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海员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实施原则和实践进路

2023-01-10陆周浩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员航海劳动

陆周浩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0 引 言

海员作为特殊的劳动群体在开展水上运输、促进国际贸等举足轻重,尤其在现代国际远洋运输方面作用更为重要,是现代航运业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截至2021年6月,全球海运贸易量较2020年增长7.5%,全球远洋货船靠港运力平均值同比增长4%[1],全球航运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但是,船上工作环境艰苦使得船员工作流动性加大,加之现代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匮乏,择业时对海员职业望而却步,进一步加深了现代船员缺口程度。因此,在现代船员培养中对海员劳动教育的再审视问题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需要教育者重新理清海员劳动教育的实施原则,并密切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时代新诉求创新海员劳动教育实践进路,为世界航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海员人力资源,培养未来的航海家。

1 价值旨归:时代发展新诉求呼唤新的海员劳动教育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海员在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新诉求,这也是对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新时代要求和使命的积极回应。因此,新时代的海员劳动教育对培养海员的正确劳动观、实现海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良好融合、培养更多未来的航海家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1.1 帮助海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不同类型教育的提出,其根本指向在于两种不同教育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普通教育偏向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偏向于劳动技能教育。海员教育更多意义上是定位于应用型的职业教育,着眼于培养未来服务于船务公司,从事海洋运输事业的职业船员。在日常工作中,海员的工作场所是船舶,相较于岸上工作环境更显单调、艰苦,容易使海员产生心理落差和不平衡感,认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淡化了艰苦奋斗劳动品质和脚踏实地的劳动精神的现象,而使得职业心理容易动摇,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改向,降低自我职业认同感,对船舶航行安全带来隐患,进而对海洋运输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海员培养的首要问题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才能在日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

劳动教育能够帮助海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科学的职业观。职业密切连接着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也是促进个体职业才能与社会服务之间均衡状态的重要途径。海员职业具有较强的场景性,在场景中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未来职业真实有效的训练场,学生通过各种生动鲜活的劳动实践加深对未来职业的先前体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使德智体美“四育”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1.2 促进海员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是一项历史性活动,并在其历史发展中细分化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其本质在于发展人和解放人。而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和塑造人,能将这两种劳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维系和推动人的全面协调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分析人类发展历史后发现,大机器生产所带来的不合理社会分析,却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发展。这种发现在今天显得更加突出,造成人的不同能力、不同劳动之间产生严重断裂,而曾经一度仅从培养未来可能的生产力或意识形态地视角考察劳动教育,只强调重视生产劳动、思想政治等做法,将劳动教育进一步窄化为一种纯粹的理性工具范畴。

海员职业既非纯粹的体力劳动,亦非纯粹的体力劳动,而是一种以体力劳动为载体或依托开展脑力劳动的职业,具有明显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融合的特征。可以说,在实现海员劳动教育方面,单一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教育都不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应当推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有机融合、协同并进,是尊重海员的主体性、能动性、实践性,不仅有利于海员在两种劳动的现实活动中发掘、应用海员个体的既有智慧和未来潜能,还能促进海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海员培养为健全体力和脑力兼备的新型劳动者、不断提升自我、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人。

1.3 培养壮大航海事业的未来航海家

劳动是人的本质,外化了人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展现了人的未来理想和追求,能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劳动教育密切连接了教育和实践,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在劳动实践中推向深入,在实践中进一步走实,为个体与外部世界形成全面、协调、持续关联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4]。

劳动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促进作用,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海员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通过劳动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劳动精神,培养海员在职业劳动中不畏困难、坚定不移、越挫越勇的积极态度。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期,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任务为海员事业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海员是航运事业的未来,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航海人群体的未来理想,将在航海职业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激励航海人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郑和伟大航海家精神推动铸就新时代航海事业辉煌成就,成为航海事业未来的航海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力量。

2 实施原则:知行合一协同塑造劳动价值观

在新时代,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总目标,各项具体教育工作都要以此为根本指向开展具体化措施。这个总目标于劳动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体现新时代要求的劳动价值取向,这一点在海员培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更具深远意义。为此,海员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做到知行合一,系统协同推进,形成全方位的劳动教育合力。

2.1 以劳动价值观塑造为根本

劳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塑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是整个劳动教育具体实施的重要归宿。马克思恩格斯在劳动价值观问题上的阐释主要有三种相互关联的模式,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之于世界、历史和人本身的创造性意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模式——强调劳动之于人的本质的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学原理的解释模式——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根本原则[5]。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教育观有根本性决定作用。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目标就在于培养学习者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由此而言,在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一根本遵循上需要涵盖让学生对劳动所具有的本源性价值、经济性价值、教育性价值有良好的认知,使劳动教育在提升全民素质方面发挥塑形作用,以较高的劳动教育水平展现国家和民族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

海员职业的自身特点和影响决定了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远意义,对其开展的劳动教育更需体现对其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尊重,引导他们通过劳动磨练意志、提高自己,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海员、崇尚航海职业的良好风尚,增强海员对航海事业的自我职业认同感。鉴于此,海员劳动价值观塑造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和郑和航海家精神,养成过硬的劳动技能与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统一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强调劳动教育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要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6]。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呈现内容扩充、功能升级的明显趋势,为了更加彰显劳动的历史性,要求劳动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适时改进劳动教育实施原则,以适应变化了的劳动现状。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有力手段之一,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基本性质的有力体现。

海员职业具有鲜明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统一的特点,在对海员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贯穿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将海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文化技术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密切融合,做到知行合一。海员在接受劳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理解基本劳动理论,掌握接受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目标,悦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此为基本理论指导形成正确的海员职业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积极参加日常劳动实践,亲身感受真实的海员劳动,体悟蕴藏其中的劳动价值,并以此加深对原有劳动理论的认识,在这种“学中做”“做中学”往复循环的劳动锤炼中提高劳动素养,实现成长成才。

2.3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形态

劳动教育的开展和实现并非靠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一家独撑,而是要协同其他劳动教育主体、其他专业课程,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整体协同教育的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7]。由此可见,家庭、学校、社会劳动教育三方主体首先要做好各自定位,确定自己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功能和职责,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好协同教育工作。

就海员而言,其培养过程天生具有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的自然优势,需要将学校专业学习知识和技能通过企业上船实训加以实际应用,实现操作技能的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事先对接确定好实践目标、任务及技能达成要求,成为明确教育目的、目标和方法的劳动教育过程,在开展专业技能磨炼的同时以生产性实践对海员开展了劳动实践教育,于无形促进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协同,即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协同形态。

3 实践进路:一体化实施海员劳动教育

劳动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也使得由此而来的劳动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性,以适应变化了的劳动客观现状。因此,关于海员的劳动教育也同样如此,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既要体现普遍意义上的劳动教育的本质,又要彰显海员这一特定群体的个性,通过理论教育、情感培育、实践升华的一体化策略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

3.1 全方位系统开展劳动理论教育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了解掌握系统的劳动教育理论,对劳动的过去面貌、当前现状和未来趋势有较为全面的把握,获得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自我认知和判断基础,懂得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为此,在海员劳动教育中首先要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以此为劳动教育实施主渠道,并针对海员职业特点,融合航海文化、航海家精神等特色内容,重点实施海员劳动价值观塑造,加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教育,引导海员实现职业自我认同,增强海员职业劳动的自豪感,树立为航海事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甘愿奉献的远大职业理想。其次要将海员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的深入有效融合是提高海员职业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贯穿劳动教育内容,针对海员培养特点在学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增加适当的教育内容,以海员就业观为切入点,以荣辱观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经典著作和观点帮助学生探讨最初的劳动理论渊源,让学生加深对劳动素养的理解。最后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优势,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推动实施课程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要擅于将中外航海家事迹和精神、航海事业的深远意义、自身海员职业的深切感受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既增加专业教学的灵活生动,又使海员劳动教育有了具体可靠的依托,使专业教学和劳动教育在彼此的互动中相得益彰。

3.2 以文化人培育海员劳动情感

劳动情感是人个体对劳动行为所持有的爱恨喜恶的情绪态度,直接关系到个体对劳动及其自身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度。因此,劳动情感培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劳动产生自身的真实内在情感,养成尊敬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情感。对此,劳动文化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浸润、以文化人,于润物细无声之中使学生建构其良好的劳动情感。因此,在培养海员劳动情感的过程中,学校要着力构架多位一体的劳动情感培育体系。一是学校要深入挖掘古今中外伟大航海家的不朽功绩、学校企业优秀航海人的感人事迹、航海事业发展的远大前景、于国家民族强大中的战略地位等航海文化要素,以其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学生对海员职业的强烈向往,激发学生对海员职业劳动积极的主观评价和内心实感。二是学校要加强校园整体航海文化建设,通过举办航海文化节、航海主题演讲等多样化文化活动创新航海文化宣传载体,并结合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新时代主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航海文化氛围;通过引航海企业文化入校园的方式加强校企文化对接,将企业优秀航海文化巧妙地融入校园航海文化建设和日常教学,让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沉浸于深厚的航海文化中,与未来的航海职业零距离接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育。

3.3 在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升华

劳动教育既是教育中劳动,又是劳动中教育,要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理论学习中掌握劳动教育要义,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理论的升华。单靠语言教育无法真正使学生理解劳动的真谛、学会热爱劳动,需要引导推动学生参加实践,通过身临其境进行思想体悟和技能磨炼。为此,学校要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使海员劳动教育做得更加扎实有效。一是专业教师充分运用校内专业实训设备、实训模拟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自身条件,引导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参加劳动实践,在实训中提升专业技能,初步体验海员职业,提升对劳动的自我理解。二是建立航海校企产教集团、产业基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特色劳动教育平台,将学校劳动教育搬到真实的情境中,在合作企业、实训基地的优秀海员、能工巧匠的指导下,通过这些优秀人员的言传身教及学生的亲身实景实践,形成劳动认知新建构,亲身体悟海员职业劳动,促进“劳力”与“劳心”的结合。

4 结 语

海员对经济社会发展、海洋强国、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同时,新时代的发展也对海员培养提出了新诉求,其中首要的是对海员积极开展具有新时代意义的劳动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海员职业劳动价值观,推动促进海员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更多卓越的未来航海家。为此,海员劳动教育实施要坚持知行合一的总体原则,做到系统化、全方位实施,以一体化策略设计实践进路,提高海员劳动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海员航海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盼望
大航海争霸
盼 望
古代航海有多牛
热爱劳动
航海博物馆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菲律宾拟提高本国海员占世界市场份额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