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换旧符”
2023-01-09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贴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具仪式感的事情之一,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贴上了春联,年才算真正到了。那么,春联的前身是什么?第一副春联是谁题写的?贴春联有哪些讲究?……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探究有关春联的那些事。
春联的源头——桃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一诗中提到的“桃符”,就是春联的源头。
桃符演变为春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古人认为,桃木有避邪之效,便将长方形的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以辟邪除灾。《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后来,人们还在桃符上绘制“神荼”“郁垒”的画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悬于大门两侧,这就是早期的门神。唐朝以后,人们也将李世民的两名爱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作门神。
到了宋代,在桃符上书写联语更流行。随着造纸术的出现,桃木板逐渐被纸张取代,被称为“春贴纸”和“春联”。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贴春联的习俗开始盛行,并统一规定使用“朱砂纸”做底、用墨书写,于是,家家户户贴春联成为一种风尚。清代时,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大幅提升,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早期的记录
“中国楹联第一人”——刘孝绰,七岁能文,素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才子”之称。公元525年春节,刘孝绰为了不被人打扰,作了一副“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门联悬挂于大门上。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作于公元723年,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
在桃符上首次书写对联是在五代时期。公元964年春节,孟昶写下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作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此外,陆游在《己酉元日》中描述道:“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斟。”王迈在《除夕》中描写“天子未知工草赋,邻人或倩写桃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记录了“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这些都是有关于春联的早期记载。
贴春联 有讲究
什么时候贴
按照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稍有差异。俗话云“二十八,贴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谣里有“二十九,贴倒酉(即贴春联)”一说。一般情况下,春联都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贴,也可遵照个人的时间选择贴春联的时间。
如何区分上下联
横批区分法:横批若是从右往左书写,上联则应贴在右邊,反之则贴在左边。
平仄区分法: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三声和四声(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声和二声(平声)。
含义区分法: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时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主要起引导作用。上下联若属于因果关系,则因是上联,果是下联。
时间关系区分法:旧时在前面是上联,新时在后面是下联。
范围区分法:一般情况下,范围小的是上联,范围大的是下联,如常见的“家”“国”之类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