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析
2023-01-10王燕霞
王燕霞
(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安徽 铜陵 244153)
从2016年起,原中小学“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贯彻并执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改革要求。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学科,也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小学阶段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这为教师教学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互联网+、5G、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课程改革与智慧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的出台,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基于此,笔者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角度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智慧课堂的打造。
一、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义解析
1.智慧教育的概念解读
解析智慧教育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义,就要从“智慧教育”这个关键词说起。智慧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智慧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智慧的启蒙与发展,通过在道德情感实践中感悟和培育实践智慧,帮助学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学会做人。智慧教育对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智慧追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智慧追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德育智慧。道德与法治学科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以及世界6 个不同方面紧密联系,培育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以及法制观念的智慧少年;二是追求生活智慧。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很好地解答学生“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等一系列哲理性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帮助学生探究生活的意义以及生存的智慧,做一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智慧少年;三是追求知识智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是丰富个人见识、提升知识层次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洞察能力,从复杂的信息中看清真相、辨别真伪,获得适应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智慧,成长为具有丰富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智慧少年;四是追求技术智慧。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技术中包含越来越多的人文元素,离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思想将成为荒芜之地。没有智慧的技术,一方面难以营造清朗纯净的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难以控制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只有两者融合,才能培养新时代智慧少年。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智慧课堂,就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通过智慧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二、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途径
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从近年来智慧校园建设的成果看,希沃电子白板等一系列智慧校园的硬件设备已经走进课堂,开展网络教学已经常态化。但无论功能多么强大的智能硬件,最后都需要教师作为操作者,只有教师掌握好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关键,才能真正地促进教学课堂的变革。
1.技术赋能:强化感官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实验表明,人类在单一感官刺激下所获得的知识远远不及多重感官刺激下的结果。这个结论对于学习来说同样适合。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学生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提升课堂的专注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情境,为课堂创建一个趣味化的情境导入环节,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交互式教学工具,通过生动、直观的演示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完美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家乡新变化”时,教师利用白板展示家乡的照片和生活场景视频与十年前、二十年前的照片做对比,通过时空的变换、视觉的冲击、心灵的震撼,使学生感悟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各类教学软件的积累,查找、开发与教学目标适应的软件程序,通过软硬件的结合使教学更科学与专业。例如在教学“花儿草儿真美丽”时,教师利用百度识图或者微信小程序里的“花草识别”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拍一拍、查一查,以此探究和认识更多的花草,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时,教师打开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展示立体交通网络实景,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将课本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总之,只有跟上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深入实践,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情境的融合。
2.资源赋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教师不能守着教材一成不变或是照本宣科,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把互联网世界中丰富的教辅资源引入到课堂之上,使课程具有时效性及前瞻性。这些教辅资源包括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各种理论成果、平凡时代所涌现的各种伟人事迹等。例如充分运用“学习强国”APP 中“法制中国”“人物”等栏目的文章、“道德与法治”微信公众号以及专题电视节目,如《时代楷模》纪录片等,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前瞻性和时效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不断形成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同时,教师要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道德大讲堂”“新闻播报”等,将一些优秀的人物案例(如重大先进典型张桂梅)、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国内外重大突发性事件以及党的政策方针等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述说英雄的故事,评点他们身上高尚的品质。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可在潜移默化中调动学生内在的思想道德情感,感受生命的意义,形成家国情怀,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与法制观念。
3.策略赋能: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新型智慧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作为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其特点是颠倒课堂内外,让学生在课下通过自学完成知识的积累,在打造智慧课堂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开展。依托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市级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等,结合电子白板、一体机、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导入、人机交互、智能测评、任务驱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中形成新的智慧课堂模式。例如我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建立校级的“网络学习平台”,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计划设立“课题研究”“学科资源”“教研讨论”“时事政治”“法制故事”等板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在课前向学生推送“导学视频”,在课中向学生推送“资源拓展”,在课后向学生推送“巩固练习”。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自主登录平台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源,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平台共享渠道下载优质的教案、德育案例、PPT 等素材资源,实现学科资源、德育资源、活动方式等素材的获取、开发及运用,通过上传和下载,打破线下物理空间限制施加给素材资源配置的羁绊,整合学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通过线上教育与线下教学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资源的选择性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活力。
三、基于智慧教育理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体实践中,如何依托信息技术优势,打造具有智慧教育特色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呢?下面以“大家的朋友”教学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阶段,谈谈具体的实践与思考。
1.课前阶段:资源辅学,建立初步认知
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准掌握学情;学生要初步建立知识认知的过程,打好课前基础。首先,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的课前诊断,借助平台的智能测试系统进行学情分析,探测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研判和监测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激活学生的学习状态。然后,通过校级“网络学习平台”差异化匹配,向学生推送学习任务。以教材为核心,通过微课的短视频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公共设施的种类及作用,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视野。另外,新知识的学习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笔者搜集了学校中一些公共设施的图片,还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当地公园以及城市广场中的公共设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通过学习平台向学生发送“调查任务单”,通过课后时间走出家门,去实地探访和了解生活中公共设施的美中不足之处,或不爱惜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将所见、所闻、所得形成调查报告带入课堂,展示自学成果。课前阶段,学生已在智慧课堂上进行前瞻性的知识建构,在潜移默化中开拓了学习的视野,学生不再只是资源的学习者,更是资源的设计者、创造者和同伴学习的指导者。
2.课中阶段:问题驱动,促进自主探究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想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合理、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现实生活中公共设施的现状与问题为例,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公共设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能为“朋友”做些什么?以此驱动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开始自主探究之旅。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课前自学成果,通过PPT+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观点的融合与碰撞。教师还可以将典型问题上传到学习平台的讨论区,以帖子的形式发布,学生可以在帖子下面以点赞、评论、回复、转发等形式引发思考,让学生在交流中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和责任意识的萌发。通过以问促学的教学形式,巧妙地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并运用数字终端完整呈现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基于移动终端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分享什么是朋友、朋友的价值意义以及如何保护朋友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个性化学习、自我管理以及在同伴分享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经历真实而有效的学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智慧的教师培养智慧的学生,不断提升课堂的育人质量。
3.课后阶段:学习评测,强化道德实践
在智慧课堂的教育理念之下,评价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仅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强化课后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将课堂所学的道德情感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这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意义所在。在学习完“大家的朋友”一课后,教师可以分组实施“保护朋友行动”,通过“护友”活动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培养学生养成长期的良好行为规范。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护友”活动中的影像资料、活动感悟等上传到学校学习平台,引导学生之间通过在线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翻看成长足迹档案与学习成果,学生收获了“护友”的快乐,教师今后教学也更有针对性。在上述教学活动中,依托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了教学智慧化。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为关键的学科。在智慧教育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从技术赋能、资源赋能以及策略赋能的角度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新的创新方向。一线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探索,尤其关注课前利用资源辅学,引导学生建立初步认知;课中利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课后利用学习评测,强化学生道德实践,努力培养新时代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