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春节这样过
2023-01-09本刊综合
◎本刊综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描写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景象。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每逢此时,远在他乡的游子趁着假期纷纷往家里赶,只为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和亲朋好友们聚聚,感受亲情、友情的美好。发展至今,春节已成为每个中国人一年到头内心最热切的期盼,也是每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心灵的港湾。
2023农历癸卯年马上就要到了,大家想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节日了吗?如果你们还没想好,那就跟随小编,一起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吧!
溯其源,过个知识年
传统的农历新年历史悠久,它兴起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或腊祭。
最初,新年开始的具体日期并不统一,比如夏朝的夏历把一月作为岁首,商朝的殷历以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周朝的周历以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把正月初一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正式形成于汉代。
在中国古代,春节的称谓有很多,如元旦、元日、岁旦、新正等。有人可能会好奇,“元旦”不是另一个节日的专属名字吗,怎么跟春节联系在一起的?
图1 市民购买春节饰品(图/新华社)
其实,将“春节”和“元旦”分开为两个节日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中国历法(阴历)和西洋历法(公历)并用的方式,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随后确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春节的涵义也变得广泛。如今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再到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这段时间,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最热闹。
知习俗,过个热闹年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节日,人们想到了很多方式:贴对联、放鞭炮、拜年、给压岁钱……这些方式既表达了人们对过去一年圆满结束的庆祝,也包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和憧憬。
贴对联、放鞭炮
关于春节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在古时候,海底生活着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每到除夕这一天,“年”就会爬上岸,残害生灵。村民害怕“年”,纷纷逃往深山躲避。
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老人,说自己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他让大家在除夕这一天准备好红纸、鞭炮等物品,等“年”一来,就贴上红纸、点燃鞭炮。
到了除夕的夜晚,年兽又一次闯进村庄。不过这次有点不同,它发现村民的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他们还将竹节扔进火堆,发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从此,人们都知道年兽害怕火光、炸响和红色了。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等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图2 在西藏林芝市墨脱县,一家三口正在贴对联(图/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贴倒“福”字
民间贴“福”字的风俗由来已久。唐宋时期就已流行在门上贴桃符、春牌等,其中春牌上的文字内容就包括“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当然,这些桃符、春牌都是正着贴的。而“倒贴‘福’字谐音‘福到’”的说法,是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新年俗。
图3 将“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
在部分地区的民俗中,水缸、垃圾桶上的“福”字必须要倒贴。因为使用这些物品时,有个“倒”的动作,为了避免把福气倒掉,所以用倒贴“福”字来谐音“福到”。
给压岁钱
给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这一习俗的来源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种名叫“祟”的小妖,专挑除夕晚上出来祸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一下,孩子就会啼哭、发烧。
一次,一对夫妇将铜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祟”看见后就被吓跑了。后来,人们就在除夕这一天给钱给孩子“压祟”,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
拜年
正月初一这一天,我国民间有拜年的习俗。传统的拜年礼仪大多分为三种。
一是叩拜,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俗称“吉拜”。行礼时,双手抱拳前举,左手握右手,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
三是抱拳拱手,多用于平辈间的拜年。标准的姿势是男子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
懂农谚,过个特别年
2023年是农历癸卯年,提到这一年,有人用农谚“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来形容。这是为什么?
查看日历可知,2023年农历正月十四是立春节气,而2023年农历腊月二十五也是立春节气,只不过它是2024年的立春。按照阴历的历法来算,也就是说一年之中有两个立春节气,所以2023年被称为“双春年”。
与之相反的则是“无春年”,也就是没有立春的年份。
图4 2023年农历正月十四是立春节气
知道了“双春”的意义,“闰月”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国近现代采用的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同时融合阳历而形成的历法,即“阴阳合历”。一个阴历朔望月平均为29.530 6天,12个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与阳历回归年相差11天左右,3年累计的时间差距超过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古人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总天数相适应。这就是“闰月”的由来。
按照置闰法,2023年是闰二月。上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而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则是2042年,再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双春闰二月”的年份,春季气候可能偏冷,出现“倒春寒”的现象,秋天较为干旱,不利于播种和作物生长,所以被人们认为是不太好的年份。不过,古人的智慧毕竟受限于当时的认识,加上现代的气候条件也与古代不一样了,所以这种说法仅作为参考即可。要真正了解气候和天气的变化,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
慎饮食,过个健康年
春节期间合家团聚,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一起吃吃喝喝。不过在大快朵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饮食健康。
一是要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过春节时,饭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但过多摄入荤菜会使人体内的油脂堆积,蛋白质过剩,从而引起肥胖,还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因此应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菜和水果。
二是定时定量进餐。春节期间饮食丰盛,大家会随着自己的喜好多吃,易引起胃肠道不适。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活动量饮食,每餐有定量,保证吃饱即可。
三是少吃零食,减少高能量食物摄入。要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尽量选择一些低脂肪、低糖的食物。
改观念,过个科技年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用天天盼着过年,过年的习俗也在不断改变。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让传统节日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以前过年我们要写春联,现在有了会写春联的机器人为我们代劳;以前我们要去集市或商场采购年货,现在便捷的网络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想买的商品;以前孩子们拜年得走街串巷,现在只要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就能传递祝福;以前大年三十一家人围着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在人们可以在全国各地抢红包、集福卡,生活多姿多彩;……
图5 机器人写对联(图/环球网)
当然,科技的加入也对传统的春节习俗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在接受新方式的同时更多地保留传统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小编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体现着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仅如此,受中国文化影响,美国、越南、朝鲜、毛里求斯等近20个国家已将春节列入该国或其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各个国家通过特有的方式庆祝春节,为中国本土的春节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在此,小编也衷心祝愿读者朋友们春节快乐,兔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