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纸质媒体的融合之路

2023-01-10孟宇光闫利超

中国地市报人 2022年8期
关键词:纸质传统媒体报纸

孟宇光 闫利超

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但优势显著,新兴媒体蓬勃发展却弊端显露,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平台与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取长补短、融合联动,共同构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全媒体格局,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新闻信息发得出、传得远、立得住。而媒体深度融合的结果不只是各种媒介形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更应该是打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从广播的可视化呈现、“中国交通广播”频道上线、“BTV”到“BRTV”的转变中都可见一斑。

那么,作为最早出现并且延续至今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该何去何从?纸质媒体在这场浩大的媒体变革中不应该、不可以也不会消失,但前提是明确并扩大自身传播优势,以此来彰显出全媒体格局中纸质媒体的强大生命力。

一、变废为宝,变劣势为优势

3G、4G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新闻呈现方式直接从“图文并茂”式的读图时代过渡到了短视频“刷”屏时代,甚至都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读表时代。也就是说,在充斥着海量信息资源的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有吸引力的短视频已经成为了用户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相比较而言,报纸的不足似乎更为明显,版面有限、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呈现形式较为单一,甚至发行覆盖范围也十分受限。纸质媒体于时空、版面、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在5G时代会体现得更为突出。

但也正是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这些不足,可以转劣势为优势,在新媒体时代重新焕发纸质媒体应有的光彩。首先,报纸版面有限,就要求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甄选出最符合新闻价值的内容,不至于让用户、让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湮没在海量的冗余信息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算法推荐中的信息茧房效应和内容低俗等问题,这也暗合了学界的“回避新闻”原则。其次,一般报纸从排版、校对到印刷、发行也要经过几个小时,相对较长的出版周期,就给了记者、编辑较为充足的事实核查时间,大大降低了“反转新闻”、虚假新闻出现的概率,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传统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再者,文字、文字+图片、文字+表格、文字+图片+表格等呈现形式确实较为单一,但单一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助于读者集中精力全面、深度地了解新闻内容,正因为形式单一,纸质媒体新闻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着力于具体新闻内容。最后,报纸发行范围有限,明确自身媒体属性和受众定位,在地理接近性和心理接近性方面精准发力,维护好喜欢阅读报纸的忠诚用户群体、服务好当地用户群体、培养好新用户群体。

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但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明确《华盛顿邮报》中所说的,“新闻的权利是因为它需要履行传播民主、公正的义务。新闻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媒介技术常态化发展的进程中,不去过分忧虑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竞争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媒体人特有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以报人独有的优势培养和发展潜在用户群体,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仍能站稳一席之地。

二、转危为机,扩大报刊优势

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智能媒体的发展进程不是依次取代,而是不断叠加的过程。广播这一“新媒体”的出现对报纸来说就是一种冲击,然而近百年来,面对媒体变革进程中的一次次受众争夺,虽然时常会有某家报纸告别,但报纸这种最早的大众传播形态依旧存在,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必将在纸质媒体的优势中找寻突破之方。

首先,报纸适合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15秒的短视频很难很好地讲完一个故事,而视频直播又会出现口水话连篇的窘境。报纸因其对读者文化水平的门槛要求,使其成为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的绝佳选择。虽然缺乏数字媒介的速度,但可以依托新媒体中的碎片化信息源,做足纸质媒体的深度、高度和力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当媒体融合在“新技术”至上的热漩涡中盘旋时,不妨回首过往,进行一些关乎媒体新闻内容本身的冷思考,我们能做的而且需要我们做的应该是什么。其次,报纸等纸质媒体可以作为文献资料储存。广播电视节目因其“一过性”特征转瞬即逝,数字文件也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纸质媒体在作为文献资料存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这也是报纸汇集成刊以便储藏的原因。再次,报纸具有作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国家发改委2021年10月8日就《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1年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稿提及非公有资本不得从事新闻采编播发业务。这在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媒体进行新闻工作的合法性。“数字化嫁接思维也要求报纸行业进一步发挥出新闻、原创内容的优势,在新兴内容产业中占据制高点”。最后,报纸在积极寻求突破创新,完成数字化转型。如在报纸上配备二维码,扫码即可收听音频版新闻或者观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开通报社微博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新媒体账号;入驻今日头条、喜马拉雅FM等新闻聚合平台;推出自家报纸新闻客户端,甚至通过增设“小记者”课外实践项目为报社创收。但大部分尝试都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没有转变互联网思维,还在以Web1.0时期将传统报纸上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到Web2.0时期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应当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的特性考虑到用户对新闻产品期待的差异,并及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三、融通联动,提升全媒体传播力

重申报纸的优势,转变纸质媒体的不足,不是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而在于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在全媒体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以谋求与其他媒体形态的强强联合、融通联动,以全面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力。目前,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需要保持一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姿态,“在形态上,延续着传统媒介的形式,但在本质上,却需要携带的是互联网络的基因”。

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如果纸质媒体工作者不愿放下传统媒体人的姿态,自命清高、带病融合,恐怕会加剧湮没在传媒环境变革的浪潮之下。媒体融合的前提是明确不同媒介属性,找准自身在全媒体格局中的优势和不足,发挥优势作用、合理科学规避甚至是借助其他媒介转化自身不足,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从而覆盖尽可能多的用户群体,实现有效传播。报纸的优势除作为文献资料存储查阅、适用于深度报道外,还在于作为纸质媒体的油墨书香之气,也不失为一种品质生活的选择。传统媒体+互联网是媒体融合的必然趋势,但须知“+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传统媒体积极拥抱新媒体技术也不意味着彻底摒弃自己的老本行。华夏民族的信仰在于我们的文字和历史,而媒体人的信仰也理应来自新闻传播史的发展进程,从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变迁历程中找寻一个相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发展经验的继承和创新,在百年报业的沧桑风雨中总结全媒体时代下的“变”与“通”,在新媒体技术热背景下展开冷思考,AI、5G、4K/8K、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概念、新技术的发展对报业是否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如果有,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是机遇还是挑战?如果没有,面对现阶段报业发展的瓶颈,就需要从自身发现问题、寻求突破。

首先,是否由于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而表现得过于恐慌,可能没有新媒体的出现,有些冗余的传统媒体也早就该离场。一方面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在编人员往往缺乏工作激情,编外人员也因为长久的重复工作而渐失新闻理想,就会呈现出用户“看了半天新闻,也没发现什么新闻”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舍本逐末,把大部分精力、资金、时间成本用于纸质媒体本不擅长的新媒体阵地,自建阵地,而缺乏相应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就导致在自己本不擅长的赛道上渐行渐远。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是由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对于原创性内容的生产以及深度报道来说,报纸具有天然的优势,接下来要完成的就是借助全媒体传播矩阵让用户看得到、看得懂、看得进去。

其次,媒体融合,绝非简单的机构重组,也非开通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这么简单。媒体融合融的是资源、渠道、优势互补,在一个全民记者公民新闻的时代,传统媒体平台要转变既往自上而下的“一对多”传播思维,下放权力,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新闻线索、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渠道。虽然人人都会做饭,但厨师仍然是个职业,在人人都有摄像头的群体传播时代,也更彰显了专业媒体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这也并不是说媒体人要成为采写编评播全能型记者,而要结合自身媒体特性,将看家本领磨练过硬,“背包记者”是全媒体时代需要的报道人才,但新闻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不可替代性,才是报纸立于全媒体传播矩阵的突围之举。由于政府层面的支持,报纸的目标用户群体数量逐年增加,再加之报纸本身也推出了电子版,没有简单地“舍报取网”,而是坚持和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共融互通。报纸新媒体端口作为政府和群众沟通的“纽带”,要积极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运营模式,创新媒体投融资政策,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在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报纸作为最早出现并且延续至今的大众传播形式,理应明确自身作为纸质媒体的文献存储作用和深度报道、权威报道优势,与其他媒体形式携手并进、转化不足、相得益彰,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

猜你喜欢

纸质传统媒体报纸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报纸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