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困境及突破路径探析

2023-01-10王志向孟瑞瑞杨留鑫

中小学电教 2022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

王志向 孟瑞瑞 杨留鑫

(1.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2.宁夏大学 教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3.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2019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上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总体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1]本文主要探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信息素养的提升。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教学融合成为当前的新趋势。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然而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概念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从不同维度做出了多种定义。“信息素养”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在图书情报学全国委员会(NCLIS)第一次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而后1979年被美国信息产业协会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做出了如下定义,“人能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3]。我国学者桑新民从三个层次、六个方面全面描述了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和目标体系。第一层次:(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熟练、批判性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3)有序化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层次:(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第三层次:(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4]。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我国学者结合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教师的职业特点等方面,从不同维度对教师信息素养进行划分。蔡其勇(2006)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素养、网络素养、课程整合素养等方面[5]。吴香然等人(2009)认为,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6]。桑国元等人(2016)表示,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敏锐性、信息加工、信息分享、信息安全等方面[7]。王轶等人(2017)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教学设计素养、教学方法运用素养、教学实施素养、教学媒体选用素养、教学观察素养与教学反思素养[8]。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相关研究大多都根据教师信息素养的定义和内涵,结合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特色和要求,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提出新的要求。

综上可以发现,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观念即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和态度,主要体现为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全过程中是否存在使用信息技术的需求和意愿、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是否愿意参加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等方面。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知识即教师所掌握和具备的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理论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等。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是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以及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运用、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中小学教师的信息道德是指教师对应该遵循的信息伦理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对自身行为是否符合相应规范的判断能力等。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学校信息化设施落后,阻碍信息化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9]这代表着新阶段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目标。但目前多数中小学信息化硬软件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教学无法顺利开展。城乡之间的信息化设施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教师在信息素养方面明显落后于城镇教师。多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十二五”期间设立的“三通两平台”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部分学校的硬软件设施建设极其落后,网络带宽也达不到相应要求,甚至无法保证中小学教师每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办公计算机。中小学现有的信息化设施落后,是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不高的外在原因,也是阻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首要原因。

(二)教师信息观念较为落后,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意识较差

部分中小学教师信息观念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部分学科的教师出身于文科,对信息技术存在着“畏难”心理和抵触心理,一些教师宁愿“固守”着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也不愿意去尝试接触新的事物。其二,部分教师“危机”意识较差,并未意识到当前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意识不到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三,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信息化培训以及相关方面的学习,他们认为仅仅掌握基本的办公软件已经足够了,例如Word和PPT。至于其他的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软件,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学习意向和使用需求,而上述现象在学历较低以及教龄较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更为普遍。

此外,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并未担任过班主任职务,对一些实时通信工具、办公软件和家校互动软件接触相对较少。一些未曾担任过班主任职务的教师相对于担任过班主任职务的教师而言,信息观念较为落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更新。

(三)教师信息知识储备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

一般而言,教师所需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信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硬软件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而中小学教师大多数都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信息知识。但这些知识的储备相对较少,通常也比较零碎,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体系,知识内化也较为困难。在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发展方面,多数中小学教师更倾向于信息技术水平等信息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四)教师信息能力相对较差,实践应用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部分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一些资历较深的老教师,未接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职前进修和学习,难以适应信息化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对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较少、信息资源的检索和筛选能力较差;不懂得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下载、上传以及发送;对教学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较差,例如对现有资源整合的能力较差、对视音频教学资源进行剪辑的能力较差,对Word、PPT 等课件及微课的制作能力较差;不懂得如何有效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不懂得如何采用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对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作业进行有效地评价;不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高效地解决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

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并未将信息素养明确列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的体系中,未与教师的薪资待遇等切身利益产生直接的联系,缺乏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校很少建立对信息化教学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奖励的制度措施,多数教师不愿意将自己通过培训或者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的信息技术主动运用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得不到长期的实践和有效的检验,教师的持续学习动力欠缺。同时,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方式也较为单一,多表现为日常的学科教学工作以及每年一两次的省级或者市级的优质课大赛等比赛。

(五)教师信息伦理道德缺失,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有待加强

中小学教师作为直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人员和榜样,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更应该遵循信息伦理道德规范。但部分教师存在抄袭网上的论文以及作品、购买盗版教学资源、随意发表负面言论等不当行为。此外,少数教师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面前,缺乏对负面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突破路径

(一)教师自身层面

1.转变自身理念,树立信息观念和终身学习意识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新一代浪潮,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已是大势所趋。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一,中小学教师应该明确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最大受益群体中,进而逐步增强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其二,中小学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念,利用手机、电脑等信息化设备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跟进熟悉当前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并学会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其三,中小学教师需要紧跟时代脚步,时刻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落实信息素养的日常学习与培训工作。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新应用

当前中小学学科教学很多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为主,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并未取得显著的优化和辅助效果。这里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科的每节课都采用信息化手段,而是鼓励在一些合适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媒体、采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进一步讲,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具有变革作用,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媒体的变革,也体现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取合适的教材内容,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效益。如在智慧教学环境下,可将各学科联系起来,横向延伸,探索开展项目式教学、STEAM 教学等;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开展探究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利用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开展适当的探究活动。

中小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能仅仅以环境为导向,还应该重视教学设计。如果要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到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以问题为驱动,明确教学大纲,明确信息技术对解决教学问题的作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纳入教学设计中,并通过课堂实践、校本研修、网络教研等不断完善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3.加强信息道德学习,多途径系统学习信息知识

中小学教师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业余时间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国家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硬软件知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等,形成系统、完备的信息知识体系。此外,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交流以及比赛等实践活动,促进信息知识的积累和内化。

中小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积极学习并遵循信息伦理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杜绝抄袭网上的论文以及作品、购买盗版教学资源、随意发表负面言论等不当行为,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外界支持层面

1.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硬软件设施支持保障

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中小学需要购置配套齐全的信息化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优化网络质量,定期检查和维修故障设备。尽力保障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公计算机,是教师信息素养自我提升和信息技术能力实践的重要前提。国家、地区和学校应该分级建设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库以及完善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和需求,尝试搭建个性化的网络教学平台。

2.完善学校当前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中小学校可以在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已有法律和政策的基础上,完善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例如,鼓励教师采用信息化教学和无纸化办公的方式,消除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心理、“畏难”心理、抵触心理等负面心理;对教师设置合理的奖励措施,例如对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或者在信息化教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颁发奖章、证书或者提供资金奖励等。

3.落实教师培训学习工作,打造高质量教师团队

信息素养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必备品质,落实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和学习工作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它通常包括在校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新录用教师的职前培训、入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以及教师在业余时间的自主学习等形式。其一,国家及高校应该为当前师范生设置信息素养提升的综合系列课程。其二,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的目标不仅仅限于通用的信息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更应该鼓励教师结合兴趣、特长进行选择性提升;培训的形式可以是线上、线下或者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该结合参与培训教师的现有水平和不同学科的需求,应该涵盖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其三,可以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让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结成学习伙伴。青年教师可以带动和指导年龄较大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以给青年教师传授教学经验,从而达成优势互补。

4.完善信息化教学实践体系,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小学应该完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信息化教学实践项目和活动。除了鼓励教师完成信息化教学工作以及参与省级或者市级的优质课大赛等,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每周一次的信息化教学研讨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校级比赛(微课大赛、信息化优质课大赛、信息化教案撰写评比),鼓励教师撰写信息化教学反思。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色教学模式。

5.完善信息素养考核评价机制,落实教师考核工作

中小学校应该将信息素养明确列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的体系中,与教师的薪资待遇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更好地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调动教师参与信息素养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可以从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出发,制订多元化的、明晰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同时做到对教师信息素养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化,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