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进展

2023-01-09尼春萍王尔法唐韵颜

循证护理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共情职业倦怠维度

周 颖,尼春萍,王尔法,李 璐,唐韵颜,贾 梦

1.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陕西710032;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

共情能力既是护士的一项基本素养,也是护士的必备能力之一[1]。由于长期从事与疾病、伤残及死亡接触的高负荷工作,护士的共情能力极易受到影响,导致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CF)[2]。共情疲劳是指救护者在长期向他人提供救护与共情的情况下,因共情程度过高或受被救护者的负性情绪过度影响,产生的严重影响自身身心健康及对他人共情兴趣和能力降低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又称为“照护的代价”[3]。研究显示,调查的临床护士约2/5工作中存在共情疲劳[4],这对其生理、心理、情感及认知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5]。识别诱发护士共情疲劳产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干预控制,能有效缓解护士共情疲劳。因此,对护士共情疲劳诱发因素、干预措施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科学、有效地减少护士共情疲劳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1 共情疲劳概述

1992年,Joinson[6]通过研究急诊护士职业倦怠发现,急诊护士会在接触伤员后产生情绪低落、敏感易怒等情绪变化,于是首次提出了“共情疲劳”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培养同情心能力的丧失”。目前,国内外对护士共情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重症监护室[7]、肿瘤科[8]、手术室[9]等科室。研究显示,共情疲劳在临床护士群体中普遍存在,高达83.88%[2],需给予高度重视。

2 共情疲劳的相关评估工具

2.1 共情疲劳自测量表(Compassion Fatigue Self-Test,CFST)

该量表由Figley[3]编制,包含共情疲劳和职业倦怠2个维度,共4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几乎没有”计1分、“总是”计5分,分别计算2个维度的总分,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共情疲劳维度总分为≤26分、27~30分、31~35分、36~40分、>40分,依次表示无症状、症状轻微、症状中等、症状突出及症状严重。职业倦怠维度总分≤36分、37~50分、51~75分、>76分分别提示没有症状、症状中等、症状突出及症状严重[10]。此后Figley进一步完善量表,增加了共情满意维度,总条目数增至66个,其中共情满意、职业倦怠及共情疲劳维度的Cronbach′ s α系数分别为0.87,0.90和0.87。

2.2 专业生活品质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ProQoL)

该量表是Stamm[11]以CFST为基础编制而成的,含同情满意、职业倦怠和继发性创伤应急3个维度,共3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没有”计1分、“总是有”计5分。同情满意维度得分越低、职业倦怠和继发性创伤应急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易发生共情疲劳。同情满意、职业倦怠和继发性创伤应急维度的Cronbach′ s α系数分别为0.88,0.75和0.81。

2.3 共情疲劳简短量表(The Compassion Fatigue Scale,short form,CFS-R)

该量表是Adams等[12]编制的较为简洁、能对共情疲劳进行有效测量的简短版量表,包括二次创伤和工作倦怠2个维度,共13个条目,其Cronbach′ s α系数为0.90。

3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3.1 人口学特征

3.1.1 性别

研究发现,在护士群体中,女性产生共情疲劳的风险更高[13]。原因可能是女性在情感方面比男性更加感性,在面对创伤时更易出现情绪的波动[14]。但也存在与之相反的实证,如栾贝贝等[15]的研究显示,女性较男性共情疲劳得分低,主要原因为男性比女性职业倦怠和继发性创伤应激程度高。由于相关证据不充分,目前性别对共情疲劳的影响作用尚无定论。

3.1.2 护龄

国外研究发现,护龄为6~10年的护士离职率最高,是共情疲劳产生的高峰阶段[16]。尹绍雅等[17]指出共情疲劳发生率随年龄、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升高,符合共情疲劳的时间累积效应发展规律。可能因为此阶段的护士担任科室工作的主力,长期的工作压力不断损耗其共情能力,工作的新鲜感也逐渐丧失,导致共情疲劳的产生。

3.1.3 婚姻状况

国内研究显示,已组建家庭的护士,在面对繁重护理工作压力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家庭,在双重压力的驱使下,护士难以有效进行心理调适,致使个人角色冲突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极易产生共情疲劳[18]。若家庭中有需要照顾的成员如老人、子女、有严重疾病的家庭成员等,共情疲劳会更加突出。

3.2 心理特征

既往研究表明,护士共情疲劳的产生受共情能力、领悟社会支持能力、心理弹性、职业认知等影响。其中,共情能力可缓解自身心理不适,提高工作质量,与共情疲劳的程度呈负相关[19];外界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减少共情疲劳的产生,舒缓救助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情绪[19];共情疲劳受心理弹性的调节,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促使机体在面对压力和刺激时产生一定的适应能力,能有效缓解个体因不良事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共情疲劳的产生概率[20];职业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理解与积极感受,是决定工作行为与心态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职业认知有助于护士领悟护理职业的核心,促进共情能力的提升,降低发生共情疲劳的风险[21]。

3.3 社会环境因素

3.3.1 所在科室

研究发现,护士产生共情疲劳最常见于急诊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科室[12]。这些科室的护理工作繁重、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较封闭,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之长期接触病人的痛苦、濒死和死亡,病人疾病治愈率偏低,且复发率、病死率偏高,致使护士呈现较为消极的职业认知状态,更易产生负面情绪[18,22-23]。

3.3.2 地域

国外研究表明,贫困偏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护士更易产生共情疲劳。原因可能是贫困偏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资源、薪酬水平等较为贫瘠,且护士人数不足、业务能力较低、培训机会较少等加重了其工作压力,易产生共情疲劳[24]。

3.3.3 工作时长

国内研究认为,每天繁重的工作任务、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导致护士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疏导病人和自己内心的消极情绪,加之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作息紊乱、身心俱疲,易诱发共情疲劳[5]。工作时间24 h制者产生共情疲劳程度显著高于工作时间12 h者[25]。

3.3.4 服务对象特征

研究显示,当护士面对病程长且病情持续恶化、非预期的突然死亡、长时间遭受病情的折磨、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病人时,易诱发护士产生无力感而引起共情疲劳[26]。

3.3.5 工作场所暴力

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包括身体暴力和语言侮辱、恐吓等心理暴力。王雪等[27]指出,护士共情疲劳发生的风险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度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护士在遭受工作暴力时,一方面会产生应激保护意识,使对病人的同情感降低;另一方面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悲观情绪,削弱了照顾病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护士共情疲劳的干预

4.1 护士自我干预

4.1.1 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减压疗法常用于情感的调适,它通过躯体扫描、正念冥想等行为唤醒自我意识,强化自我调节能力以达到缓解压力、减轻痛苦和治疗疾病作用,并强调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以强大内心、增强面对痛苦时的耐受力、提升心理弹性,能有效减少共情疲劳的产生[28]。让护士理解并接受共情疲劳产生的必然性,积极发掘工作中的乐趣,自觉地进行心理积极暗示,化消极心理为自身动力。国外研究者通过运用正念减压疗法有效减轻了肿瘤科护士的共情疲劳症状[4],这与罗娟等[29]的研究结果一致。

4.1.2 建立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又称“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边界,心理边界的建立可以维持人格的完整,防止因对外界过度共情而动摇内心的情感屏障,稳固个人内心世界,提升心理调控能力,从而减少共情疲劳的产生[30]。

4.1.3 反思性汇报

反思性汇报是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和治疗形成的一种汇报方法,该方法通过团队分享和相互指导为个人提供情绪释放的途径,有助于加强护士对自身情绪的掌握,可有效对抗共情疲劳[31]。

4.1.4 团体绘画疗法

团体绘画疗法是指以美术为媒介,通过分析和解释参与者所创作的绘画作品来探析其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32]。研究显示,团体绘画疗法对护士自我复原力及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参与者人格成长,改善共情疲劳[33]。

4.2 护理管理者干预

4.2.1 督促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方蕾[34]指出,帮助护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强化护士工作成就感与满意度的同时,可有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降低离职率,加速对不良事件刺激的适应,有效化解心理压力,降低共情疲劳的产生。管理者应根据护士具体情况和职业目标,进行人性化管理,更加重视高年资护士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4.2.2 帮助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共情疲劳易产生于缺少社会支持及职业成就感的人群之中[17]。社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及同事的支持,护理管理者应站在护士的角度,致力于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创建良好的护理工作环境,增强护士之间、医护之间及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护士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提高整体护理团队的士气及凝聚力,促进团队发展[33,35],减少护士共情疲劳的产生。

4.2.3 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教

定期开展护士职业相关讲座与心理健康谈话,运用加速恢复措施进行干预,邀请资深护士交流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分享病人的各种表扬信,使护士在明确自身工作性质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心理准备,提升职业的价值感。有计划地开展情绪自控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护等相关培训,增进护士的心理应激能力和技巧[36],确保在关键时刻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预防共情疲劳的产生。

4.3 科学实施医院管理措施

曾瑶池等[37]指出,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与策略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支持有利于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管理者可通过提升床护比、合理排班等措施适当减少护士工作时间,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调整;通过薪酬福利合理化、评优评先指标透明化和晋升资格公正化等措施,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预防共情疲劳的产生;重视社会舆论作用,可利用媒体、网络等对护理工作进行正能量宣传,提高护士社会地位,增强其职业认同感。

5 小结

共情疲劳的产生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会对护理人员的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甚至还会降低其护理质量,极易诱发护患矛盾。护士自身和管理者需对共情疲劳症状进行早期判断及干预,减少临床护士共情疲劳的产生。此外,医疗卫生部门及保健系统也需对相关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在借鉴国外相关干预措施的同时,结合我国护理实际情况,开展深入、全面的研究,制定适应我国临床现状的具体措施,有效预防、减轻临床护士的共情疲劳。

猜你喜欢

共情职业倦怠维度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