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青岛构建海洋城市典范
2023-01-09李倚慰黄元晖
李倚慰 黄元晖
随着城市能级的连续跳跃,目标直指全国海洋经济龙头城市的青岛,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谏逐客书》中的这段名句,充分体现了包容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海纳百川,不择细流,对于一座城市,亦当如此。
青岛是一座因海而兴的城市。在走上中国海洋城市典型的成功道路上,青岛将“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作为未来五年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在“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面前,海洋也因此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让海洋人才近者悦远者来
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现代海洋城市,“南深圳、北青岛”构建海洋城市高质量典范。
2022年前三季度,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达3450亿元,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同比增长10.2%,占GDP比重超过30%。
随着城市能级的连续跳跃,目标直指全国海洋经济龙头城市的青岛,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首先便是突破性海洋发展典型落地落实,比如制定出台《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五年规划》和《青岛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海洋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国际事务交流“五大中心”建设思路举措。在全国率先出台精准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政策“海洋15条”和首个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政策《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激励办法》,鼓励海洋企业做大规模,让海洋人才近者悦远者来。成功举办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系列活动,全国首个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加快推进,发布全国首个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智慧管理平台,“蓝色自贸”、海洋产业标准“一本通”等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与太平洋岛国渔业合作持续深化。
“千帆竞逐”海洋产业实力增强
近年来,海洋经济热度持续上升,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现代海洋城市成为深圳、上海、青岛、天津、大连、厦门等践行国家海洋战略、挖掘城市新动能的共同选择。
根据《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显示,青岛海洋科研优势明显,主要集中在海洋科学和海洋生物领域,但因为产业发展所需空间大,在制造、旅游、生物、渔业、港口方面都有一定体量。
在科研优势方面,青岛高能级海洋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三大深海平台”建设作为国家“蛟龙探海二期”内容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水下定位导航、水下能源动力等项目加快进入产业化阶段。积极筹建自然碳汇交易中心(山东),主体公司“自然碳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完成注册设立。探索组建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青岛),全力打造世界一流蓝色种业中心。2022年度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评选中,青岛市奖项占比达60%。
同时,放大优势,集群式海洋产业实力持续增强。总投资2000亿元的88个涉海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签约涉海项目121个,总投资过1000亿元。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获全国首个养殖工船运营管理试点,首批大黄鱼已经起捕上市。全国唯一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创新发展,完成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我国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完工交付。抗肿瘤药物BG136已完成系统临床前研究,抗乙肝病毒药物MBW1905正開展临床前研究。全国首家海水淡化产业设计研究院挂牌成立,成功发行国内首单蓝色债券,全市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每日34.1万立方米,居全国前列。超前布局推动邮轮港区启动区、金能沐官岛、中电建海上光伏发电等一批新兴海洋产业项目。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青岛向海而生、依海而兴,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将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发展、航运贸易金融、海洋生态示范,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推进海上风电创新应用,建设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800万标箱。
成果转化加速海洋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从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城市治理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城市比较,深圳、青岛均位于第二梯队,且在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等维度表现抢眼。
有专家认为,虽然青岛在海洋经济总量及海洋科研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但因更偏重基础研究,科研机构研究成果与地方产业匹配度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研究轻转化”,关键性领域自主知识产权转化率仅8%,与深圳市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结构性差异。
青岛正在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成果与产业紧密结合。近年来,以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涉海产品再加工等产业为代表的涉海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21年,青岛市海洋化工业增速达44.7%,海洋新材料制造业增速达33.2%,涉海产品再加工产业增速达12.2%,在海洋产业中增速保持领先位置。青岛涉海新材料产业具有坚实的基础,科研方面,青岛市聚集了众多在涉海新材料领域有着雄厚科研实力和丰硕科研成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业方面,青岛市涉海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较为完整,高成长性企业众多;市场方面,涉海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各个领域,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市场前景广阔。但总体来说,目前青岛涉海新材料产业发展还没有形成集聚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企业多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抱团发展意识较弱,产品市场推广不够竞争不强,急需搭平台、建联盟、补链条,促进相关单位在科研、生产、销售等方面共享资源、协同发展。
青岛市涉海新材料产业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青岛海洋化工、海洋新材料、涉海产品再加工等产业在标准化、协同化、集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无论是人才的吸引,还是政策的夯实,正是青岛海纳百川的包容,才有了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的实绩,以及海洋产业全面开花的突破性进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市海洋发展局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优化涉海企业发展环境,巩固提升已建立的海洋船舶和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胶东五市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等产业联盟功能,指导产业联盟进行平台间纵深横向对接、协同创新发展,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环境,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活力海洋之都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