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老年结肠癌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2023-01-09张文天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27期
关键词: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张文天

结肠癌在临床上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常见类型,患者发病后的症状以排便困难、血便、腹痛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致死风险较高[1]。为改善预后,对于结肠癌,临床上主张对患者开展手术治疗,以往,结肠癌的手术方式以传统结肠癌根治术为主,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近年来,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概念逐渐得到应用,因这一概念形成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结肠癌治疗中得到推广,为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收集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在医院分别实施传统结肠癌根治术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各40 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20 年6 月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80 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 例。纳入标准:①经症状观察、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结肠癌,肿瘤分期为Ⅰ~Ⅱa 期;②年龄≥60 岁;③术前确认,具备结肠癌根治手术指征;④对手术方案充分了解,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标准:①在胃肠道分布的良性病变患者;②合并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③有传染病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碍或造血系统病变患者。对照组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5.67±8.24)岁;肿瘤分期Ⅰ期14 例,Ⅱa 期26 例。研究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61~76 岁,平均年龄(66.03±8.45)岁;肿瘤分期Ⅰ期16 例,Ⅱa 期2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外科手术医师团队负责,术中麻醉方式均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1.2.1 对照组 患者实施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在患者右上腹作切口,经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逐层切开,打开腹壁,肉眼直视下于结肠肿瘤外缘距离2 cm 处切除结肠肿瘤组织,将切除的肿瘤组织置入标本袋内取出(待术后送病理检查),再对肿瘤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对血管进行缝扎,对分布有肿瘤的肠段进行切除,对结肠残端进行吻合,再将生理盐水注入以冲洗腹腔,常规留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2.2 研究组 患者实施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于患者脐下2 cm 处穿刺作为观察孔,将腹腔镜置入,建立CO2人工气腹,气腹压为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腹腔镜下探查结肠肿瘤情况,明确结肠肿瘤的位置,再分别在右侧锁骨中线肋缘下3 cm 处、右侧腋前线肋缘下2 cm 处穿刺作为主操作孔,置入12 mm Trocar,再分别在左下腹反麦氏点、右下腹麦氏点穿刺作为副操作孔,置入5 mm Trocar。在腹腔镜直视下,结扎右结肠血管、中结肠动脉根部右支及回结肠血管,缝扎肿瘤近端肠管。按照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原则,采用电刀在结肠脏层与壁层之间对其筋膜进行锐性分离,一方面完整保留结肠脏层筋膜,另一方面完全切除结肠系膜。在患者小腹正中位置作5 cm 小切口,将切除的结肠系膜组织置入标本袋内经小切口取出(术后送病理检查),对肿瘤区域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再在结肠供血的血管根部行高位结扎,对回肠端与结肠端进行吻合,再注入生理盐水,对腹腔实施冲洗,将引流管留置好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进食、首次排气、卧床及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血清炎症因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开展为期2 年的追踪随访,对比两组术后1、2 年存活率和复发率、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1.3.1 疼痛评分 采用VAS 对患者术后第1~3 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值最低0 分,最高10 分,评分与患者疼痛程度呈正比。

1.3.2 血清炎症因子 于术后第1~3 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C 反应蛋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1.3.3 生活质量评分 术后1、2 年,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分值范围0~100 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研究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表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术后第1、2、3 天,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术后疼痛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术后第1、2、3 天,研究组血清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表4 两组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6 两组术后1、2 年存活率和复发率对比 术后1、2 年,研究组存活率97.50%、92.50%高于对照组的85.00%、15.00%,复发率2.50%、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1、2 年存活率和复发率对比[n(%)]

2.7 两组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术后1、2 年,研究组存活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7 两组存活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结肠癌作为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尤其是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这种恶性肿瘤的患病人数增多。在结肠癌发病后,患者会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血症状,随着肿瘤继续发展,患者肿瘤体积增大,对周围组织的浸润更加严重,陆续出现肠梗阻症状,易出现癌细胞转移,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生存状况不容乐观[3-7]。

为改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需尽早对该疾病进行治疗,在结肠癌早期阶段,患者具备手术治疗指征后接受手术治疗,在手术过程中对结肠分布的肿瘤进行有效清除,对淋巴结进行清扫,可延缓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限[8-10]。传统的结肠癌根治术尽管可达到切除结肠肿瘤组织、延缓肿瘤进展的目的,但这种手术往往存在清扫淋巴结不彻底、术后并发症风险高等不足之处,对预后相对不利[11,12]。

针对传统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不彻底这一局限性,2009 年有学者首次提出新的结肠癌根治术理念,即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这一外科手术理念主张在结肠癌根治术中锐性分离结肠脏层筋膜和壁层筋膜,在完整保留结肠脏层筋膜的同时,完整切除结肠系膜,可使淋巴结得到更加彻底地清扫,有利于减少复发,提高存活率[13-16]。且本研究中研究组实施的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中应用了腹腔镜,腹腔镜的应用可切实将手术切口缩小,减少机体剥离面积,使得术中血液丢失量减少,减轻术中对患者造成的生理不良影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由于医师可利用腹腔镜对结肠情况进行探查,对结肠病灶进行定位,再在腹腔镜下完成操作,可避免受到手术视野的限制,对结肠病灶进行精准切除,对肿瘤区域内的淋巴结尽可能多地清扫[17-20]。

为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理念在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效果,本研究对分别开展传统结肠癌根治术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的两组老年结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结果发现:①两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 天,研究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 天,研究组血清C 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可起到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作用,减少术后炎性因子渗出,减轻术后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使患者术后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②研究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年,研究组存活率97.50%、92.50%高于对照组的85.00%、15.00%,复发率2.50%、10.00%低于对照组的15.00%、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年,研究组存活患者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对于淋巴结的清扫效果良好,可减少术后淋巴结残留,从而降低肿瘤复发风险,使得患者术后远期存活率增高,并使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老年结肠癌患者,相比传统手术,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具有减少术中出血量、免疫功能损害,减轻术后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等优势,可加快术后康复进展,还可更加彻底地清扫淋巴结,减少复发,提升远期存活率,使患者在存活期间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肠系膜结肠癌结肠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提壶揭盖法论治热结肠腑所致咳嗽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ESE-3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中的意义
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瘘的诊断及治疗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结肠内支架联合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合并急性梗阻中的短期及中期疗效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