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意义”的内容报道得更“有意思”
——从《长沙晚报》获奖作品《“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说起
2023-01-09程放军
程放军
教育新闻如何创新?思政教育报道如何做得既“有意义”还“有意思”?各媒体都在思考探索中。
湖南《长沙晚报》于2021年4月至6月和同年11月至2022年1月,分别策划推出《“信仰之光·长沙红色基因学校探访”系列报道》和《“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对教育新闻和思政教育报道进行了创新探索。前者从红色基因入手,讲红色人物传承的故事;后者则是通过“以物及人”讲故事的形式,挖掘校园红色资源育人大题材,创新思政教育报道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两组系列报道既有深度又可读性强,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培根铸魂启润心智的责任担当,得到了业界肯定和受众好评。其中《“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在最近公示的2021年度湖南新闻奖评选中荣获通讯与深度报道类一等奖。
本文从《“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谈思政教育报道创新,以期为地市级媒体如何把思政教育报道做得既“有意义”还“有意思”提供借鉴。
一、好的策划好的角度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笔者30多年新闻从业中视新闻为生命,敢于“无中生有”发现新闻,巧做“无米之炊”,善于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中发现本土和本报元素作落地策划、抓落地新闻,从独特视角呈现重大新闻事件,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好的策划首先是选择好的题材,好题材就是要聚焦“国之大者”、“省之大局”和“市之大事”。2021年3月,在策划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报道时发现,在湖南长沙这样一些学校,先天就具有红色基因:他们或因革命事件或人物命名,或与重要历史纪念地旧址共院、与红色遗址共围墙。在那风起云涌的时代,在这些学校校园里的先生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播种革命理想的先驱。于是,《长沙晚报》策划推出《“信仰之光——长沙红色基因学校探访”系列报道》,组织科教新闻部记者从2021年4月至6月,走进长沙9个区、县(市)30多所具有深厚红色基因文化的学校探访,追寻红色足迹,讲述这些学校那些年在校园里发生的影响了中国进程的那些人、那些事,让孩子们理解这些先烈为革命可以付出一切的信仰,从而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如首篇报道《“小石必破大水缸”》讲述了“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的“红色记忆”、新生第一课就是“认识学校”的“红色传承”,让学生知所来、方知所往的“校长说”点评提升了报道主题。从呈现来看,表现形式丰富,主要着眼于现代,让人看到传承,看到现在,看到变化,历史和现实有很好的交融。之后,每周一两篇不断推出,这一系列报道都加持了短视频,配发新旧对比图片,用孩子们听得懂的声音讲述永远流传的革命故事,把红色基因根植于孩子们的血脉,让担当充盈内心。
受这一策划启示,《长沙晚报》“反弹琵琶”,接下来重磅策划了《“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2003年周光召院士将他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宁乡一中,后来这一功勋奖章成为了该校的“镇校之宝”。当年,笔者就在捐赠现场写了《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周光召功勋章赠家乡》《一枚勋章 一世情缘——听周光召讲献身科学的故事》两条报道,捐赠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是不是长沙的学校都有这样的“镇校之宝”呢?策划会上,发动记者到各学校寻找得到了明确的反馈:在长沙这片热土上,一代代教育人磨血育人,培养了一批批投身救国、强国、民族复兴伟业的仁人志士,而在他们最早立志出发的校园,也留下了承载着巨大精神价值的物华天宝。
自2021年11月15日《长沙晚报》推出《“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首篇起,重点筛选了一批具有红色底色或精神引领价值的“宝贝”作为探访对象,以物及人讲故事,通过历史来观照当下,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内涵。这个策划正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的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这样的策划立意巧妙、角度新颖接地气,创新和拓展了党媒传播正能量的思路和渠道。
二、“以物及人”讲故事挖出“移动大思政课”
新颖的选题、表达形式和内容生产相得益彰,往往能够获取更多受众关注。探“镇校之宝”,必须是选取有现实意义的宝贝,该组系列报道重点以红色宝物为主。如2021年11月15日,《“晚报记者校园探宝记”系列报道》推出首期报道《老师破例打满分 校长要求全校“传观”》即受到广泛好评。该报道讲述了长沙市一中的镇校之宝——毛泽东主席写的文章《商鞅徙木立信论》,报道用宝贝档案、宝物故事、探宝、传宝、记者手记等几个章节表达,看得出策划的精致精心,有历史纵深感,也写出了历史的传承。接下来,《这所校园里藏着一个“湖南天眼”》对湖南师范大学“镇校之宝”进行了全新解读;《蔡元培为何要为这所中学的校训作跋》报道百年名校明德中学的镇校之宝——蔡元培为明德校训作的跋,融知识性、趣味性、新闻性及文化于一体;《这所学校有一个“火车博物馆”》,记者跑到中南大学铁路园探宝,园内三台静止的机车见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见证中国铁路从“追赶”变“领跑”的发展历程;《和上亿年前的“树”来场邂逅》,记者和市民、师生代表来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听老师讲述形成于1.5亿年前的树化石的故事,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记者先后走进11所学校探访,毛泽东主席在湖南全省公立高等中学堂(长沙市第一中学前身)求学时的满分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谢觉哉在宁乡县甲种师范讲习所批改的学生作文,雷锋小时候打过的少先队队鼔,周光召赠送宁乡一中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些在学生身边的“宝贝”,曾几何时鲜有人问津,如今被记者“探”出来了,通过一篇篇报道将散落在这些学校的“宝贝”像穿珍珠项链一样串了起来,也火了起来,无疑成了鲜活的思政教材。开福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兴茂看到报道后认为,报道通过聚焦学生身边的人和物,探出来的就是很好的“融媒思政”教育资源。
这组系列报道最鲜明的表达创新是以物及人讲故事,有悬念,新闻元素丰满。记者通过扎实的采访,注重挖掘宝贝由来和细节,邀请市民和师生参与互动探宝,娓娓道来,让受众如同身临其境,备受感染。如2021年12月20日《长沙晚报》1版显著位置刊发《精神之光点亮学子梦想》,以物及人讲述周光召鲜为人知的献身科学的故事,叙写学生梦想,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宁乡一中学生杨馥祯表示,看到探访“镇校之宝”报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强烈感受到先辈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大大增强了她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梦想的信心。
这组11篇报道独家策划、独家角度,生动鲜活、入脑入心。通过“以物及人”讲故事,展现了教育精神的薪火相传,不仅给学校师生也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不少家长看到报道后,纷纷询问如何带孩子跟随记者的脚步“打卡”各校“镇校之宝”。2022 年1 月,湖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简报第3期推出《〈长沙晚报〉:校园探“宝”创新大思政课》一文,对此系列报道予以充分肯定和推介。
三、融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报道有滋有味已成为可能
“有意义”是思政课价值之所在,“有意思”则是其“有意义”得以报道落地的关键。曾经一段时间,思政课难上,思政教育报道难创新,媒体的报道亦止步于图文并茂。而《长沙晚报》这组系列报道启示我们,融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报道创新已成为可能,让“有意义”的内容能报道得更“有意思”。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雄辉认为,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强,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内容和形式有亲近感。这组系列报道探访的是学生身边的人和物,并从中提炼出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爱国、奋发向上、勇于担当,值得点赞。省、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简报称,这一创新之举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围墙,让思政课从线下“独角戏”走向线上线下大融合,给大家奉上了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上了一堂生动的“移动大思政课”!
回过头来看,这组系列报道能够获得湖南新闻奖一等奖并推荐报送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除上述主题重大外,还切合了融媒体背景下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如表达多元,注重可读性、互动性和教育性,文字、图片、短视频形成合力,让报道更立体、形象、生动,全媒传播火出圈,让受众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置身其中。报纸端图文并茂,突破常规“套路”,从宝贝档案、宝物故事、精神传承和记者手记等四大部分,全面解锁“宝贝”。每期报道都配有现场短视频二维码,可以扫码看视频,把受众带到第一现场,满足了移动互联网读者的阅读需求,扩大受众面,增强了报道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每期报道配发的记者手记以记者的眼光谈所见所闻所感,有高度、有深度,见解深刻有力,因为有丰富感人的宝物故事作为支撑,令人信服,让人深思,有力地发挥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同时,依托《长沙晚报》原创报道,掌上长沙客户端和家长学院公众号将图文和视频集纳于一体,并制作了系列生动活泼的融媒体产品,让报道丰富立体。“学习强国”长沙学习平台也对报道进行了二次创意开发,推出了海报《跟着熊猫打卡那些藏在长沙校园里的宝藏》融媒体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报道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融媒传播如擂战鼓,形成了大声势,令人印象深刻。
这组系列报道在《长沙晚报》首发后,之所以篇篇火出圈,被人民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腾讯网、新浪网等纷纷转载,并且在长沙多所学校掀起学习和传播热潮,得益于这一报道政治站位高,观点旗帜鲜明,全媒传播形式新颖,读来酣畅淋漓,易被用户广泛转发,让人耳目一新。从2021年12月24日刊发的反响报道《这是一堂生动的移动“大思政课”》就可看出,这一创新举措彰显了晚报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得到了教育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纷纷点赞,报道所引发的反响是热烈和积极的。在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孙传贵看来,这一系列报道正在用生动的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全国模范教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龙兵教授连续关注了这组报道,称赞此举是党媒探索“大思政课”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党媒记者践行“四力”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特别强调,要开展“思政公开课”等主题宣讲活动。从《长沙晚报》此次创新探索“大思政课”的这一做法可以启示我们,主流媒体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方面是大有作为的。上好思政课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媒体也可以发挥其优势,充分挖掘整合社会育人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结合社会生活讲思政课,立足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大格局”,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学校、大课堂,不断丰富和拓展“大思政课”的内容、途径、载体,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是作为巩固我党执政基础的基层舆论重要阵地的地市级媒体,应该有这样的担当,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