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县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3-01-09刘安乐
邵 峰,胡 云,刘安乐,岳 芳
(贵州省修文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贵州 修文 55020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猕猴桃由零星散户小面积种植逐步发展为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根据FAO和智研咨询网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约为19.3万hm2,同比增长5.5%,猕猴桃产量约为229.1万t,同比增长4.3%。但随着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土地资源供应不足,耕地供应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1],需在猕猴桃种植中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果园土地利用率,开展果园高效综合利用,以促进猕猴桃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修文县位于贵州省中部,为省会贵阳市所辖。猕猴桃产业是修文县优势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其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修文县猕猴桃果园在综合开发利用上基本处于空白,果园仅单一进行猕猴桃种植,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土地产出效益潜力未得到全面释放。因此,对当前修文县开展猕猴桃果园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探索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促进修文县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修文县猕猴桃产业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修文县开展猕猴桃试种;2002年,修文猕猴桃种植户将大面积闲置的荒坡、瘦土发展为猕猴桃种植园;2010年,修文县猕猴桃种植业全面发展。2022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万hm2,居全国第三位,覆盖全县12个乡镇(街道)的108个行政村,涉及种植户7 000余户、企业169家、合作社130家;挂果面积0.89万hm2,预计全年鲜果产量达6万t。修文猕猴桃已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等称号。在市场营销上,建立了整株果树认购和线上、线下猕猴桃零售、网红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在科技支撑上,修文先后成立了贵州修文猕猴桃研究院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并建设了贵州省猕猴桃种质资源圃[2]。修文猕猴桃产业已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为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
2 修文县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制约因素
2.1 种植管理上的制约因素
2.1.1 种植密度大修文猕猴桃采用“T”形架栽培,种植密度约60~75株/667m2,相对偏大,各植株间的交错较多,光照和通风条件并不十分理想,限制果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空间。
2.1.2 农事操作繁杂一是施肥管理上,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6—7月均需浅施追肥,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需深施基肥。展叶后落叶前,每月需喷施叶面肥。二是花果管理上,4月中下旬需疏花蕾,谢花后2周左右疏果,10月上旬进行果实采收。三是授粉管理上,雌花开后需人工或机械授粉。四是修剪管理上,12月至次年1月需冬剪并清除病残体,春季需除萌、抹芽、摘心、疏枝。五是病虫害防治管理上,全年均需进行溃疡病、花腐病、灰霉病、褐斑病、灰斑病、叶蝉、蚧壳虫、透翅蛾等病虫害防治;12月至次年1月需喷施石硫合剂、刷白树干、包裹防冻树体等。
以上复杂繁重的农事操作导致果园长期处于频繁的人为活动状态,不利于开展其他种植活动,制约猕猴桃果园实现综合开发利用。
2.2 果园环境
2.2.1 透光性较差修文猕猴桃约在每年3月初萌芽、展叶,部分猕猴桃园至10月下旬叶片才基本脱落,叶片覆盖周期长,在此期间猕猴桃果园透光性较差,影响果园开展其他生产活动,制约果园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2.2.2 土地质量不高修文猕猴桃多种植于山腰、陡坡处,且因地处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区,不同程度存在土地石漠化现象,土地贫瘠问题较为突出;集中连片土地较少,地块零散严重制约农业机械等有形生产要素的效率发挥[2],不利于实现果园高效综合开发利用。
2.3 农业产业发展大环境的转变
自古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基础产业,但目前我国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受各种风险因素影响较大,且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并呈现出逐渐上升态势。同时,随着传统小农生产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不断向商品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模式跃升,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业进入城市和非农产业部门,农民收入的来源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劳务工资性收入逐渐取代农业经营性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3],降低了农户从事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2.4 农业科研和推广及成果转化存在困局
一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资源约束更加突出,风险挑战也更加严峻,而农业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学科间分布不均,在很多综合交叉学科基础研究方面严重不足,研究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仍存在短板[4],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仍不足。
二是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仍存在较大的刚性需求,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市场却呈现出公益疲弱与市场主导双向发展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业技术服务获取困境是当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的焦点[5],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农业技术推广受重视程度下降都是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需重点破除的困局[6]。
三是在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投入的过程中,农业科技贡献率与成果转化率陷入“双低”困局,并呈现出科技供给旨趣错位、体制机制陈旧固化、协同创新与集成转化水平不佳等“内卷化”特征[7]。尚需进一步探索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破除论文多、专利多、成果多而转化少的不利局面,切实将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紧密衔接,使其有力促进农业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形成[8]。
3 发展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的对策
3.1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修文县可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并在完善的顶层设计指导下,因地制宜、创新性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政策,并充分利用好农业发展资金,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农业发展,特别是在创新农业产业形态以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农业产业新模式方面,如给予猕猴桃果园林下种养殖业补贴,或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猕猴桃果园开展招商引资,与相关企业合作共谋发展等。
3.2 加大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力度
基础研究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3]。需加强基础研究,依靠科技自主创新破解众多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难题。需顺应当前农业发展、产业振兴需要,加大对地方基础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的投入,加大对创新特别是重大创新的奖励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好农业科技人员待遇等。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和实践探索,创办各类农业经营实体。如贵州省已成立的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其通过发布研究项目榜单,出台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方案等形式,鼓励全省农业技术人员在基础性研究示范领域积极探索,在全省掀起投身农业产业发展热潮。
3.3 注重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
目前国内在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上已有一些探索,对修文县猕猴桃果园具有一定借鉴价值。如陕西省岚皋县在山地猕猴桃立体种植技术上进行探索,逐步形成了“蘘荷+油菜”的果园立体栽培模式[9]。该模式不仅能改善果园小气候,促进猕猴桃高产和优产,还可防止坡地水土流失,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减少人工管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猕猴桃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陕西省眉县营头镇还推广了猕猴桃林下种植食用菌模式[10]。另外,苏三华等[11]研究得出,猕猴桃果园内套种草菇符合生态学、生物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效益较为明显。周光银[12]通过试验得出,猕猴桃-茶树立体种植的经济效益比单一进行猕猴桃种植能提高30%以上,比单一的茶树种植能提高50%以上。阎永齐等[13]研究猕猴桃与葡萄立体栽培模式发现,该模式对猴桃冠层及土层的微环境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其生长环境。张忠良等[14]对魔芋、猕猴桃间作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得出,该模式的净收入可达5 452.7元/667m2,比纯栽种猕猴桃增收1 571.3元/667m2。刘军等[15]总结出猕猴桃园栽培鸡腿菇技术,利用猕猴桃果园荫蔽、潮湿、透风性好的优势,在猕猴桃架下栽培鸡腿菇,可有效利用猕猴桃架创造的良好条件,实现立体栽培,促进鸡腿菇生长,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栽培鸡腿菇后的菌糠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进而提高猕猴桃产量,达到共赢。可根据修文县自然环境和猕猴桃果园生产条件,科学借鉴其他猕猴桃产区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探索适宜修文县猕猴桃果园的高效综合利用模式。
3.4 多角度深入挖掘优势,推进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及技术探索
果园立体种植模式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特性,如高秆与矮秆、富光与耐阴、早熟与晚熟、深根与浅根、豆科与禾本科,利用不同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时间差,合理进行科学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种等种植方式,形成多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结构[16]。从上述对猕猴桃套种其他作物的研究成果和成功模式看,发展立体种植是实现猕猴桃果园高效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修文县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13.2~15℃,无霜期250~300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交替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76.6~1 350 mm,水热同期;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全县平均海拔1 270.4 m,大部分区域海拔1 200~1 400 m,非常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依托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猕猴桃果园可为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提供独特的小气候环境和小生态区域。因此,可多角度深入挖掘修文县猕猴桃果园的生态环境优势,重点围绕立体种植模式,开展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并积极进行试验示范,推进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及相关技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