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运河古镇文化活化策略—以淮安市河下古镇为例
2023-01-10马书艺曾缨童罗雅丽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马书艺 曾缨童 房 宁 罗雅丽 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运河古镇是运河沿线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和展开各类社会活动的典型空间场所,是最能体现运河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的重要载体。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数字媒体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与传递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现从运河文化与文化基因的关系着手,分析新媒体的特征及对文化传承的机制。以河下古镇为例,通过新媒体手段挖掘更好的活化策略。
淮安作为一座运河古城,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位于淮安市西北区域的河下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汇聚了悠久的运河历史文化。其区别于运河的江南水乡段,彰显了华东地区古朴大气的文化特点。但相较于江南发展较为成功的古镇,淮安运河古镇仍处于发展阶段,人气欠缺。新媒体时代给予了很多文化活化新生的契机。淮安河下古镇的活化研究也可以从新媒体方面切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动态化结合,探究运河古镇文化活化的可行性策略。
运河文化与文化基因及其传承
大运河文化的内涵
中国大运河汇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运河。在古代,它发挥着商业运输、农业灌溉、生活供水等多种功能。长期以来,各地文化在运河中相互交融,趋向统一,最终形成独特的大运河文化。对于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王永波提出:“运河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跨自然水系的通航、漕运,促进运河流域不同文化区在思想意识、价值形态、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领域的广角度、深层次交流融合,推动沿运河流域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跨水系、跨领域的网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李泉认为中国运河文化是多源一体的文化,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
综上,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活”文化。它不仅是区域文化的集合体,还是古今文化的集合体,这种历史的变迁与传承展现了文化的动态与静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运河文化是在积累同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与创新。
文化基因的概念
文化基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通过类比借用生物遗传基因,指出文化基因(Meme)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基本单位。文化基因(Meme)具有与生物基因(Gene)相同的遗传特性,其传播过程就是复制、遗传和继承的过程。而国内专家学者王东认为:“文化基因是作为一种决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和基本要素的存在。”徐杰舜指出:“文化基因是以遗传的方式储存民族或族群集体记忆的功能单位。”
根据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文化基因的阐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蕴含着不同规律。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文化在此基础上将一部分旧的基因和新发展的元素相结合,从而形成文化的传承性和多样性。文化的延续可以通过物质或非物质载体加以传承。
1.物质文化基因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名镇地标性的存在。它凝聚着某个古镇的精神文化与历史底蕴,可以传达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宝贵的文化基因逐渐消失。因此,利用建筑、历史街区等物质载体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手段。古镇的聚落形态主要有带状和星状等,物质文化基因主要是建筑空间、滨河要素等,还有与空间相对应的商业行为、文化行为、生产行为、社会行为等。
2.非物质文化基因
非物质文化基因包含民俗风情、艺术表演、文化传统、神话传说等,这些与特定地域环境相融合,能够反映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居住习惯的特点。其传统性、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与自然的协调性非常明显。它还有着重要的民族文化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和旅游感知价值。
运河古镇文化活化
大运河沿线分布较广的古镇聚落,是运河沿线人民生产生活和展开各类社会活动的典型空间场所。1979年《巴拉宪章》中指出:“要在保护好建筑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新途径最大程度地再现及传承建筑遗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其中有效的新途径即活化。国内外对“活化”的概念尚未有具体的定论,各类观点也都层出不穷。高小康认为活化的核心是认识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性的关系。吴必虎将活化的核心定义为存续传统特质、激活遗产生命力、持续发展机制和精致活化利用方式。
结合上述观点,运河古镇文化的活化本质上是将很多已经脱离原有文化语境和使用场景的传统文化“复活”的过程,重新赋予其文化意义或使用场景,以融入现代生活。运河古镇文化是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活化,利用文化基因的遗传性和变异性来传承与发展。通过静态和动态的载体,传播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及价值,并在传播过程中与其他优秀文化元素相结合,达到文化活化的目的,同时体现文化基因的重要性。
新媒体的文化传承作用机制
文化信息的整理与整合机制
如今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对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再采用云端存储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对存储空间的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便于人们查阅和调取。这弥补了传统存储模式的不足,使文化展示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存储与传播方式,保证了文化信息存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稳住了文化传播的根;同时增加了文化展示的趣味性和新奇性,繁茂了文化传播的叶。
传统文化的形神再生机制
近年来,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节目,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再到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只此青绿》。它们将历史元素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演绎呈现出千年前的文化意境。不论是大唐不夜城火爆全网的“不倒翁小姐姐”“霓裳羽衣”等节目,还是引起观影热潮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都是将传统元素与新奇的表演手法相结合,将特效技术与戏曲写意巧妙融合,给予了文化活化再生的强大动力。
越来越多案例将传统文化特色与新媒体成功结合,形上传达历史风貌,神上传达历史底蕴,以形传神,以神会意,让文化传承彻底“活”起来。
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时空时效机制
文化的形神再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根本,而创新式、动态化的传播是文化的发展动力。如今许多文化旅游景点在各大视频网站上爆红,获得了知名度与客流量,更有在相关视频走红后,城市旅游热度同比增长420.77%,海内外游客量超3亿人次的案例。
随着短视频越来越泛娱乐化,各平台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亮点,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明确自身定位。文化传播也是如此,不仅要创新方式,还要动态化调整,针对各平台特点进行精准投放,鼓励游客进行二次创作,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河下古镇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分析
河下古镇文化载体保护现状
1.物质文化载体
河下古镇环境总体整治较好,但周边及水环境的治理还有待加强。湖嘴街、估衣街两侧建筑整体保存良好,但也有部分居住建筑毁坏严重。以这两条为主要道路的石板街修葺完好,但其他支路还有待修复。吴承恩故居和吴鞠通中医馆内园林已修复,周边主要古迹也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修缮。
河下古镇的大部分建筑都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特色,合院式的住宅多南向,为砖木结构,建筑立面基本统一为深色青石砖,屋顶为瓦片。“青砖灰瓦”的色彩搭配渲染出更加大气雄厚的历史气息。
建筑立面一大特色就是雕花。设计者结合当地民间传说、绘画艺术对建筑进行雕花装饰。门窗作为传统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雕花内容丰富,包含植物、动物等图案;窗格基本采用集合图形拼凑,美观规整;除此之外,屋脊、檐口、瓦口等也雕刻鸟兽。有些建筑门口还摆放着石雕,除了镇宅辟邪,也反映出天地合一的思想。
2.非物质文化载体
河下古镇的饮食文化传承良好,但漕运文化、盐文化、军事文化、中医文化等特色不鲜明。当地的民间风俗淳朴真实,民间手艺种类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传播。
河下自古便是文人荟萃之地,医馆林立,山阳医学的发源地就是河下古镇,因而得名“从医镇”。除此之外,河下古镇素有“淮扬名菜第一镇”的美誉,文楼蟹黄汤包、长鱼宴等都是河下特色佳肴,沿花巷和湖嘴大街开设的商铺售卖的平桥豆腐、麻油茶馓、大头菜等也都是河下古镇的特色特产。
河下古镇的传统手工技艺也蓬勃发展,包括泥塑、绒花、纸扎等。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69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尤其是绒鸟的制作,以“蚕丝为肉,铜丝为骨”。此外,潘氏泥艺自开馆以来,央视和省市级电视台都曾进行专访和播映,其已成为河下古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河下古镇文化活化现状
1.活化方式缺乏自身特色
提起“古镇”,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温婉的江南,而河下古镇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旅游开发起步较晚,知名度并不高。在文化活化方面,其尚未挖掘出地域特色,未能增强游客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所以,河下古镇在全国众多古镇中并不突出。
2.居民缺乏活化意识
河下古镇沿街居民为了便于日常生活,对房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导致内部结构混乱。河下古镇建筑外立面都有明显的破损,还有少数改建成商铺的建筑进行了翻新重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古建筑群造成了损坏。
此外,河下古镇的商铺大都以卖茶馓和酱菜为主,其次就是售卖一些旅游景区都有的小玩具,商品种类单一。景区内除了“文楼”这一主要的饭店餐厅,别的餐饮小店并不多,且文楼汤包的价格并不亲民,很难留住游客。
3.文物古建维护不当
河下古镇作为淮安现存的、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化街区,拥有众多的文物古建,但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建筑的外立面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建筑甚至标有“危房请勿靠近”的标识。
缺乏统一的整改,导致河下古镇的古建呈现出参差不齐的建筑风貌。这不利于河下古镇的活化与开发,对游客的游览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新媒体助力河下古镇文化保护与活化的策略
从物质空间到场景空间:营造特色文化场景空间
新媒体时代下,每一个出彩的视频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空间环境。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途径,打破了传统古镇的封闭性。将河下古镇作为视频传播的背景,自然风光、历史建筑、人文风物等要素是充满文化记忆的内在填充物,可以为背景增光添彩。区别于江南古镇的温婉,河下古镇呈现出端庄大气的地域特点。以生动真实的影像对河下古镇环境空间进行构架重组,立足于实际,剖析自身的外在优势和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对其进行独一无二的包装。
从历史遗存到当下生活:展现从古至今时间轴卷
从时间角度来看,河下古镇历史悠久,现在的河下古镇已经不再是从前职能单一的运河古镇。将现代建筑风格、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主流文化与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独特风格,在唤起居民归属感的同时,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数媒博物馆,通过AI、VR等技术对历史街区进行复原,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动态的历史。
从被叙述者到叙述者:让当地居民讲述当地故事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是被叙述者,而自媒体人的出现,让被叙述者有机会成为叙述者。河下古镇的文化活化可以通过当地居民的自述完成,通过记录当地居民日常的生活方式、家乡美食、传统文化等来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输出与换位讲述,或许更能增加人们对文化活化的意识。
从虚拟空间到现实世界:实现流量变现的现实价值
通过新媒体途径来保护和传承河下古镇的历史文化,进一步促进河下古镇的自身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所以,在传播传统文化,讲述家乡故事的同时,要做好线上营销,将虚拟世界与现实小镇相结合,赋予古镇新生机。通过打造文创IP形象,结合河下古镇发展理念,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既丰富了沿街商铺售卖的商品种类,又具有收藏纪念意义,可以在无形中传播古镇文化。
运河古镇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以新媒体为中心的虚拟社群网络的形成,将会是未来运河古镇文化发展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