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创作与时代精神
2023-01-09李言成
李言成
(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大真大学,韩国 京畿道抱川市 11159)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中国画艺术一直以来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古往今来,中国画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不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换形式语言和图式,但始终不变的是在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中都凝练和呈现出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精神。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传承千年的中国画艺术不论在什么社会变革时期都保持自身艺术特质,并不断随时代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优秀的艺术作品历来有折射时代精神的特质
时代精神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主流精神风貌和气质品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时代精神是集中体现,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意识形态都表现为“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和气质。艺术创作活动与时代密不可分,优秀的艺术作品背后,蕴含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和脉动。瑞士艺术史家沃夫林在其著作《艺术史的基本原理》中讲道:“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艺术。时代与民族互相作用”。[1]所有艺术创作一定是根植于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优秀的艺术创作活动必定是时代体验感悟后的精神活动,艺术作品应当用不同方式真实的表现或阐释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反映历史,刻录时代,彰显民族精神。每个时代都会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体现和表征时代的精神。艺术家受社会性审美趋向和时代文脉影响而创作的优秀作品传承文脉,使得跨越时空的欣赏者能够在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感受作品创作年代的时代气质和风貌。这些积极的反映时代气质精神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进步和文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纵观千年历史,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社会动荡,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具有敏锐眼光的艺术家们总是站在时代进步发展的前沿,为生民,为家国天下,为时代进步创作出推进时代发展,弘扬社会正气,阐发向往美好的艺术作品。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画家王希孟创作的杰出青绿山水画代表作品。作品景物繁多,场面宏大,立足于传统青绿山水画的表现方式,以长卷的呈现形式,精细入微的描绘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和起伏绵延的峰峦。画中,渔村野市、茅庵草舍、亭台水榭、水磨长桥,穿插着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生活情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和静谧美好的生活图景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千里江山图》不仅代表着中国青绿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成果,更充分地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间以精细刻画描绘的生动生活场面,集中折射出艺术家视角下的时代精神风貌。
号称作画“聊以自娱”的倪瓒,祖上前几代都是隐士,自己对于施展抱负的治国平天下不感兴趣,但他大好年华却与元末战乱伴随,滚滚时代潮对他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倪瓒确实算得上是“出世”高人,可也会有忧国之心,这在他凭吊岳飞墓时写下的三首诗可以看出他的家国情怀。长期的动乱和浮游生活,塑造了倪瓒孤苦、茫然、不卑不亢的情感基调,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寥寥数笔呈现的清幽、静谧、萧疏的意境,创造了“山水画史上高逸一路的最高峰”。[2]不能不说,像他的作品《渔庄秋霁图》加之与画面意境相合的题画诗(画成后十八年后题)不也正折射出倪瓒对于安定社会生活的向往和感慨吗?
李可染以对祖国的真挚情感投身于艺术创作,他说“精读大自然,精读传统”,他注重理解齐白石的艺术特质和创新精神,继承黄宾虹深厚的笔墨图式和学养。不论什么题材的创作,他始终实践“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艺术精神,感悟出“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艺术实践体验。他的足迹遍历祖国大江南北,以传统笔墨表现语言开展现场对景写生,并以对景写生的方式成功融入写实技巧进行艺术创作,在现实情境中寻味意境,开一代山水画新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依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进行的创作。李可染从那激越豪迈的诗词情境中领略江山美景,加上长年累月对景写生的素材积累,在强烈的形式对比中描绘南国深秋景色,艺术的再造了一个浑然的世界,创造了时代山水画新风,反映了浓厚的时代风貌,彰显了中华民族深沉博大的文化精神。
图1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图2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二、时代精神是艺术创作创新的根本
时代精神是时代精气神的反映,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和主流社会风时尚的综合体现。“时代”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是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和人的精神的集合。在当今时代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不管是疫情中逆行的白衣天使,是暴雨洪灾中守望相助的老乡,还是千钧一发之时伸手援救的快递小哥,或是为保卫边疆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这些普普通通的角色,每一个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梦有求的,这些普普通通的每一个人共同构成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国家强大的当下共同构建了“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伟大时代精神。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用生活的眼光看待生活的方式就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提升出来的艺术作品,就会接地气,有生气。
在中国画创作中,“画什么内容”是对于作品主题而言的。作品要表达什么,主要是通过作品的内容呈现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是艺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内容素材来源,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需要艺术家敏锐的眼光提炼和挖掘。当下时代深入生活一线,扎根人民之中,走进绿水青山,表现时代,表现英模和人民,表现美好生活,成为最具生命力的素材来源。
“怎么样画”是对作品的表现手法来说的。每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每一件作品都需要最合适的艺术语言特性和表现形式传达和呈现。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和完备的语言体系和呈现方式,适用于各种题材的创作。在信息便捷的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身处当下的中国艺术家接触了世界各民族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包括各种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不论接触和学习多少新的表现语言和手法,不论多么感动于前人的成熟图式和方法,都应沉着梳理和思考,中国画创作的材料和语言特质决定了每个人的创作一定为个人禀赋、品性等作用,并由此呈现不同面貌。由此,只要执着探求,勤奋实践,深入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识,自觉结合传统元素,艺术创作的手法就会呈现特有的中国气质。
近百年以来,在文艺创作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和经典的艺术作品,有的激励着受压迫的劳动人民战胜苦难,增强斗志,有的激励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有的激励着富起来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充满干劲,有的激励着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守正创新、豪迈奋进,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20世纪上半期,国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蒋兆和深情拥抱满目疮痍的年代,深入解读阐释,以自己深切的理解驾驭艺术创作,用炽热的画笔表征时代。他1942年创作《流民图》时,疯狂的日本侵略者践踏了祖国的大半河山,《流民图》通过描绘一个个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劳苦大众的悲惨状况,真是还原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恶,呈现了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与创伤。艺术家“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由生活的一个横断面联结时代的脉搏,衔接过去和未来。”[3]作品以写实方式呈现的真实面貌,像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中集中折射的境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因此,有人将《流民图》称为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
三、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画创作的应有之义
早在人类文明初始阶段,艺术活动的作用就是中西先哲们思考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艺术的教育感化作用,孔子从艺术的效用方面来解读艺术,强调了艺术与做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为先哲所不断探求的,围绕展开的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文化发展,社会向前。尤其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展,对文艺实践等核心问题科学梳理,阐明了文艺创作应遵循什么,要干什么,开创了文化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不同时段对文艺的作用做出阐释。一系列的文艺创作精神指导和号召文艺工作者扎根社会生活、立足人民群众、走进火热时代,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精神,激励人民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4]为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指明了目标方向。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处在当下令人激动的伟大时代,全体人民以豪迈的精神构建的时代精神,正是艺术创作丰富的源头活水。
中国画创作不仅在于“画什么内容”“怎么样画”,更重要的在于“画了干什么”。“画了干什么”是艺术存在的根本命题,关乎艺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绘画艺术的本质是什么,众所纷纭,教化功能、纪实功能、形式美功能,各取所需。争论的焦点无非是“画了干什么”,回到问题的根本就是画了给谁看,画了有什么用。给自己看?给圈内人看?给人民群众看?是所谓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还是雅俗共赏的回归人民和圈里人,各有各的内心考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二为”方针好似触动了所谓“艺术的独立性”,可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不存在所谓的“独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之于态的反映,理应影响和推动社会进步,通过解读时代,反映时代,阐释时代,作用于时代,既是艺术的本质所在,又是艺术的价值根本。艺术创作只有立足现实的当下,阐释好时代精神,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才会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要敏锐的把握时代脉搏,关注人民期待,创作有内涵和精气神的精品力作,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艺术创作者来说,如果创作的作品不能体现时代特色,不能反映时代精神,天天沉溺在哗众取宠、故弄玄虚、无病呻吟中,不沾泥土、不接地气,充其量只是没有根基的浮萍式快餐,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可能代表时代和反映时代精神。正如吴为山所讲,要在“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寻找资源,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文艺创作的精神力量。”当今时代的中国画创作,只有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绿水青山,才能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贾又福的山水画作品《太行丰碑》是一件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杰作。太行山是地理山脉,但同时更是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山脉。太行山有愚公移山的传说,有晋察冀革命根据地,有挂壁人工“天路”和“天河”。为了体会百折不挠、不畏艰难的太行精神,贾又福曾经三十多次到太行山区感悟太行山的气度和性情。革命战争年代建立的太行革命根据地是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在这里,凝结着党的优秀品质和人民的奋斗精神。作品运用了深远、高远的图式构成法,以朱红色表现光感,描绘的山体方硬坚实,扑面而来的高大山体呈现出崇高感。作品塑造的太行山形象“确乎是碑”,是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之碑。
卢禹舜艺术创作的关键词主要在静观八荒、精神家园、天地大美、唐人诗意、一带一路,他的作品多呈现雄浑宏大的大山大水,气势煊夺。他始终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自己置身于时代,担负时代发展的责任,常常以精品力作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时代精神,引领文艺风尚。作品《永远的敦煌》结合他自己多年来形成的形式语言和图式结构,超越客观物象和物理对色彩的理解运用,对莫高窟文化精神价值进行深入思考,深化主题,将生活与情感,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作品从对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关注进行提升,以艺术语言理解认识时代,理解认识敦煌,将敦煌精神创造性转化,从创作而成,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时代阐释。
“平凡时代、日常生活,‘英雄’何为……灾难只是激活了平凡人们内心的使命感,使之成为英雄”。[5]是李玉旺在谈到自己创作的中国画作品《使命》时发出的感言,《使命》是他在周边生活感受基础创作而成的。作品表现采用传统手法,在写实造型的基础上,以丰碑式构图法,描绘了新时代消防员们灭火抢险后的平凡英雄形象。体现了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的艺术理念。讴歌中华民族的普通人代代相传、融入血脉的优良品质。李玉旺坦言:“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弘扬正能量、讴歌主旋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6]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如今,在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文艺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成长过程中的喜悦、工作氛围中的启发、生活环境中的体悟……这些点点滴滴,作为艺术欣赏者可以自优秀艺术作品中获得浸润,作为艺术创作者应扎实积淀于内心以便化作创作灵感。
当下的中国画创作,艺术家一定要与时代同步,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中真正聆听时代声音,主动在“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挖掘主题,展现民族历史之美、华夏山河之丽、炎黄文明之粹。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需要深刻反映时代的沧桑巨变,深情描绘时代精神,尽情抒写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生动展现新时代的精气神。广大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也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