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现场医疗救援的研究进展
2023-01-10秦阳阳张倬萁杨艳明
秦阳阳,张倬萁,钟 远,杨艳明,张 靖,刘 姝
近年来洪涝灾害频发,在自然因素中,降水是引起洪涝、旱灾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当前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极端降水事件和海平面上升,预计洪水的频率和强度会增加[1-2]。洪涝灾害是全球最频繁、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类型,几乎占过去十年中所有自然灾害的一半[3]。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医疗人员在灾后携带医疗救援物资抵达现场,在疾病诊断、治疗、健康评估、免疫接种、紧急护理,并在预防传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减少受灾群众的健康危险因素,降低人员的死亡率。因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及不可预见性,每种灾害有其各自的特点,需针对不同灾害特点开展精准救援。本文对国内外历史上重大洪涝灾害期间现场医疗救援人员及物资配备进行归纳总结,为应急医疗援助及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参考。
1 洪涝灾害致病特点
灾害事故来势猛、影响快、持续时间长,洪涝灾害往往能够造成多人受伤、死亡,容易导致高伤残率、高病死率,灾后传染病和卫生相关感染是构成全球疾病负担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受影响人群(人群脆弱性、暴露程度及应对事件的能力)而异,还与洪水的类型(发生缓慢或发生迅速)及灾后医疗紧急救援有关。由于缺乏足够的灾害管理结构和经济资源,洪涝灾害的发生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1],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国家之一,仅2000-2010 年国内暴雨洪水灾害共造成17 758 人死亡,170 284 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3 854.52 亿元[4]。
2 洪涝灾害现场医疗救援人员配备现状
洪涝灾害救援战线长,医疗保障区域大,科学合理的队伍建设与人员配置能够及时有效地投入灾害应对。国际上应对自然灾害的国际应急医疗队(Emergency Medical Team,EMT)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全球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关联性、偶然性事件不断增强,危害和影响不断加大的形势下,为确保国际医学救援服务质量,具有质量保证系统,标准化的国际医学救援团队。2018-05-04 至2018-05-05,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接受并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团队的评估认证,成为全球第十五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伍,同时也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是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EMT Type 3 的国际应急医疗队。EMT在灾害现场开展医疗救援保障工作,具备抢救和转移危重受灾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提高受灾群众救治率。与国外发达国家应急医疗体系相比,我国灾害应急医疗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并未组建灾害应急医疗队,当突发灾害事件的时候,一般是临时组建起灾害应急医疗队,临时组建难免人员配备不够齐全,影响现场救治效果,在伤亡情况、人员救治、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5]。
2.1 国内医疗救援人员配置 我国山东部分三级医院制定有处理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洪水,甚至针对威胁生物安全事件的具体计划,其中超过五分之四的医院制定了处理灾害事件的标准操作程序,以此保证工作人员、设备和资源供应,大多数医院在灾害期间派出的救援队由各科室医生、护士及行政人员组成,科室包括外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心理科、感染控制科及管理科等,携带用于数据传输、视频音频连接和远程咨询所需的现场通信设备[6]。受洪涝灾害的恶劣影响,灾区医疗系统常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需要外部人员给予支援救助。中国国际涉外救援巴基斯坦洪涝灾害救援的医疗队由原武警总医院副院长、医务部副主任带领,包括救援医学助理员、各专科医生、护士等36 名医务人员组成。专业涉及呼吸、消化、儿科、皮肤科、急诊科、五官科、普外科、骨科、检验、超声等;配备药师、传染病防控、卫生防疫及消毒灭菌专业人员,人员配置以内科为主,20 名护士跨9 个专科护理,发挥各自科室优势,形成全科护理团队,按照危重患者优先、妇女儿童优先的原则,承担巡诊、转运、抢救、治疗、留观、手术配合以及消毒隔离、物品、药品管理等工作[7]。根据洪涝灾害特点,灾后常见内科病偏多,配备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性人员梯队。此外,灾后心理援助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长期工作,2006-08-10 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苍南沿海登陆,浙江省组织多部门专家联合组成“心理援助队”抵达灾区,启动了为期半个月的“心理救灾”行动。心理援助工作者要懂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做好自我心理保护的同时,成为受灾群众的稳定者、支持者。目前国内医疗救援通常进行分层管理,成立分层管理小组,建立灾害救护梯队,对梯队人员进行组织调配,按照不同病情等级配置不同救援人员。医疗救援相关医务人员主要由救援医师、救援护士和救援辅助人员组成,医护组合是公认的最普遍、最高效的医疗救援人员配置方式,医生具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转运能力和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能力,护士具备专业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充足的经验照护危重症患者。近年来,国内各地加快灾害救援建设工作进程,应急医疗队伍由医生、护理人员、疾病防控及后勤人员等组成,涵盖多科室,能够迅速组成流动式医院,第一时间到达受灾现场,在无外界支撑情况下满足临床工作。我国抗灾救援取得长足进步,综合救援能力大幅提升,每年全国自然灾害因灾死亡失踪人数降至1000 人以下,人们的生活多了一份安全和保障。
2.2 国外医疗救援人员配置 美国将救灾医疗队看作灾害应急卫生救援的主体力量,国家灾害医疗系统(National Disaster Health System,NDMS)是以军民应急医院系统为基础,与联邦民防相协调,建立的全国性医疗反应系统,包括灾害医疗援助小组(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DMAT)、灾害太平间援助小组(Disaster Morgue Assistance Group,DMORT)、国家兽医应对小组(National Veterinary Response Team,NVRT)和创伤/重症护理应对小组。DMAT在灾害发生后几天内进驻灾区,并建立独立的医疗区,通常建立一个35 人的DMAT团队,由医生、医生助理、护士、药剂师、急救人员、非医疗后勤和通信人员组成,携带自身人员所必需的药品和用品,保证物品自给自足。类似的概念在其他国家也广泛使用,在日本,各级政府防灾管理职责明确,人员机构健全,5 至6 名成员组成的小型DMAT团队便可以完成部署并维持3 天自给自足;在土耳其,5 人国家医疗救援队(National Veterinary Response Team,NMRT)根据当地风险提供专门护理,救援队由来自不同部门(如医院诊疗部门、辅助诊疗部门等)的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组成[8-9]。同时,医院通过灾害评估需求,进行专业演习,减少不适当的资源分配[10]。在对泰国中部地区医院工作人员应对灾害的经验研究中显示,医院通常选择如火灾、交通事故等灾害来进行演习,只有少部分医院每两年进行一次洪灾演习[11]。大多数创伤性事件发生时没有预先警告,2011 年泰国及南部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州在陷入洪涝灾害期间,关注洪水受害者精神心理状况,第一时间请心理专家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心理疏导[11-12],心理专家作为一项重要资源,为个人和社区提供心理支持,为创伤性事件做好准备和应对,给受灾群众提供了支持与安慰。
3 现场紧急医疗救援物资配置
由于洪涝灾害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及复杂性等特点,灾害现场缺乏设备及物资将会对现场诊断和治疗造成影响,为化解风险事件矛盾,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现场救援需要备齐应急物资,制定突发事件药品、物品供应应急预案,携带必要及便携的设备和品种齐全的药品及护理用品,保障紧急情况下药品及物品供应,有效保障现场医疗救援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救援效果。
3.1 国内医疗救援物资配置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根据抗洪任务的特点,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医疗救援的不同时期保障内容也随之变化。灾害早期,以抢险过程中的创伤性疾病多见,山东省43.9%的三级医院签订药品应急供应协议,保障紧急药物提供任务的完成;22%的医院签署协议,在紧急情况下与其他医院共享应急药物;41.5%的医院能够将紧急药物及时运送至现场救援。为确定突发危机事件药物分配的优先级,原武警总医院由临床专业本领过硬的医务工作者参照病情等级,对伤员进行快速评估分诊[6],满足患者分诊挂号、留观输液、内科接诊、抢救单元,儿科接诊,皮肤科接诊需求,在救援中效果显著。多项地震研究提到在紧急救援现场携带便携式B超机、和小型X线设备,提高初诊效率[13],由于地震灾害中外伤较多,和洪灾的疾病谱具有一定区别,在洪灾中亦可酌情考虑应用[14]。灾害中期,土地被淹,水体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易暴发肠道、虫媒传染病,针对防治洪灾蚊虫传播疾病及常见病,医疗保障需要配备有针对性的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病及防蚊的药物,如十滴水、藿香正气胶囊和风油精等药物,用于救援现场疾病的预防和救治[7]。洪涝灾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抗洪救援任务重,医疗保障人员少,因此,增强应急意识,实现点对点精准救援,保障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的应急药品供应,确保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尤为重要。此外,应急医疗救援人员面对整个灾情带来的心理冲击,存在健康风险,为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医院应同时配备个人防护装备(生物危害防护服、护目镜、呼吸机及N95 口罩等)[8],在抢险路上首先确保自己的安全有保障,才能更好的为灾区群众实施援助。
3.2 国外医疗救援物资配置 以法国为代表的医疗急救重点侧重于现场急救,由救护车将专业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带到现场,急救人员在灾害现场抢救,稳定患者病情后转送到相关医院。斯里兰卡东部省政府31 个医疗机构的防洪评估中,29 个(93.6%)配有急救箱[15],但一些医疗设备(如心电图监测仪、氧气瓶和其他仪器)以及一般设施(如冰箱、床、手推车和周边围栏等)被列为缺乏物资。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在各地配有社交平台,旨在更快地做出反应,当灾害或大规模伤亡事件发生时,平台可以在接收到需求通知后的12 h内向灾区发送“12 h推送包”,包括药品、医疗用品和设备等[16]。德国各级防灾减灾机构设有指挥部,由顾问团队和指挥部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诸如卫生局之类的专业部门,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医疗机构床位的分配,伤病员转运的组织由卫生局设立救援指挥所承担。气候变化也会给人们带来健康问题,因洪水受灾的群众被迫转移到学校和农场等临时避难所,这些庇护场所通常缺乏足够的基本卫生设施,有利于蚊虫滋生。在埃塞俄比亚甘贝拉地区洪水救援中,救援部门向受洪水影响的地区配发蚊帐、水消毒剂等,能够有效地减少疟疾和其他蚊媒疾病的爆发和传播[17],此外,一些救灾体系配备肥皂和净水器等,向当地受灾群众发放[18],其中氯是消毒水中最经济、最容易获得、而且应用最广泛的消毒物品之一[19-20]。虫媒传染病具有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感染人数众多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给受灾群众及时提供临时避难所、保障饮用水供给,对降低受灾群众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21-22]。泰国中部佛统皇家大学作为灾区避难所期间,以整体保健为原则,在当地建立了一个紧急救灾系统,包括在野战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护理、转运服务,以保障现场医疗救援有条不紊的运行[23]。
4 讨 论
医疗救援作为洪涝灾害应急救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健康,提高灾后现场医疗救援能力,对减轻痛苦、挽救生命意义重大。在过去,许多政府和国际救援机构在灾害准备和反应活动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然而过去的救灾行动往往效果不佳,部分原因是对需求的评估不足,医院要有备灾、救灾储备人员,在灾害发生时,能随时应对。根据灾害所致疾病谱的构成,洪涝灾害普遍导致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等,因此,中国对巴基斯坦洪灾救援中配备以内科为主的医疗救援队,常规准备呼吸、消化系统常用药物外,增加洪涝灾害所需专科用药[24]。组建流动式医院,保证自给自足,是现场救援的必要条件,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DMAT团队均可在灾区部署并达到自给自足,灾区由于通讯、设备受损,救援团队对其情况了解有限,所以一个流动的、自给自足的医疗救援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WHO欧洲区域办事处提到洪水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现场救援配备心理医生,对心理创伤严重人员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也是现场救援不容忽视的。分析国内外洪灾现场紧急救援人员及物资配置的情况,在对洪灾现场进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配备贴合需求的物资设备、分工合理的人力资源,自身防护措施到位,团队人员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对挽救生命、提高现场救援效率及预防受灾群众健康问题有重要意义。
5 小 结
洪涝灾害对公众生命健康、社会经济文化造成巨大损失,建立高效医疗救援系统能够降低灾害所致死亡率。本文对洪涝灾害后现场医疗救援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国内外灾害现场医疗救援人员配备及物资配置,探讨医疗救援设施和救援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我国应借鉴国外完善的灾害医疗系统,结合国情采取有效举措加强和改进应急医疗救援系统,旨在为灾后医疗救援提供指导,为政府援助及公共卫生管理提供参考。创新驱动发展,未来,5G、卫星遥感、云计算等高科技手段将进一步提升风险监测、实战救援等能力,从整体上降低灾害事故风险,提升应对灾害事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