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代表于江涛 “带动身边更多人立足岗位开拓创新”
2023-01-09李诗晓朱亚菲
本刊记者 李诗晓 朱亚菲
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 联合装置车间技术员于江涛
于江涛从一名倒班工人成长为技术员,组建了自己的创新工作室,完成课题200多项,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效过亿元,其中独自研发的成果创效几千万元;他还开设“劳模课堂”200多场,培养出多名公司专家和技术骨干,自己也获得全国首届“十大创新工匠”、全国劳动模范等殊荣。10月16日是于江涛第二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此前,在2020年11月24日,也是在人民大会堂,他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我感到浑身充满干劲,接下来将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我本人将继续扎根一线,在工作中紧紧围绕企业的工艺优化、节能降耗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发挥好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的作用,带动身边更多人立足岗位、开拓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于江涛说。
执著创新
经年累月,利用个人业余时间搞技术创新,独自研发成果为企业创效几千万元;组建创新工作室,完成200多个项目,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累计创效过亿元……这是于江涛的创新故事。
“我的创效,主要是通过优化节能来实现的。举个例子,我的某项创新调整了常减压装置的蒸汽用量,最终统计下来,一年为企业节省了几百万元。”于江涛说。
“执著和坚守”是于江涛取得创新成果最重要的原因。10多年来,他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琢磨如何提高炼油加工装置员工技能这一主题,即怎样把常减压装置的内部构造精准无误地呈现在动画软件中。
于江涛坦言,自己做这件事的原因很简单。常减压装置是要长周期运行的,一套装置正常情况下运行5年才停车检修一次。这意味着,在装置运行的5年中入职的青工都无法进入装置设备内部查看构造。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密集、设备流程复杂,零部件都有几十万个。如果工艺流程不掌握、设备结构不熟悉,会对青工提升操作水平造成障碍。一旦在实际操作中改错流程,就会发生跑油、串油等现象,影响安全生产。
更何况,面对仅附属管线就密集到“遮天蔽日”的80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一开始,许多青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在《虚拟现实在炼油装置的运用》创新成果研发成功投用之前,熟悉装置流程主要结合图纸在现场一根一根管线地查阅,要想看懂设备结构还要翻阅大量设计图纸,图纸上标注的设备零件部位十分分散、信息量巨大,要看懂所有图纸并在自己脑海中形成装置设备内部构造全貌图样,对青工来说很困难、也很吃力。
有一件事,让于江涛最终下定决心搞研究。那是在装置建设审核图纸的过程中,为了将多张图纸汇集一起方便查阅,他将近百张图纸通过计算机转换成三维立体图,从中他发现装置一处500毫米直径管线流程存在设计问题,经过与设计人员沟通,及时变更了设计方案,避免了施工后发现设计问题带来的施工量倍增和施工进度受影响等问题。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剑光更是赋诗一首《水调歌头·寄峰会》,对黄淮名酒带的未来充满展望,“黄淮千里阔,逶迤四省间。苏鲁豫皖峰会,伟业动人寰。定义产区风格,划分香型流派,创新十余年。今又风云起,谁主好河山?再相聚,沧桑变,在宿迁。惟教初心不改,协同共向前。弘扬华夏文明,陶醉国人情怀,使命高于天。身处新时代,笃信梦能圆!”
努力坚持
真正开始常减压装置内部构造虚拟现实呈现创新时,于江涛发现困难重重。一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对计算机软件十分熟悉,自己在厂里从事的业务却很少需要接触计算机系统;二是光看图纸制作很可能出错,自己不仅要有丰富的经验,而且要十分熟悉装置现场;三是工作量巨大,常减压设备总计有十几万个部件,仅工艺流程就有近5000张图纸要看;四是时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要努力调整心态才能再次点燃创新热情;五是从事这项创新,几乎占用了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
“每次想放弃的时候,我都努力劝自己坚持下去。”于江涛说。
为让自己研制的虚拟现实100%精准无误地再现常减压装置内部的每个构造、每个细节,于江涛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爬装置、画图、整理资料、编程。
编程工作开展6个月之时,一次电脑误操作,导致他辛苦编制的程序被最初的一个版本覆盖。在沮丧了一段时间之后,他重整旗鼓,从零开始,重新编程。
“公司的支持,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于江涛说,创新需要比较好的条件,公司批准他成立了工作室;编程需要造价上万元的高配置电脑,公司按照流程审批之后给予配置;需要各类书籍和工具,公司也给了他最大的支持。
从平面图纸到二维动画、再到三维动画,他一步一步把常减压装置的内部构造精准地呈现在虚拟现实中。
2018年至2019年,于江涛成功地把3D模型倒入虚拟现实中,让虚拟现实有了VR的配置。那时的他并没有想到,这个从二维动画到三维动画的创新,就相当于把当今所说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常减压装置模型之中。
如今,新入职的青工只要戴上VR眼镜,就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进入虚拟现实的生产装置,了解装置内部的每台设备管线的复杂构造。
“能够让青工便捷地了解到这些东西,是我最大的喜悦。”于江涛说。
在齐鲁石化公司的支持下,于江涛工作室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有了10余名成员,涉猎的基层科技创新项目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公司的其他基层员工也开始注重创新,组建创新工作室成了基层一线的新潮流。
知行合一
于江涛17岁从技校毕业后就进入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成为司炉岗位的一名操作工。他说,自己能够从一名倒班工人跻身为厂里的技术员,还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每年获得各种荣誉,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关心与培养。这次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党的二十大,履行党的二十大代表职责,对于江涛来说更是莫大的荣幸。
在10月24日集团公司党组召开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议上,于江涛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认识。他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这几方面进行宣讲。“通过深入生产一线、在创新工作室的创新课堂宣讲、与青工座谈等方式,与大家一起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于江涛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于江涛认为,企业要培养技术人才、留住技术人才,就要有好的体制机制,围绕怎样不断激发更大范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来制定政策。以齐鲁石化为例,在公司的积极鼓励、支持下,目前已经有59个员工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每到年底,公司团委和工会都会对创新工作室进行考核评审,对其中的优秀创新成果给予奖励。
对比自己和其他一些技术员的经历,于江涛认为,只要踏实干工作,每一分努力终会有回报。“我们的技术经验都来自于所在企业的长期培养,我们应更加懂得心怀感恩。”
对于接下来的创新工作,于江涛有清晰的规划:“我将与工作室其他成员一同努力,一是加大对入职不久的青年员工展开技术培训,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二是针对生产装置优化节能、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制约生产的实际问题;三是有效开展技术创新,面向传统的操作模式大胆革新,提高科技含量,并围绕如何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可靠度、降低操作强度等方面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