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3-01-10闫晨丽
文/闫晨丽
创新生态系统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文献梳理,明确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容与研究前沿。文章主要从概念内涵、特点结构、评价体系三方面来进行文献梳理,其中评价体系又分为实证分析和指标选择两部分。通过对文献的梳理,近一步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1.引言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而在其中,“创新”一词排首位,创新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扩展着其研究论域,创新概念在20世纪中叶开始受到重视,再到20世纪80年代中叶,创新系统概念逐渐受到了高度重视。创新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2.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伦德威尔首次提出了“创新系统”这一概念,它是以国家为范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为共同促进技术创造、改进、扩散所形成的存在特殊联系的网络[1],旨在通过构建新的创新关系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然而,各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经济基础等要素存在差异,国家创新系统难以发挥预期的效果。之后大量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不断地检验和完善,直到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出具的一项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提出后引起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关于创新生系统到底如何界定和理解国内外研究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国外研究学者更多是从机制与系统的角度来定义创新生态系统。Cooke以一定的区域范围为系统边界,提出区域创新系统[2]。同时,也有学者以生产关系为边界提出产业创新系统、技术系统等概念。上述概念都强调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依赖关系,忽视了社会习俗、经济基础等无机环境的影响。后因硅谷的持续创新发展,导致了提出创新生态,从生态学角度思考,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知识生态体系。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创新能力的衡量与针对性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区间内各种创新群落之间及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创新系统”强调了“创新过程的系统特性,指出创新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组织合作并相互依赖;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在原有创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融入了生态系统的思想,是对创新系统的进一步认识和深化。
3.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结构。
相比于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更趋于复杂化与多样化,因此要想更好的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这就必须重视其内在特征、结构,探索发现其内在机理。20世纪初“创新”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就不断外延。迄今为止,创新范式已经从线性范式(创新1.0)跨越创新系统(创新2.0),进入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3.0)阶段[3]。具体来说,创新1.0是以生产为导向,创新2.0是以服务为导向,创新3.0则是以创新主体与外在环境的共生演化为导向。第三代创新范式在延续第二代投入产出非线性的基础上突出说明创新环境、创新文化、政府功能转换等变化;同时在技术支持方面,由w eb2.0转向w eb3.0云平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代创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关于创新系统研究本身,从“生产者—用户”交互学习的创新模型到“三重螺旋”,再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生态系统研究从以往的更加关注要素构成和资源配置问题的静态的结构性分析,演变到强调各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分析。创新系统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创新要素之间的协调整合形成创新生态,这样的创新生态导致了创新系统突出具有“动态性”、“栖息性”和“生长性”等新特征,动态性是创新生态系统中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特性。后有些学者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前世今生”进行对比,提出创新生态系统额外具备了动态性、共生性等特征,多样共生性是保持创新生态系统活跃生命力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前提。吴路生等(2007)提出的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自组织性[4]。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生长性不仅可以自我维系、繁殖,而且还具有自我修复和自我优化的功能,从而导致统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创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非常相似,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微观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的生境,为主体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中观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的体系,为创新主体群落提供了支持创新的社会网络空间;宏观层面上的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总体的概念,涵盖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三种类型的创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系统的整体性不仅是要素的简单加和,又是受到系统中要素行为影响的系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创新生态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广泛联系的。蔡莉和彭秀青(2016)提出创业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竞争性、自我维持性和区域性六大特征[5],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结构。
4.创新系统评价体系
(1)实证研究方面。刘洪久和胡彦蓉(2013)从创新群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6];通过采用生态位评估模型,计算了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并对适宜度、生态因子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姜庆国(2018)基于四螺旋结构的开放式创新系统分析框架,利用201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7],得出国家、区域、社会三方面中创新发展能力的不同,促进了各级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建立并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后有学者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方法,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建议与对策。张艳丽和王丹彤(2020)建立了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知识创新的系统动力学(SD)模型,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知识量、网络关系水平以及企业的知识管理投入对企业知识获取、存储、共享以及创新的影响[8]。王筱(2021)从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并以无锡市为案例通过定量分析,提出区域创新发展策略[9]。
(2)在具体的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创新能力指标的选取也不尽相同。在创新投入方面,以“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额”“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等主要指标来度量创新投入。欧光军等(2016)以“R&D经费投入强度、研究院所数量、研发中心的企业数、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数”等指标来度量创新投入[10]。在创新产出方面,较多学者从“科技园区的生产总值、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从业人员人均工资”等指标来度量创新产出。
5.结语。
我国以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前沿,且研究内容和方法虽更丰富,但大多学者依然以基础理论研究、定性方法为主,定量的实证分析研究较少,定量研究能够将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转化为数值上的比较,便于系统管理者间的经验交流与积累。因此,后续学者如何借鉴早先的实证研究技巧,对该领域展开下一步的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例如已有学者在三螺旋、四螺旋的基础上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之后可以五螺旋结构为基础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引用出处
[1]克里斯多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COOKEP.The new wav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Analysis,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6,8(2):159-171.
[3]李万,常静,王敏杰,朱学彦,金爱民.创新 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12):1761-1770.
[4]吴陆生,张素娟,王海兰,蔡琳,林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3期:30-32
[5]蔡莉,彭秀青,Satish Nambisan,王玲.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01):5-16+187.
[6]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2):764-770.
[7]姜庆国.中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评价研究 [J].经济经纬,2018,35(04):1-8.
[8]张艳丽,王丹彤.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基于SD模型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0,38(04):90-97.
[9]王筱.基于VIKOR法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及评价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1(02):166-169.
[10]欧光军,雷霖,任凤玲,2016.高新区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与创新环境的数量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7):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