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养生专著《脉望》的作者及内容*

2023-01-10马巧琳胡斌席林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3期

马巧琳 胡斌,2※ 席林林

(1.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8)

《脉望》,全八卷,全书将近3 万字,明赵台鼎辑、撰的一部养生专著,属修道有所成就之人著述,既有自身的修习体会,又有临证经验,并集释、儒、道三家之理于一体,内容驳杂,长于道理论述,是养生和修习丹道医学的上乘之作。有学者评价其为“学习中医的入手功夫”[1]。惜今人知之者少,更鲜有研究。

1 作者简介及其家学渊源

赵台鼎,又名赵鼎柱,字长玄,号金泉,于医学颇有建树,官历蜀王府左长史。其生卒、生平不详。据《脉望》序、跋可知其为明代名臣、学者、南宋右丞相赵雄之后赵贞吉长子。如《脉望》卷前永平府知府曹代萧序言:“乃赵文肃公冢嗣长玄所著”。《脉望》卷后龚

懋贤(宁澹居士)跋言:“吾师文肃赵先生……蜀史长玄公,先生之冢嗣君也”,赵台柱(玄白子)跋言:“我伯父文肃相公……伯兄长玄……编名《脉望》”。

赵贞吉(1508—1576),字孟静,号大洲,四川内江桐梓坝(四川省内江市)人,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后又擢为左谕德、监察御史,因与严嵩不和被夺职,明穆宗时复出,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掌都察院事、太子太保等。隆庆五年致仕归乡,闭门著述,身后谥号“文肃”。赵贞吉年幼聪颖,成年后以学识渊博闻名,工诗文,文章雄快。与杨慎、任翰、熊过并称“蜀中四大家”,《明史》称其最善王守仁之学。而王守仁(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是明代最富影响力的哲学思想,迄今仍影响深远[2]。

明代学者对赵贞吉多有赞誉。《明儒学案·卷三十三·泰州学案二》记载黄宗羲言:“先生之学,李贽谓其得之徐波石……先生之所谓‘不足以害人’者,亦从弥近理而大乱真者学之。古来如大年、东坡、无垢、了翁一辈,皆出於此。若其远理而失真者,则断断无一好人也”[3],由此,也可知赵贞吉性格与治学,自谦内省,学以致用。钱谦益在《明实录》中言赵贞吉“刚忠英伟,称其气貌。议论慷慨,有孔文举苏子瞻之风。身任天下之重,百折不回”[4],高度赞扬了赵贞吉的人格魅力。袁宏道在《寿何孚可先生八十序》中言:“蜀中,高士薮泽也。近代性命之学,始于赵文肃。尝窃读公书,出入禅儒,而去其肤,关、闵所未及也”,对赵贞吉的博学多识、由此及彼的学养给予了极高评价。李贽《与焦漪园太史》中言:“吾谓赵老真圣人也”,在《复邓石阳》中言:“夫赵老何人也?巍巍泰山,学贯千古”。而李贽,是明代特立独行的哲学家、思想家、文人,熟悉医理,李贽顺从人性,追求人生的乐趣而与礼教违逆,对理学公开抨击,被当时统治阶级和主流学者视为“异端之尤”“非圣无法”,后受弹劾,卒于狱中。由此又复见赵贞吉的学养与人格魅力,在当时是广受认可、赞誉、仰慕的。

作为赵贞吉之冢嗣君、长子的赵台鼎,深得其父真传。龚懋贤赞曰:“道学,自吾师文肃赵先生始大阐其秘……惟先生独能张胆明目,公然取二氏(释、道)与吾儒并颊而称:三氏一圣,三圣一人,三圣人一道也”“长玄公……趋庭之训,得之更真,闻之独早,其留心性命,盖自垂髫而然。季五十,即屏绝世缘,日夜为收拾人心是务”。指出赵贞吉于道学深有研究,习有所成,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其释儒道兼通并用,而赵台鼎自幼便受庭训,很早就跟随父亲学习,深得父亲真传,亦是学有所成,且于五十岁左右,践行养生修习之实,完全脱离了俗务。这些在赵台鼎的著作《脉望》中有鲜明体现。

赵台鼎本人对父亲的教导也有记载:“先文肃公云:‘少年不学隳复隳,壮年不学亏复亏,老年不学衰复衰。一日不学谓之荒。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息不举谓之忘’”,告诫不学的危害,勉励赵台鼎要保持终身学习,并学以致用。

2 时人对《脉望》的评价

赵台柱评价《脉望》言:“三教一源,岂虚语哉……伯兄长玄,达识利根,潜心玄览,甘隐王傅,沉酣百集,一语契道,随笔录之,间附己见,编名《脉望》,言性命大旨了了”,指出非博学聪慧无以著称本书,而本书既有三教前贤的思想,又有赵台鼎的阐发,将养生之道介绍得非常完备了。龚懋贤从学术特色和受欢迎程度高度2 个方面评价了《脉望》,“余读《脉望》而知三教之趣合也。佛教深而广,道教精而显,儒者以维世。故作用稍近,然百行能全,一切无染,即儒教亦可登乘……总之在养生者”“计部李伯东氏刻之北平分署。余来守是郡,学士大夫索之者众,板已为东伯携去,余仍付之剖劂氏,更为袖珍,便于观览”。由此可见,在当时人心目中,《脉望》是一部集释、儒、道三教之大成的养生学专著,且深受欢迎,一再刻板刊行。

3 主要内容

《脉望》全书将近3 万字,分为序、卷之一至卷之八、跋共10 个部分,其中,卷之一至卷之八为全书的主体,以引用文献、采集事例、进行说理的方式,夹叙夹议,系统阐述了以丹道为主、兼该它法的各种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长于融会贯通释、儒、道三家之理,结合事例和亲身体会进行论述,是本书的写作特点。

3.1 卷之一开篇即以蠹鱼三食神仙字,化为脉望而成仙的典故,生动有趣地道出本书取名《脉望》的缘由,也体现出作者博学而致用,期望启示他人的情怀。本卷汇集了诸多前贤的丹道养生体会及重要养生文献,并对养生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解释和厘正。

文献来源有《规中图诀》《三圣玉诀》《三元会议》《灵宝毕法》《净明录》《通真契玄篇》《青华秘文》《口诀》《真诠》《坛经》《灵枢经》《见性颂》《了明篇》《圆觉经》《参同契》《阴符经》《灵宝经》《大洞经》《中和集》《篑中书》《心经》《灵宝毕法》《华严经》《楞严经》等,内容丰富,精彩纷呈。

指出实现养生最重要的“金丹大药”,实为人体的“肾间动气”。丹田是“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性命也”。胎息并非强调口鼻之呼吸的形式,其实质是“丹田为气之本原。圣人下手之处,收藏真一所居”。关键的修习三关,分别是:初关,“六阳既纯,静之极也……精藏于肾,肾居下,故曰初关”;中关,“坎离交垢,大药生焉……呼吸互换之处,乃真息之根也……气原于心,心居身中故曰中关”;上关,“泥丸居顶上,神所栖也,故曰上关”。

3.2 卷之二汇集前贤之言,论及儒、道、释三家观点,讲述修习和触犯禁忌的事例,结合自身的修习体会,进行说理和阐发。如选取释家《楞严经》《圆觉经》、道家《内观经》《睡诀》,诸多名人之言如昙阳子、于清风、辅谈、严君平、陶靖节、晁文元、李翱、苏东坡等,亦有不具名的峨山一老僧。讲述的靖天师与司马承祯的故事、刘元城谪岭表的故事、程彦宾攻逆宁成的故事等,用时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述重视养生道理。本篇涉及较多的五脏理论,与中医学是相契合的。本篇也通过对神、精、形、正、邪关系的论述,指出养生当以“寡欲为要”。

3.3 卷之三多选古人和时人的故事、事例,阐述养生修习的道理,并用不修习养生反而纵欲、轻慢养生的恶果,来警示世人,并鼓励世人修行,告诉世人修行的门径主要是通过养生、惜福、戒贪、节欲等,以获取长寿,甚至兼可获取丰禄。在事例后,作者多进行点评,并兼用儒、道、释三家之言进行说理。如选取释家的《法华经》《金刚经》《心经》、道家的《庄子·养生主》《道德经》《归空口诀》、儒家的《大学》《中庸》。选用的故事有西僧觉初入中国、丰稷尚书言少时、李林甫微时、郑夷甫闻术士推其无寿、玉溪李简易先生得道为神仙、刘经臣佥判辞韶山等。事例生动有趣,与儒、道、释三家之理念各有契合。

3.4 卷之四以论述释、儒、道三家之理为主,并将三家之观点进行剖析、类比,找到其中的关联,相互阐释,用以说明养生理念的普世性和价值,并论述了一些自己与他人进行讨论的事例。如“或问明心见性,答曰:‘心性,本体也’……与前《楞严经》注义同”“或问格物致知,曰:‘一部《楞严经》尽之矣……儒曰格物致知,释曰转识为智’”“曰:‘复则无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楞严经》云:‘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而生,因生而灭’。盖妄情复性,性乃真源,自然无妄矣”“儒教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顺也。玄教含眼光,抑鼻息,缄舌意等,逆也。释教不住色声相等,并逆顺而俱忘之”。

3.5 卷之五本部分仍然以说理为主,间或以名人的事例和言论进行说明。不仅阐释释、儒、道三家之理,而且说明三家的不同之处和分歧,以供世人思考。如“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安之,此谓知命”,豁达地阐述了养生应该秉持的态度。“老子冲气以为和,庄子纯气之守,孟子善养浩然正气,其道一也”,虽表述不同,认识的角度不同,但都归于一点“气在养生中有重要作用”。“乐天、苏东坡善谈名理,而不断酒色,予竟不知其何说也”,指出观点与实践也会有差别,启发人们深入思考养生的实质,勿流于形式等。

3.6 卷之六本篇虽亦以说理为主,但偏于阐述天地四时与人体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一日神气的运行规律,从而指出修炼应该选择合适的时间,把握好一定的时机。如“还返之道,每日于后天活子时,急须下手”“身中冬至,子时一阳动处。癸生时也,急下手采之”“‘下手立丹基,休将手午推,静中才一动,便是癸生时’,谓之活子时”等。同时,本篇还有不少关于睡眠养生的内容。

3.7 卷之七集中论述了气、血、心、神,介绍了它们的重要性和修炼的具体方法,并纠正了一些时人的错误认识。如关于闭气,“非闭噎其气也。乃神定、气和,绝思忘虑,便鼻息悠然,若有若无”,当是作者基于自身练功体验提出的合理认知。也有一些经验之谈,“食木者多力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多智而夭,食气者神明而寿”。本篇中最详尽的方法介绍是出于《天台智者调和法门》的“调五事”,首先指出重要性“行者修心,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继从调食、调睡、调身、调息、调心5 个方面详解,不仅指出正确的做法,还介绍了练习的注意事项、正确练习的操作标准、练习不当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和身体反应。如“不宽不急是身调相”“不沉不浮是心调相”“俱入住出三义安坐,正脚(半跏或全跏),安手正身,正头颈,吐浊气,闭口,闭目”“食过饱,则气急身满;食秽浊,则心识昏;食过少,则身羸心悬;食不宜,则动宿病”等。需看到的是,此处系统论述了养生修习调五事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虽大旨引用于《天台智者调和法门》,但进行了合理的删简、调整,使其更简明扼要,更合理,更实用,可知是作者长期修习的宝贵经验之谈。

3.8 卷之八本篇论述较为驳杂,引用的经典原文和其他文件也较多,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对名家之言进行了点评,从点评中可以看到作者的独立思考性,并不是一味地引用和模仿他人,而是发掘各个观点之间的关联和异同,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出中肯的建议。如讲到采药,引《教外别传》云:“一吸便提,息息归脐……”,《大丹直指》云:“采药行火之际……肾气下行,谓之危险”,《经》所谓“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席上辅谈》云:“即引气为通夹脊,唇包齿乃拔阴阳”等,得出自己的结论“各家功用,大同小异”。本篇还描述了养生修炼过程中的一些人体自然反应现象,如“两肾煎汤,膀胱火热,一道热汁,流入尾闾,直上三关,此先天之炁自然而然者也”,描述形象生动具体。

卷之八结束时,作者感怀了父亲当年的教诲,并指出自己创作《脉望》的初衷是“留之以贻后人,使知世外别有一种道理,不全在食色势利间也”,拳拳之情,尽在其中。

4 版本流传

《脉望》版本,主要有明万历间绣水沈氏刻宝颜堂秘笈本(四库存目丛书)、明万历沈氏尚白斋刻陈眉公家藏秘籍续函本(续修四库全书)、明万历间陈继儒校沈德先刻宝颜堂秘笈本、清抄本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有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