医药专家、学者在危难时刻勇于逆行,结合中医诊疗技术抗击新冠,增强学生学习中医药的专业自信,提高学习积极性。(3)实训教学,学好中医诊断学,仅依赖从课堂书本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教育要求,中医诊断学临床技能实训课为学生临床辨证思维的训练、获得医患沟通的技巧以及其他许多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①通过遵照白衣礼仪,体会医者之行,通过对着装举止行为的要求引导学生及早进入角色。②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色诊法,尤其是在舌诊与脉诊、问诊的学习中强化中医特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医特色诊法。充分利用数字多媒体及各类模拟仪器,以其强大的图片、声音、波形等模拟能力解决因中医诊断理论过于抽象、诊断依据多为定性标准以致学生难于接受的问题。我们采用中医望诊仪,通过一张张图片,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望诊的相关要点,轻松辨别神、色、形、态、头面、五官、舌形、舌质、舌苔等信息;利用声音模拟设备,感受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声音变化情况,理解声音、语言、呼吸以及其他声音的具体临床意义;借助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人机对话程序,规范问诊流程;凭借脉诊仪的快读波形模拟能力,更加真实地感受脉象,逐渐熟悉掌握各种脉象,且形象的脉象感受能帮助学生理解28 种脉象的具体含义及主病规律。③情景模拟实训教学是运用四诊合参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的方法,在情景模拟中尊重生命,既能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实际模拟操作,巩固四诊诊疗常规,逐步熟练中医诊断技能,还能带动大家基于问题为导向进行自主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增进师生交流沟通。
2 学生文化传播
分阶段、分层次、分形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中医药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学生初次上课诵读《大医精诚》,感受大医之德,力争向成为大医的方向努力,静心专研学问,用心敬畏大医。课堂教学依据教学大纲,将辨证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临床思辨,尊重生命。实训教学在形式上遵照白衣礼仪,引导学生及早进入角色;对于中医四诊的练习,结合现代仪器设备,在探索中愉快学习。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特色诊法,尤其是在舌诊、脉诊与问诊的学习中强化中医特色文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中医特色诊法;情景模拟教学让学生尊重生命,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技能的操作,早动手、多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临床思辨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望、闻、问、切四诊实践技能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中医药文化自信、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在四诊教学中综合运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传播中医文化与中医药自信。中医类课程背后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医学精神,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案例素材。如医德物化形象,“橘井泉香”“悬壶济世”等医药典故,融汇了医林轶事、名家德艺,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渗透中医医德至善之精神。结合四诊所收集的辨证资料进行病案分析,如通过新冠肺炎中医治疗大数据,说明中医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优势。增强学生中医文化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在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教学中,结合典型临床案例,围绕主诉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在问诊的临床诊察过程中,注重医生与患者沟通,体现人文关怀与医生的医技水平同等重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及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着使命感和荣誉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是中医药教育的目标[3]。
结合专业与课程特色,深入落实习总书记的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开展中医药文化与课堂思政的有机融合,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与日常教学环节相结合,进一步规范化、程序化,调动学生对专业的探索,维护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提升教师中医药文化认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