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猪种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1-09杨齐心吴玙彤朱丽莉翁吉梅杨靖红杨云佘德萍何润霞李晨申李杨红文
杨齐心,吴玙彤,朱丽莉,翁吉梅,杨靖红,杨云,佘德萍,何润霞,李晨,申李,杨红文
(1.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 贵阳 550001;2.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5;3.碧江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 铜仁5 543003;4.思南县畜牧发展中心,贵州 铜仁 565111;5.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1;6.道真县畜牧渔业发展中心,贵州 遵义 563500;7.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贵州 威宁 553100)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1]。贵州是我国生猪主产区之一[2],生猪产业是贵州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2020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生猪产业列为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1]。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贵州省约有1/3的农户从事生猪养殖,部分地区生猪养殖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1,4]。发展生猪养殖业,对保障猪肉供应安全,同时稳定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贵州省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持续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使贵州生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1年年末,贵州省生猪存栏量达1 530.48万头,同比增长12.2%;生猪规模场达3 529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率达31.41%;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
504.51 万头,同比增长37.15%[5]。
品种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决定了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6],使种业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7]。生猪产业发展,种猪是关键。加快生猪种业发展,是保障我国生猪产业高效发展的基础[8],是实现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本保障[9]。为推进生猪种业振兴,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颁布《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6];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10];同年7月,深入实施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将25家企业选为生猪种业“补短板”阵型企业[11]。可见,我国对生猪种业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了新高度,也为生猪种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贵州在生猪品种保护、种源供给、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核心种源“卡脖子”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需引起高度重视。为促进贵州生猪种业发展提供参考,对贵州生猪种业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贵州生猪种业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育种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1 贵州生猪种业发展现状
1.1 种质资源储备
贵州有7个地方猪品种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分别是香猪、柯乐猪、关岭猪、黔北黑猪、白洗猪、黔东花猪、江口萝卜猪,主要分布在从江、榕江、赫章、道真、江口、紫云、施秉等地。其中香猪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明确的保护品种;引进品种主要有大约克、长白和杜洛克及其杂交后代猪,在全省均有分布,主要由温氏、德康、正大、新希望、双胞胎、铁骑力士等企业生产经营。
1.2 新品种培育
贵州正在培育的猪新品种(配套系)有3个,分别是黔猪配套系、贵柯猪和黔系大白猪。目前,3个培育品种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黔猪配套系平均日增重725 g左右,PSY(每头仔猪每年能够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下同)达25头左右[12-13],有望申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贵柯猪新品种平均日增重620 g左右,PSY达22头左右;黔系大白猪平均日增重750 g左右,PSY达25头左右。
1.3 经营主体培育
目前贵州省内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有110家左右,其中原种猪场14家(引进品种场11家,地方品种资源场3家),主要分布在遵义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全省现有1个国家级保种场——从江香猪种质资源保种场,1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贵阳德康清镇中寨种猪场[14]。
1.4 政策支持
近年来,围绕生猪种业发展,国家先后出台《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农村部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贵州省也出台了“十四五”农业种业发展规划、生猪良种补贴实施方案等专门性文件,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环保等方面提出若干条政策措施,为生猪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 贵州生猪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不足
一是政府和企业在地方猪保护利用方面投入经费相对较少,且经费投入不稳定、缺乏连续性,目前全省地方猪品种养殖量仅占6%左右,尤其是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外来猪种的冲击,地方猪种资源活体保种难度日益加大,白洗猪、黔东花猪等地方品种有灭失风险。二是对现有的种质资源开展深度鉴定评价不足,优异基因挖掘数量不多,遗传资源保存能力弱,保种场、基因库的数量偏少,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推广不够全面,保护、选育与开发利用尚未形成良性循环,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2.2 育种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生猪种业学科建设、种业研究平台打造、种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四川等周边省市相比差距明显,在全基因组选择、表型组智能测定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方面相对落后。二是种猪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长期存在重引种、轻培育的倾向,陷入“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育种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同时企业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相对缺乏,未形成联合体,全省饲养品种中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占90%以上[15]。
3 加强贵州生猪种业发展的建议
加强贵州生猪种业发展,需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引育结合”的发展方向,着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协同的现代生猪种业体系,带动全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3.1 加强种业研究利用政策支持
省级政府围绕《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成立生猪种业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地方猪持续保护、种质研究和开发利用行动,明确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部门工作职责,统筹解决科研、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保障问题,推动进一步完善生猪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各级财政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开发,建设更多保种场、保种区、基因库,确保每个地方品种有1~2个保种场或保种区,每个品种都在省级基因库得到有效保存,实现地方猪应保尽保。
3.2 加强生猪育种创新能力建设
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创新、引育结合”,培育壮大种猪生产经营主体,依托企业建设生猪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生猪产业大数据分析平台,推动生猪品种保护、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研究、试验、示范等一体化发展。立足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育种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实现学用衔接。抢抓农业农村部发布《2022农业农村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的重大机遇,支持开展《国产优质生猪新品种》等技术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
3.3 加强生猪品种选育与推广
以良种化、商品化、市场化为导向,开展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对地方品种,在充分挖掘、利用品种优良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品种选育或杂交改良等方式,提高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对引进品种,引导曾祖代种猪场和祖代种猪场积极参与实施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优化选育方案,规范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提高优质父母代种母猪生产成绩,年提供父母代种母猪50万头以上,保障父母代种母猪生产更新和补栏增养需求。持续集中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支持改造升级企业种公猪站、人工授精站点,提升良种猪精液生产、配送和人工授精服务能力。
3.4 加强研究利用联动合作
整合种猪性能测定中心等生猪育种服务平台和贵州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力量,推进与政府部门、育种企业、推广单位的深度合作,促进人才、资金、资源、信息、技术等共享互通,推进生猪种业“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和“育繁推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