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研究
——以高校学报为例
2023-01-09王俊,陈猛,于传,王敏
王 俊, 陈 猛, 于 传, 王 敏
(1.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51)
一、高校学报的发展与现状
中国高校学报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其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呼应。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是中国高校学报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术质量得以显著提升。
中国高校学报从其诞生就具有“综合性”的性质,如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中就鲜明地提出要强化其文理融通、文理不能分科的特性,这也成为高校学报的一大特色。[1]即使后来高校学报划分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这些版内部也包括了很多一级学科,仍具有高度的综合性。[2]
2019年,中国科协等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3],为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指引了方向。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三部门(以下简称三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总体要求坚持高举旗帜、服务大局;坚持追求卓越、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布局、分类施策;坚持建管并举、规范发展。原则上不再新批多学科综合性学报。着力解决内容同质化问题,支持现有学术期刊合理调整办刊定位,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4]
随着科技进步,信息量突飞猛进,数字化技术发展迅猛。许多高校期刊正在转型,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综合性学报的专业化转型探索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于2003年由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合肥电力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成为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年被列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13年通过验收;是全国电力类高校仅有的3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21年顺利通过首批验收,并成功申报7个1+X证书试点。[5]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96年,前身为《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4月30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现刊名。《学报》是一本综合性刊物,季刊。因学院是安徽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认定为三类期刊[6]。作为省内唯一以电力科技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术期刊,从本刊作者群的地域来源、专业背景、行业分布、读者群体、被引次数等分析,本刊受众反映、社会评价较好,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从创刊到现在,为电力企业的科技应用和推广以及学院的学科发展提供了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学院学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学报》的定位也需要进行变革。2020年开始,编辑部进行了调研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1.优化栏目,重新定位
学院历经多次改革发展,秉承“求真、崇善、守诚、躬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行业,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特色兴校、厚德重技、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定位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就业前景良好”的办学体系。面向电力行业及地方企业,培养高素质电力电气技术应用型人才。
编辑部根据学院的改革思路,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1)围绕学院办学理念,服务企业,做专做精
根据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学报》的服务范围,《学报》办刊方向定位在为电力技术服务,力求做专做精。经过与学院领导、审稿专家和企业人员的探讨,《学报》的定位逐渐清晰,最终编辑部把《学报》的办刊方向定位在为电力技术研究服务,同时兼顾教育教学。
在学院内部,一方面鼓励学院教师围绕电力技术多做科研,多写科技论文,另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大胆实施教育教改,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在电力相关企业,积极争取优质稿源,优先发表科技改革类文章,吸引生产一线工人、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发表在《学报》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企业建设中。
(2)跟进新技术,围绕国家政策热点,开设新栏目
为了更加及时传播新技术、突出政策热点,编辑部积极到企业进行调研,根据需要调整栏目方向。《学报》在二、四两期陆续开辟了新栏目:2021年的“特高压技术·数字化技术”和2022年的“新能源技术”等,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对目前国内先进的超高压技术进行跟进,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对新能源领域的文章优先发表。无论在稿源质量上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2.整合办刊条件,实现校企合作(1) 聚焦业务需求,组建兼职编校队伍
传统的完全依赖编辑部专职人员完成的期刊编校体系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出版编校工作的要求。大部分的高校学报编辑部都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笔者所在编辑部也不例外。编辑人员有限,技术背景不足。
为了加强专业方面的把关和编辑队伍的可持续性,在严格实行“三审三校”制度的基础上,编辑部先是在2020年底开始培养和启用学院内有专业背景的优秀教师作为兼职编辑,对不同领域的文章分别把关,力争专业描述和内容不出错。编辑部的专职编辑们在此基础上根据期刊编校规范进行二次把关,保证符合国家出版规定。
经过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2021年又促成了校企合作,聘请了专业领域的工程师来参与到《学报》编辑工作中来,更加保证了专业文章的科学性、准确性。
编辑部不断组织学习交流,从意识形态的把握到编校规范的学习,不断提高兼职编辑们的编校水平。编辑队伍保持每年发展壮大,保证期刊编校工作的可持续性。自2020年底以来,编辑部陆续培养了十多名兼职编辑,他们各自在本职工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现,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较强的技术背景。他们根据工作需要参与不同专业文章的编辑,给编辑部带来了活力,保证了编辑部的高质量运转。他们也作为沟通的纽带,给校企合作打下基础。
(2)瞄准成长路径,促进期刊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基于兼职编辑的分散性,他们除了给编辑部带来技术支持之外,也在各自单位扩大了《学报》的影响力。编辑们任劳任怨甘为他人做嫁衣,对每一篇文章都仔细把关,有时候会有不同的编辑与同一作者在文章专业描述和书写规范上不断沟通,他们的专业性和认真度使得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认可《学报》、信任《学报》。有的作者第一次发表文章之后,通过电话对编辑工作的细致认真表达感谢,因此而不断投稿,把有专利作品的优秀论文投给《学报》。
通过他们的传播和引领,企业和学院的职工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报》的办刊方向以及投稿要求,更加积极地参与投稿。企业人员的论文书写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院教师也因此更加了解企业的技术更新和发展趋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扩展了眼界,促进了学院教师与企业的联系。
随着合作的开展,企业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促进和提升,真正做到了期刊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学报》也在探索中逐步实现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扎根电力技术优势领域,做精电力技术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在全国范围内,为电力技术服务,为电力相关企业服务。
三、提升学报的能力要素,更好地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学报》在论文质量上得到了提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科技在不断进步,高校学报也需要不断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后续编辑部还将在一些领域继续加强,使《学报》更有竞争力、起到引领作用。
1.提升学术引领能力和出版服务能力
重视编委会成员的影响力。充分调动编委会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指导作用,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引领能力。编委会成员有些是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有着更高的高度和更广阔的视角,他们的深度参与将会给高校学报在主题策划、稿源质量上带来较大的提升。充分发挥编委在组稿、审稿、推介等方面的支持作用。
通过组织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增强学者和学术组织的联系互动。了解新动向,新方法、新思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支持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重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作用,鼓励青年作者踊跃投稿,扩大作者所在单位和地区的覆盖面。
2.推动数字化转型
技术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高校学报也要紧跟时代,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影响力。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优化流程,在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等方面,积极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转型和升级。
根据三部门《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要求,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方式加快新成果的面世;采用数据出版共享科学数据;采用增强出版,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传统出版物上添加超链接等技术手段,实现期刊相关信息和数据的融合;采用全媒体出版多渠道多形式传播等。积极推动学术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和向应用型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