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把握新时代食品安全的新特征
——“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办

2023-01-10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处

食品与机械 2022年1期
关键词:热点科学技术营养

如何以科学真相引导食品安全舆情趋于客观、严谨?如何形成科学家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科普需求?2022年元月6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和中国网支持的“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的食品安全与健康九大热点,反映了2021年舆情的主要关注点。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推动科技界、产业界、媒体等多方力量的合作,持续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交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会上,陈君石、孙宝国、吴清平、陈坚、任发政等来自食品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对热点的科学解读,使媒体与公众对2021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形成了科学认知,缩小了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来自国内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4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代表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中国科协科普部一级巡视员白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此次活动。活动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胡小松主持。截至2022年1月6日16时40分,本次活动全媒体线上观看量达66万人次。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于2012年初开始,持续针对年度食品安全热点邀请科技界权威专家进行集中解读,用科学的真实化解公众疑虑,通过媒体的声音放大食品安全的正能量。这种以科学精神为本的多方互动的科普传播方式,有效改善了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缺失的局面,也由此培养和凝聚了一批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亮剑的科学家、保障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守望者。经过11年的积淀和打磨,该项活动在食品界已形成品牌效应,持续传递食品安全的正能量,有效促进了我国食品安全的局面由被动的危机应对转变为主动的风险预防。

郝明虹巡视员指出,在全世界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的艰难环境中,我国市场监管系统立足工作职责,推动食品安全风险防控治理工作,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2021年前三季度共完成监督抽检426.85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10.60万批次,总体不合格率2.48%。抽检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形势持续向好。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初步搭建了风险预警交流体系,并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充分调动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积极性,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以及“互联网+风险预警交流”等多渠道交流;二是推动食品安全区域共治,推动全国七大区域建立食品监管合作机制,特别是京津冀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创新联盟为北京冬奥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三是以人为本,解疑释惑,组织编写了200余篇消费提示和风险解析,制作了科普动漫、视频和短视频。郝明虹表示,未来将努力缩小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建立权威、集中、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充分依靠学会、协会、第三方机构、专家、媒体等力量,持续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充分发挥食品抽检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雷达”作用;充分发挥食品抽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作用;充分发挥推进食品抽检在推进社会共治中的作用。

解疑、释惑、授道——10年间中国食品安全的渐变图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简要回顾了过去10年间中国食品安全发生的变化、特征与进步,并提出新时代中国食品安全将面临的新挑战。邵薇介绍,2011-2020年的10年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共邀请116人次专家,解读了108个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从食品工业的发展特征、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态度、热点解读的目标以及典型案例4个方面,呈现出10年间食品安全的渐变图。邵薇表示,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与模式日趋科学、有序,食品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她指出,我国的食品安全已开启“溯本求源”的历程。然而,产业界对和平时期的公众科普——消费者教育认知不足仍为短板。

会上,邵薇副理事长展望了未来食品安全的新特点。她表示,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食品安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未知的挑战,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一是科技创新助推中国食品工业迈向新台阶,但与此同时也为食品安全带来全新的挑战;二是新业态“互联网+资本”将带来更深层次的安全问题;三是原料安全问题短期内仍难以全部化解;四是数字化时代的谣言“传染性”更强。“未来,深层次破解食品安全的难题,必须依赖于企业家的道德和科学家的良知,需要法规的完善和食品安全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还需要全球科技界相互间的沟通与协作,更需要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消费者与媒体的共同努力。”

食品产业要用科学“加”实现健康转型

本次媒体沟通会的主办方还邀请了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Chris Elliott围绕新型蛋白对食品安全与食物掺假的影响作了报告。Chris Elliott指出,回顾过去的十年,随着植物蛋白市场的不断扩大,由扁豆、大豆、花生等原料加工的植物蛋白所引发的过敏事件几乎每年都在增加,且增长明显。未来亟需关注由此带来的过敏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围绕国民营养与食品产业健康转型作了报告。他梳理了我国居民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包括脂肪供能比过高,高盐、高油摄入普遍存在,肉类品种单一,膳食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比例高,潜在的隐性饥饿等。提出高脂肪、高能量、低膳食纤维的“不合理”膳食结构,让中国居民“背”上了营养不良双重负担,由此也大大提升了营养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丁钢强建议,要精准评估我国居民存在的膳食营养问题和健康状况,用营养理念指导健康转型着力点,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要用科学“加”来提升食品的健康内涵。

谈及食品产业如何实现健康转型?丁钢强表示,食品产业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适应消费者营养与健康的需求——营养敏感性产业;坚持科学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坚持提升健康内涵,加大营养强化食品的研发;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营养不良双重负担的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因地制宜,针对性解决;坚持共建共享,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促进营养健康与产业发展融合,促进营养科技成果的转化。

会议期间,由白希巡视员和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陈铮秘书长共同发布了“2021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这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持续第三年开展的活动,为清朗网络空间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会议同期,还举行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科技基金—伊利健康科学基金”签约发布仪式,以及《食品营养与健康白皮书(冬奥篇)》发布仪式。

猜你喜欢

热点科学技术营养
热点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热点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结合热点做演讲
蔬菜与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