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西藏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以加查木碗为个案

2023-01-09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木碗传统工艺技艺

贾 丽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一、引 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4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农业部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脱贫攻坚成果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的扶贫政策仍然要长期稳定”。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包括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医药泡制及民俗类中包含的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项目。传统工艺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和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而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实践,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在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工艺类项目占201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9项)。[1]加查木碗制作技艺属于自治区级的传统工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闫玉认为“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但不限于农业振兴。”[2]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大力发展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的民众,依托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所进行的生计方式及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一系列经验总结和劳动成果。[3]传统手工艺与民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价值。一方面,传统工艺可以借助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留住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建设。

目前,学界主要围绕以下领域展开研究:一是方法与路径研究。潘鸿飞《利用传统手工艺促进乡村振兴路径浅析》,认为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加强利用传统手工艺促进乡村振兴[4];马知遥等《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5];叶淑媛《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中提出,通过 “非遗+扶贫”的方式发展手工艺,在提升和发展乡村经济繁荣,乡村文化和培养乡村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6]邢瑞娟《乡村振兴战略下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认为,应充分审视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这一资源优势,摸清其发展现状与发展机遇,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从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7]二是手工技艺传承。闽清《乡村振兴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认为,要促进农村非遗活态延续,着力于乡村现有的宝贵资源及现实需求,整合区域非遗资源,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8];郭兴《乡村振兴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现代重构》以忻城壮锦为例,提出以传统壮锦文化充实现代乡村的价值内涵,融入壮族文化元素,培育传统工艺,实现传统壮锦现代转型与创新,是振兴乡村经济的首选之途[9]。目前,学者们对西藏传统工艺研究大多数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研究其制作技艺、历史起源等内容,尚缺少从乡村振兴角度加以关注和研究。本文选取传统手工艺木碗作为调查对象,全面探讨西藏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何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作为藏族群众传统餐具的木碗与田野调查点概况

(一)作为藏族群众传统餐具的木碗

木碗是藏民众常用的一种餐具,它的形制和汉地的瓷碗很相似。《汉藏史集》中记载:“国王说:‘不能用以前有的玛瑙杯、金银等珍宝制做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做碗的器具,可派人前去要来。’于是吐蕃派出使臣前往汉地”。皇帝派来工匠,根据吐蕃赞普的要求,制造了碗口宽敞、碗壁很薄、腿短、颜色洁白、具有光泽的“兴寿碗”。[10]根据文献记载,藏地的碗借鉴了汉地碗的样式和做法,这也是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见证。木碗使用的历史悠久,在敦煌文献《吐蕃羊骨卜辞》中便有使用木碗的多次记载,如卜辞第32条:“用一木碗酥油祭大本命神”。第49条:“去年,用木碗喝;今年,用银碗喝”。第160条:“端一木碗化酥油祭天”。[11]可见,从吐蕃时期开始藏民众已开始使用木碗。“过去上至达官贵人高僧大德,下到普通民众艺人乞丐,每人均有木碗,差别仅在于碗的质量等级上。外出时木碗为必携之物,往往碗不离身。普通民众常将木碗揣于怀中,而噶厦政府官员则将木碗置于缎制套鞘内同小刀一道挂于腰间,称为‘甲赤布雪’,既作为饰物又是官阶大小的标识”[12]。据孜岗地方贵族、寺院所属百姓震灾情况统计,木碗损失177个[13]。可见,木碗早已成为藏民众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餐饮用具。

选择木碗作为餐具的原因在于:第一,历史上,藏民众的生计方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流动性大,不便使用容易破碎的陶瓷碗和又贵又重的金属碗;第二,木碗用天然的木材制作而成,轻巧、不易碎、方便携带,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其木材本身带有天然纹理,制作出的木碗精美、漂亮,令人赏心悦目。木碗导热和散热都慢,用来装食物既不会烫嘴也不会烫手、又方便携带,自然成了人们的首选之物。一首古老的藏族诗歌道出了人们对它的喜爱,“情人般的木碗”里唱道:“带着情人吧害羞,丢下情人吧心焦,情人如若是木碗,藏在怀里该多好”,把木碗比作情人,可见藏民众对木碗的珍爱程度。在藏民众家里,每一个成年人都需要有三种木碗:一是平常喝茶使用的茶木碗,二是用来盛饭的木碗,三是喝酒用的木碗。

(二)田野调查点概况

加查县被誉为“木碗之乡”,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木碗生产地在加查县冷达乡,下辖11个村,其中的嘎玛杰塘村是加查木碗主要生产地之一,也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传承村。嘎玛杰塘村位于雅隆藏布江岸边,离加查县城约有40多公里,环绕三座大山,林业资源丰富,为制作木碗提供了基础条件。嘎玛杰塘村东接林芝市的朗县,南连隆子县、曲松县,西至桑日县,北达林芝市的工布江达县,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木碗这一行业能在这里长久生存发展。目前,该村共有151户家庭、408人,其中从事木碗制作的家庭有54户,木碗师①人数为76人②。在嘎玛杰塘村木碗师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们并不知道用木头可以做成碗,所以在没有木碗之前,用泥巴碗来吃饭,它的缺点是既不结实也不卫生。有一年,一位从外地来的木匠到山上砍树,喝水时不小心把泥碗砸碎了,这位木匠利用他的木工技术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来使用。人们看到他用木勺吃饭,建议他将木勺的柄去掉做成碗的形状,使用起来更方便。这位木匠在嘎玛杰塘村永久定居下来,并娶妻生子,将木碗制作手艺传承下来。加查木碗具有质地结实、不易破损、花纹细腻、外形美观等特点而深受藏民众喜爱,其制作工艺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加查木碗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木碗制作工序

制作木碗需要一套完整而复杂工艺流程,精美的木碗凝聚着木碗师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每一个木碗的制作都要经过选材、初步定型、制碗坯、煮碗坯,上油(菜油)、塑形等制作工序。以前的木碗制作是纯人工制作,没有机器设备辅助,全凭木碗师的经验和感觉完成整个制作过程,生产效率低下。现在木碗制作过程中加入了现代工具,如旋刨机,木碗师们发明了电动和手工相结合的新式加工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1.选材

制作木碗的原材料为杂木树、桦木、成巴树(藏语鞭爸安斑安靛爸安氨)、桃树、核桃树等树干以及树瘤。 树干制成的木碗品质稍差、价格较便宜,用树瘤制成的木碗品质好、价格贵。树瘤有树根瘤和树瘤③两种,树瘤的采摘则需要前往树林茂密的原始森林或者树龄超过百年的树林中去采摘。以前,木碗师需要自己采摘树瘤,现在有人专门去采摘,再转卖给木碗师获取利润。木碗师告诉我们,从树木上摘取树瘤,并不会对树木本身产生影响,只是树瘤生长速度很慢。

(木碗师正在给树瘤去皮,格桑扎西拍摄)

2.初步定型

将原材料进行初步定型,如果是树干,则需要按照比例切割成木段,去树皮,再用手斧砍成头大脚细的形状。如果是树瘤,则需要去皮,按树瘤的大小来确定,制定为哪一类木碗。初步定型时小型的树瘤,所需要的时间约为15分钟,而大型的树瘤则需要2—4小时。

3.制作碗坯

将初步定型的材料用工具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再用工具把里侧挖空,形成一个碗的样式。这道工序需要木碗师掌握手中工具的用力力度,如果用力太大太猛,就可能去掉过多而不像设想的样子,导致碗坯过薄而报废。如果用力太小,又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两张图均为木碗师正在制坯,格桑扎西拍摄)

4.煮碗坯

将定型制坯完成的木碗不分大小,放在一起用开水煮,需要煮2个小时左右。开水煮碗坯的目的是除去树自身带的味道和自身带的少量有毒物质和防止木碗开裂。

5.上油

给煮好的碗坯和塑形后的木碗上菜油,每一个木碗至少上二至三次菜油。木碗师告诉我们,木碗的原材料是纯木,如果不上油,木碗会出现裂纹。给塑形后的木碗上菜油则是为了润色。上油后的木碗完全消除了毒物和树味,所以加查木碗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

(图为正在给木碗上菜油,格桑扎西拍摄)

6.阴干

完成第五道工序,需要将木碗阴干以备最后塑形用,以前木碗师会将上好油的木碗立即封存在不透风的密室当中,现在用大的塑料袋将其包裹起来等到自然干为止,所需要的时间是所有工序中时间最长的。不同大小的木碗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致,体型较小的木碗则需要4—5个月,体型较大的木碗则需要7—8个月④。

7.塑形

碗坯阴干后就可以塑形。塑形在整个工序流程中最为关键,通过机械与手工协作的方式将碗坯旋出碗的形状。车旋木碗时,先用粗刻刀将碗坯做成碗的形状,再用细刻刀打磨细节,如口沿、底座等部分,这需要木碗师全神贯注、集中精力才能制作出精美的木碗。塑形后的木碗还需上菜油润色。

8.修补

塑形后的木碗并不是完美无缺,总会有一些瑕疵,除开原材料较好可以一步到位不用修补外,大部分木碗还需要修补,比如遇有虫眼,就需要用白乳胶把虫眼补上。经过修补、打磨后的木碗就可以投放市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木碗传承与发展状况

1.家族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是加查木碗制作技艺传承方式之一,其技艺传男不传女,该村76名木碗师,均为男性,并且都有血缘关系,有些是近亲,有些是远亲。学徒在拜师学艺过程当中不需要向木碗师交纳学习费用,只需要带足自己的口粮和衣物,在农忙时节自愿帮忙作为回报⑤。年龄在55岁以上的木碗师,人数较少,约为5%,他们经验丰富,能制作出精美的木碗;年龄在45岁以上的木碗师,会操作第一至第五道工序;45岁以下的木碗师操作第一道和第二道工序。木碗的部分制作工序需要力气才能完成,所以玛杰塘村大多数木碗师是从十七八岁时开始从事木碗制作,全部学完木碗制作工序需要2至3年的时间,但并不代表能制作出精美的木碗,还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成为技艺高超的木碗师。水平高的木碗师会被木碗加工厂或者木碗生产公司聘用,剩下的木碗师会在空闲时间被当地人请到家里制作木碗,制作木碗的原材料由主人提供,工资按天结算以及按照工序的复杂程度付报酬,如制坯和初步定型工序一天的报酬约为150元,最复杂的工序最后定型制作一天的报酬是200—300元。木碗师家庭和普通家庭相比有明显的经济差距,从事木碗制作行业的家庭经济收入明显要高于普通家庭。生产、制作、销售木碗是木碗师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也是他们奔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2.公司传承方式

传统的木碗技艺传承需要血缘关系,木碗师拒绝向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传授技艺,因此学徒都是跟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学习技艺。传统传承方式在2000年左右年被打破,木碗师LSCC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木碗加工合作社,开始无偿教授周边群众学习木碗制作技艺。后又在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非遗+扶贫”工坊,吸纳更多的人脱贫致富。2018年他在加查县城成立了达布鼎盛民族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迄今为止已成功培养出150多位木碗师。LSCC的木碗制作技艺是从他父亲那里学来的。他说:“打破传统血缘关系的界限有利于木碗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发扬民族传统手工业”。传统传承方式能够被打破,不可忽视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并加大了保护力度,进行广泛宣传,唤起了人们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二是从事这一行业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木碗师被规模较大的木碗加工厂和公司高薪聘请,薪资的高低由木碗师制作木碗技艺水平高低决定。高级木碗师每日薪资是300元,一个月为9000元,中级木碗师的每日薪资在250—270元,一个月为7500—8000元,而初级木碗师则是每日为200元,一个月为6000元。⑥木碗师从事木碗制作有10个月左右的时间,冬季天气最寒冷时,木材容易开裂不易生产制作木碗,他们利用这段时间休息。

四、加查木碗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定位过窄,营销理念滞后

木碗作为生活所需的饮食用具,具有明显的民族特需品特点。改革开放之前,木碗的市场需求量小,木碗销售的市场仅限于周边的城镇和村落,需求量也小,购买木碗的人与木碗师相识或有亲戚关系,通常情况是卖木碗但不收钱。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和传统文化普及以及对传统手工业的日渐重视,木碗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销售范围和对象有所扩大,像达布鼎盛民族手工业责任有限公司所生产的木碗就通过在西藏各地举办的展览会、物质交易会、赛马节、牧人节以及西藏各大商场销售,但仍然采取传统的销售方式,营销理念滞后,消费对象主要以区内消费者为主,销售市场定位过窄,从而导致销售困难。

(二)市场竞争力大

近年来,西藏木碗市场出现了从内地和尼泊尔生产的工业制作木碗,严重冲击了西藏木碗市场。工业木碗用木质较坚硬的树干做原材料,用机器制作而成,与西藏木碗相比,制作成本低,销售价格也低。拉萨街头店铺销售内地生产的木碗,一个木碗只需60元,与西藏木碗的销售价格差异大,尤其与用树瘤做成的木碗相比,有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价格差⑦。部分消费者出于价格上的考虑会选择价格比较低廉的工业木碗。加查木碗产品单一化和销售途径欠佳,在市场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市场竞争力巨大。

(三)原材料短缺

树瘤是制作木碗的上等原材料,但它的生长速度非常缓慢。生长在内地的树瘤又不能满足对木质的要求⑧。同时,近年来国家提倡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采取了封山封林的政策,禁止滥伐树木,并且以村为单位组建了护林队,严惩偷伐者。由于大部分树瘤已被挖取,出现了原材料短缺状况。

(四)木碗制作技艺人才短缺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的普遍现象,技艺传承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经验丰富、技艺水平高的木碗师越来越少。前面提到被聘请到加工厂或公司的木碗师收入很高,但毕竟只有少数木碗师有这样的高薪资,要成为技艺水平高的木碗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坚持,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从事木碗制作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年轻人并不想从老一辈那里学习制作木碗技艺,因为制作木碗费时费力,要熟练掌握核心技艺需要的时间较长,无法做到短时间内见效益,所以他们更愿意选择其他比较容易的职业。即便是木碗师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技艺。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加查木碗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打造品牌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开始于日本,其起源背景和今天的中国乡村极为类似: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加深,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日渐脱节,为扭转大部分县人才短缺、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局面,提高农村地区活力、振兴地域经济,平松守彦发起了这一运动。[12]“一村一品”已在上百个发展中国家推广实行,实践证明在振兴乡村经济方面切实有效。中共中央国务院编制了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提出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13]。加查木碗虽然历史悠久,但知名度不高,还需提升品牌内涵,主打“环保牌”,迎合当下消费者对产品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整合资源,利用政府的宣传平台和渠道重点宣传,让加查木碗具有天然、环保、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特点深入人心,引领消费者。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提高加查木碗知名度和辨识度,形成品牌效应,凭借品牌影响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谭木匠”木梳,依靠小小的木梳,塑造优良品牌,创造了巨额财富,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建议加查木碗借鉴其做法,小木碗也能做出大生意。

(二)创新产品设计,分层次开发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制作木碗的原材料不同,其价格相差也大,可采取分层次开发成高端产品、普通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用上乘的树瘤,制作高端的木碗产品,针对高端消费者,高价销售。这种做法既可以缓解原材料短缺困境,还能保障木碗师的经济收益。用普通树木制作普通的木碗,针对一般消费者。结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旅游市场,开发旅游纪念品。在设计旅游纪念品要注重创新,创新是产品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才有活力,才能获得消费者喜爱。调查时了解到,内地游客将木碗当成最佳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因为它具有西藏文化特色和旅游纪念价值。西藏地处西南边陲,受交通和信息的制约,导致其销售规模较小,利润较低。调查时发现,当地的网络使用率较高,利用网络技术销售木碗产品却很少,大部分人都不会使用网络平台销售产品。可以通过培训或讲座的形式给予技术上的培训,利用网络技术改变销售方式和渠道,积极动员和鼓励他们通过淘宝店、微店、快手、抖音、直播带货、微博等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经济收入。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主体困境

传统工艺主要依靠手工艺人来传承技艺、传承文化,因此人才非常重要。政府对认定的传承人已有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但是传承人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则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传统的技艺,造成技艺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困境。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轻的一代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究其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上没有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是学习技艺期间没有经济保障,在农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并且要掌握核心技艺,成为一位熟练的手工艺人需要较长时间,在当今经济社会,显然是打工见效快,所以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打工而不选择学习技艺,这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怎样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技艺人才队伍,值得我们思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14]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模式,让农民有一技之长。政府也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经济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技艺人才队伍,这也是留住乡村人才的重要举措。

(四)与第三产业旅游融合发展

西藏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将重点发展旅游,聚焦乡村振兴,加快提升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内涵,“十四五”末西藏自治区力争年接待旅游者6100万人次。[15]加查旅游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以神湖为主的雄奇景观,有自然景观拉姆拉措湖、布丹拉山、千年核桃林、坝乡原始森林、那玉河谷以及人文景观,使其成为藏东南旅游胜地。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做法,在加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向游客展示木碗制作过程。游客现场观看木碗制作工艺,感受木碗文化,使游客坚信它天然、环保、真实,从而愿意购买。

结 语

旧时,西藏木碗不仅在西藏城乡之间广泛流通,并沿着茶马古道,通过与茶叶、盐巴等的交换贸易,传播到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广大区域内,见证了多民族、多区域在贸易和文化方面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而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藏木碗也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不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强化了自己的文化符号,而且走出国门,在印度、尼泊尔享有良好声誉,这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启发。西藏具有诸多如木碗一样优秀的传统工艺,我们应从保护、发掘、传承、创新的角度,结合提升西藏各族群众的福祉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去探索开发传统工艺,提升品牌内涵,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人就业,留住乡村人才,传承乡村文化。

注释:

①当地把从事木碗制作的人称为木碗师。

②数据来源于加查县冷达乡嘎玛杰塘村村委会人口职业统计表。

③树根瘤,指长在树根部位,被土盖住的那部分树根上;树瘤,指长在树干部位,树干越大,树瘤越大,制作出的木碗越精美,是制作上等木碗的材料。也有人把树瘤称为“树疙瘩”。

④根据访谈整理,访谈对象:加查县达布鼎盛民族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LSCC、员工NMZX。高级、中级和初级木碗师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划分主要以技艺水平为主,也是所有木碗师普遍认可的,访谈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学生格桑扎西。

⑤据木碗师介绍,因师徒双方具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学徒在农忙时自愿帮忙播种、收割农作物,木碗师并未脱离生产。

⑥根据访谈整理,访谈对象:加查县达布鼎盛民族手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LSCC、员工NMZX。高级、中级和初级木碗师的划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划分主要以技艺水平为主,也是所有木碗师普遍认可的,访谈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民族学专业学生格桑扎西。

⑦调查时了解到在一次物质交易会上,一只上乘的树瘤木碗卖出了十多万元的高价。

⑧制作木碗的树榴,要坚硬,但生长在内地的树瘤因气候原因,木质并不坚硬,不符合木碗制作对木质的要求。

猜你喜欢

木碗传统工艺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木碗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传统工艺的活态化传承
逃跑的小木碗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大理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与图案设计
Wooden bow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