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课程建设*
2023-01-10周传云袁卫华张友贵
周传云 何 璐 袁卫华 唐 巍 张友贵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巨大的需求潜力和发展空间,根据中医人才培养“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构建中医药创新课程[1]。安徽中医药大学针对针灸推拿、养生康复等专业创设了中医药适宜技术选修课程,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些教学基本要素进行探索,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技能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医学生综合医学素养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深造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2]。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医学院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发展、利用我国传统医药、医术,以专业基础为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新的教学理念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是中医院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增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途径。
1.2 中医药技能服务是未来医学生创新创业新的增长点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一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适宜医疗服务机构临床应用,成熟、安全、经济、有效的中医技术。其对亚健康、患病人群进行便捷、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及病后康复保健起到很大的作用。随着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有着巨大需求潜力。掌握一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执业医师临床诊疗水平,保障临床诊疗技术质量,而且可以使简便实用的中医诊疗技术更大范围地服务于临床,解决基层大众健康问题,造福人类健康。目前,国家正在全面推进建设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社会发展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既掌握一定的中医药诊疗技能,又有一定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能为临床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1.3 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与中医药适宜技术课程构建是相互融合协同促进关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要又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3]。中医药适宜技术具有专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创新创业训练及能力的培养与中医药适宜技术常规的教学环节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又可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学习、探究学科专业知识的兴趣,推动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和促进,完善了课程教学流程,形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创新训练”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2 中医药适宜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
2.1 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医学是一门以临床实践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临床技能的动手能力,临床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4]。中医药适宜技术是在中医理论教学基础上,为扩宽学生知识范围,增强临床实践技能而开设的一门提高课。课程开设在大三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系统学习过中医等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操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学生身心较为成熟,思维活跃、理解力强,对未来职业有一定认知,临床操作和实践技能的学习热情较高,主动学习性强。结合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将能力、知识、素质情感等子目标有效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拓宽临床治疗手段和方法。能力目标:具有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运用中医药相关技术和方法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具有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医术能力。素质目标: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不断追求卓越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多重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为日后临床实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2.2 优化教学内容 合理课程设计 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是适应新时期科学研究发展与大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重要举措[1]。课程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的开展和需求进行调研,结果显示推拿疗法、拔罐疗法等常规疗法开展率较高,非常规疗法如脏器疗法、浮针疗法等开展率较低,说明中医特色疗法的开展受具有一技之长的中医特色人才的限制[5]。鉴于学生前期已学习了刺法灸法学、针灸学等相关课程,为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打破传统教研室授课模式,整合校内资源,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多技能,传承、创新传统医术为宗旨,利用现有教师团队和两所附院的临床师资,在教学对象已储备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基础上,以“简、便、验、廉、效”为特色标准,遴选出一套疗效确切、适应证广的中医药特色疗法作为教学内容。包括:热敏灸疗法、耳压疗法、理筋手法、李氏推拿法、穴位敷贴疗法、督灸疗法、足全息疗法、小针刀疗法、传统健身功法、刺血疗法、穴位埋线及浮针疗法等12 个教学模块。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每个教学模块理论与实训学时占比为1∶1,保证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其中李氏推拿是国医大师李业甫技法、督灸疗法传承于已故灸疗大师周楣声。这些名师传承,疗效显著、经验独特的疗法是以往课程教学中无法接触到的知识,对名师的崇拜和知识渴求欲,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了对中医传统医术的探索、创新热情。
2.3 改革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 中医药适宜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创新与创业的意识,能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去,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7]。课程组基于课程内容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操作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实训中心教学资源和环境,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进行全程的医学素养及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课前提供一些线上教学视频让学生预习了解课程内容,引入新知识;课中通过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收集重要知识点,教会学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同时融入创新教育;课后布置作业,教师解惑答疑,根据学生兴趣点指导论文选题,引导学生基于中医专业特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实操训练课分10~15人小组教学,每组配备1 位教师,采用PBL 教学法,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模拟场景,师生互动,教师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兴趣,然后示范技能操作流程,引导学生用脑思考、用眼观察和动手操作,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技能建立形象直观认识。通过上述开放性多环节教学,丰富多彩教学内容,学生汲取了众多教师技术精华,体验到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过程还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深刻体会中医传统医术博大精深,提高专业自信,进行职业规划。激励他们刻苦学习,传承、发展、创新中医药传统医术,弘扬中医药文化。
2.4 制定课程评价考核方式 课程评价和评估主要是指课程开设的可行性和教学效果反应。开展多元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各个环节,如备课、课程设计、考试考查、论文设计等指导、检查和督促,是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把控教学质量关,对授课教师日常教学采用不定期的学生测评、同行互评、督导评课、专家听课等多元互动式评价体系。基本流程:教学准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反馈-课程考核。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整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8]。学生考核体系实施形成性评价,分技能操作和论文(或综述)2 部分考核,所占比例各为50%。技能操作成绩以学生平时实践技能训练参与程度、操作规范和熟练程度确定分数。论文考核标题不限,由学生在教学模块范围内自拟。开课第一周布置,让学生有充足时间边学习边查阅文献,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发现问题、选择论文主题。每学期末学生上交的论文题目新颖、门类繁多、内容丰富。这种考核方式强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吸收,检验学习效果,提升传承创新思维能力。
3 结语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体现[9]。以往的中医教学注重理论和经验的传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重视度不足,不能满足学生步入社会多样化的发展和需求。项目实施以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明显。目前已从课程中孵化出几十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课堂之余积极参加各类知识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利用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第二课堂,组建了养生保健、推拿学生社团,为全院师生、周边社区免费开展多类公益服务,取得较好的学术和社会效益。当前,如何依托教学平台,拓展中医药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融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开发新的教学手段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需求,创新教学理念,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