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1 年我院340 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23-01-09凌立民周萍
凌立民 周萍
ADR 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ADR 监测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支撑,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控制药品安全风险。在医疗实践中,及时了解ADR 发生的表现、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加以避免,也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1]。因此,为更好地了解本院ADR 发生的特点、规律和相关性因素,特选取本院2019~2021 年340 例ADR 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 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340 例ADR 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临床转归情况对340 例ADR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数据统计、分类,运用帕累托图等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1 ADR 严重等级分布 340 例ADR 患者中,一般不良反应244 例(71.76%),严重不良反应24 例(7.06%),新的不良反应72 例(21.18%)。见表1。
表1 ADR 严重等级分布(n,%)
2.2 ADR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 340 例ADR 患者中,男149 例(43.82%),女191 例(56.18%)。其 中>60 岁患者最多,共141 例(41.47%);11~20 岁患者最少,共11 例(3.24%)。见表2。
表2 ADR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n,%)
2.3 ADR 患者药品给药途径分布 引起ADR 的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口服给药、肌内注射、泵内注射、舌下给药、外用给药、皮下注射、阴道给药、吸入给药,其中静脉给药发生218 例(64.12%),为主要的ADR发生方式,其次为口服给药70 例(20.59%)。根据分布数据制作帕累托图,帕累托图显示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累计占比84.71%。根据帕累托法则,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为导致ADR 的主要给药途径。见表3,图1。
图1 不同给药途径的ADR 发生情况统计图
表3 ADR 患者药品给药途径分布(n,%)
2.4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及具体药品 340 例ADR患者的主要怀疑药品按照药理作用进行分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发生102 例(30.00%),中成药发生58 例(17.06%),妇产科用药发生44 例(12.94%),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发生38 例(11.18%),其他类药物占比<10%。见表4。引起ADR 次数前十名的药品中占据前三的分别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4.57%)、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3.91%)、注射用阿奇霉素(13.25%)。见表5。
表4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分布(n,%)
表5 引起ADR 次数前十名的药品分布(次,%)
2.5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将340 例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进行分类统计,个别报告中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临床表现的以主要的临床表现统计,结果显示ADR 导致皮肤及其附件反应的发生次数为126 次(37.06%),导致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次数为107 次(31.47%)。根据统计数据制作帕累托图,根据帕累托法则,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累计占比81.76%,是ADR 涉及的主要器官/系统。见表6,图2。
图2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情况
2.6 ADR 的转归情况 340 例ADR 患者中194 例(57.06%)好转,142 例(41.76%)痊愈,4 例(1.18%)不详。
3 讨论
3.1 ADR 发生的严重程度 本研究纳入的340 例ADR 中,发生一般不良反应占据绝大部分,占71.76%,新的及严重的不良反应占21.18%。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及给药途径给药,主要以一般不良反应为主,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的相对较少,既往有过敏史、家族遗传史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故在临床使用药品过程中,详细询问过敏史、家族史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避免发生新的、严重的ADR[2]。
3.2 ADR 患者情况 本分析结果显示,340 例ADR患者中女性患者占56.18%,男性患者占43.82%,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12.36%。女性对药物更加敏感,而且在生理功能方面,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点,这些影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ADR 的发生[3]。从年龄分布来看,年龄<10 岁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处在中等水平,跟儿童各脏器发育未成熟有一定的关系。年龄>60 岁的老年患者是ADR 高发的主要人群,与老年人生理生化机能发生较大改变相关,老年人各脏器机能不同程度减退,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也随之改变;而且老年人基础疾病复杂,增加了用药机会,联合使用的药物之间易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毒性反应[2]。因此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从营养状况、基础疾病、联合用药等情况综合考虑,减少不必要的用药,做到用药精准化,用最合适的药物达到最大的疗效。
3.3 ADR 患者药品给药途径 本研究结果显示,静脉给药发生218 例(64.12%),为主要的ADR 发生方式,其次为口服给药70 例(20.59%)。帕累托图显示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累计占比84.71%。根据帕累托法则,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为导致ADR 的主要给药途径。医疗机构发生ADR 主要集中在住院患者,其中静脉给药是住院患者最主要的给药途径,发生几率最大。同时静脉给药避开了肝脏的首过效应直接进入血液,起效快,但静脉给药的注射剂的渗透压、热原、不溶性微粒及其生产工艺不同引入的杂质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4]。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是减少ADR 的一种有力措施,严格遵循给药途径的基本原则,不盲目追求疗效,一味选择静脉给药,而忽略了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3.4 引起ADR 的药品种类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和中成药物是引起ADR 最主要的两类药物,抗感染药物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较高,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选择广谱抗生素,没有针对相应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两联抗生素使用较多,造成临床ADR 发生率较高。引起ADR 排名前十的药品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据前三,分别为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阿奇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氟原子,因此具有较强的药物脂溶性与细胞、组织穿透力,同时延长了机体中药物浓度的提升和半衰期,有效的促进了杀菌作用,并增加了药效的提升[5],因此,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引起的皮肤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等不良反应症状也增多。
3.5 ADR 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 本研究结果显示,340 例ADR 报告中涉及的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从帕累托图也可以看出,这三种系统累计占比81.76%。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主要表现为瘙痒、皮疹、潮红、红肿等,易于发现,处理相对更简单一些。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谵妄、失眠、躁动不安等。在临床中应对临床表现进行有效鉴别,充分排除疾病本身的症状。
3.6 ADR 的转归情况 340 例ADR 患者中,194 例好转,142 例痊愈,4 例不详。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ADR,立即停止用药,症状会得到减轻,同时根据不同的症状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未造成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ADR 的几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疗效,同时也要关注药物带来的与疾病本身无关的症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过敏史等基本情况综合考虑,重点关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的治疗,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有针对性选择相关药物,用合理的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完善医院监管措施,临床药师加强对科室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提高临床安全性、用药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