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改造探索与实践
——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
2023-01-09乔建忠
张 骞,乔建忠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和特点
1.1 智慧图书馆的定义
自2003年,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Aittola等人第一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1],智慧图书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伴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改造过程中的终极目标。当前,根据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对智慧图书馆的定义很多。黄少琴在《基于智慧图书馆的智慧空间建设研究》中,提出了7种关于智慧图书馆的代表学说。邓李君等在《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研究》中提出:智慧图书馆是以图书馆空间、资源、服务的全面整合为手段,以实现更好的用户服务、资源整合为目标[2]。“数智”时代,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将更加清晰和具体,智慧图书馆是主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感知空间、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等空间,满足用户资源需求的综合体,具有高度感知、自动记忆、智能分析和反馈的自组织系统。
1.2 智慧图书馆特点
智慧图书馆是根植于传统图书馆基础之上,同时,对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等各项功能进行整合的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根本目的与传统图书馆一样,为了更精准、高效、快捷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和知识的需求[3]。
智慧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①智慧图书馆应该是全面感知、互联融合、开放共享的空间,同时,也是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场景空间的综合体;②智慧图书馆平台应具有交流互动机制,能实时与用户进行交流,并及时进行反馈,具备个性化、集群化推荐和反馈功能[4]。
2 智慧图书馆形态演进
2.1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变
由于电子图书的普及和数字资源的广泛应用,电子图书和数字资源以其易获取、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将纸质图书的采购复本降低,数字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已经由原来的纸质图书资源为主转变为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并存的格局,无纸化图书馆也越来越被推崇,图书馆的实体空间正在被压缩,新的功能空间正在被发展和建设[5]。
2.2 图书馆功能空间的演进
当纸质馆藏资源减少,数字资源增多,图书馆的空间为适应读者新的需求,依次经历了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智慧空间等过程的转变。①信息共享空间: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场所,能实现休闲、学习、交流、咨询和场景体验功能[6]。②学习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是信息共享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它主要为读者提供一个硬件齐备,能满足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研讨的共享环境,可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和课程咨询服务,实现培训、研讨、集体讨论等功能的信息资源中心。③创客空间: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个可分享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知识的平台,为读者提供创新所需要的相关资源、硬件设备和条件,帮助团队开展创新交流合作[7]。④智慧空间: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各种场景,重点关注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的空间。能感知环境、记录用户数据、整合图书馆软硬件资源,提供多维服务的综合体。
3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由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定位和功能与本科院校不同,加之经费限制,在智慧图书馆改造中往往采用“小而精”的建设和改造策略,选定部分分馆或一定区域进行智慧化改造。高职院校图书馆重点通过智慧化图书馆的平台、智慧化的空间、智慧化的资源和智慧化的服务等4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先搭建智慧图书馆的架构,然后逐年推进,最终实现智慧化。
3.1 智慧图书馆平台
智慧图书馆平台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中枢,是将图书馆各个平台和微应用进行统一管理的中心。针对用户的各种需求,通过智慧图书馆平台实现对纸质图书、数字资源的快速发现及对图书馆的各种微应用的快速调用。智慧图书馆平台应实现全面感知,记录、分析读者数据,同时能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统一平台,应达到可感知、智慧化、泛在化,构建多种体验场景,最终目标是满足更好地用户体验。智慧图书馆平台能实现更为精准的知识分析与组织,通过知识关系重组、知识发现将更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提供给用户[8]。
3.2 智慧图书馆空间
智慧图书馆空间应当既能实现多元化、创新性、智能化的空间,同时要符合人体感知特点,满足读者对舒适、轻松、高雅、和谐环境的需求。智慧空间也是学习空间、知识空间、科研空间等结合体,空间的桌椅、空调、灯光、窗帘等设备应根据空间的温度、湿度、光度实时感知调整,桌椅要根据用户身体特征数据,个性化的服务读者、满足读者的使用偏好,使读者拥有舒适的空间场景体验。智慧图书馆空间还应符合和绿色、环保、节能的标准,建筑材料采用环保材料,内部建设和结构符合绿色、节能的要求。
3.3 智慧图书馆资源
无论是纸质资源还是数字资源,智慧图书馆都应该拥有数量巨大、内容丰富、质量高的馆藏资源。能根据用户借阅记录、阅览记录等及时理解用户的检索需求,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并能发现读者的阅读偏好,及时反馈给读者,智慧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应利用RFID系统进行统一定位,便于读者进行查找。在数据库资源建设上,应具有各种权威数据库,数据更新及时、可获取性强,也应根据院校和专业特色,建立特色资源库。针对数字资源要提供多种呈现方式,可以提供电子图书阅读本、电子报刊机、瀑布流、电子阅读机、电子画屏等设备,对电子图书、图片、视频资源进行展示。
3.4 智慧图书馆服务
智慧图书馆平台、资源和空间改造的终极目的就是提供给用户智慧化的服务,智慧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拥由智能定位、智能引导、智能应答功能,要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引导系统,采用3D定位等虚拟可视化定位方式,便于读者查找到相关资源。智慧图书馆的自助服务功能将更加完善,能提供智能机器人服务、网络机器人服务,也要提供如智能应答、智能盘点、智能存储功能等[9]。
4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探索实践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双高”建设高校,在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上采用了“小而精”的策略,重点对白鹿原图书馆进行了改造,改造面积约1 800 m2。改造前,就对图书馆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智慧化进行了通盘考虑,目前实现了人脸识别、自助借还、大数据平台展示、座位预约等功能,并利用统一管理平台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及关联系统进行了统一管理。
4.1 统一的管理平台
为了实现读者数据的统一管理与调用,建立了统一的读者信息管理平台,由人脸识别系统对接学校数据信息中心,打通数据通道,统一调取读者照片、姓名、院系、身份等信息,存储到图书馆本地服务器,并与数据信息中间库保持连接、及时更新读者信息。图书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移动图书馆等从本地服务器获取读者信息,这样可以实现一张人脸,访问多个系统,方便了读者,同时,利用大数据统计功能,可实时调取读者到馆时长、借阅图书名称、种类和数量,初步实现了一个身份,访问全系统各种微应用的功能。
4.2 智慧化的空间
在进门区域设立无障碍人脸识别,读者进入图书馆后,根据在人脸库中的照片,自动识别读者,同时,记录读者入馆时间,读者出馆的时候记录读者出馆时间,形成读者在馆时长。在智能查询机上配备3D定位系统,支持语音功能,可准确的定位图书的精准位置。实现在移动图书馆智能预约座位,可提前在手机查看座位的剩余情况,提前进行预约,可预约具体时长、位置等。在空置的墙面,布置电子画屏,根据专题需要实时调整宣传内容,可以画展、图片展及艺术品展等,形成可调整和变换的文化长廊,让读者一进馆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发挥图书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建立数字资源阅读专区、利用瀑布流、电子借阅机、电子报刊机和阅读本等设备,便于读者通过不同的设备查看数字资源。
4.3 智慧化的服务
利用LIB图书管理系统,实现纸电采购一体化,平台提供用户端采购系统,按照读者和人员的身份和权限,建立个性化的个人空间,读者登录平台,发现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实现对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荐购,并直接推送到采编人员后台,并能实时查看资源荐购情况,及时反馈。通过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知识发现平台,一键式的检索窗口,帮助读者及时发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统一平台也可以发现网上的免费资源,主动推送给用户。通过统一的资源管理平台,读者一次登录即可拥有获取资源的权限,同时利用基于VPN等远程访问技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轻松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
4.4 智慧化的服务
智慧图书馆的目的和宗旨就是为读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务,利用大数据平台记录读者对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的借阅情况、到馆情况、浏览情况形成读者的阅读轨迹与阅读报告,发现读者的阅读偏好和兴趣,主动推送读者所以需要的资源。利用RFID系统,能以3D图的形式,为读者提供图书导航,精确定位图书,节约了读者查找时间。利用自主借还机,避免了馆员低级的重复劳动,让馆员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专业工作上来,从一个“看门人”逐步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提供者。
5 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高职院校囿于经费短缺,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不能一蹴而就,往往先搭建主框架,在细节上分步推进的方式进行,但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上还存在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
5.1 智慧空间和设备的建设较缓慢
在智慧空间的建设上,需要大量的经费做支撑,特别是智能空间的感知设备上投入不够,如:人体感应器、智能插座、智能座椅、温控设备、光控设备,需要在建设之初都进行考虑,由于经费的原因,在智能空间感知设备上需要后期加大投入,形成整体可感知、舒适和谐、个性化的智慧环境。
5.2 智慧系统应用和开发有待持续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比本科院校较少,到馆人数和借阅图书数量相对较少。智慧化的系统往往需要大数据作为支撑,才能更好的发现读者需求,并为平台提供数据分析的依据。在系统应用的过程中,系统缺乏交互能力,往往不能深入挖掘系统的潜力,只能开展基本的应用。由于读者整体借阅的数据较少,智慧系统在分析同类读者借阅习惯和借阅偏好过程中,不能更加科学合理,在推送给读者的服务过程中,不能完全符合读者要求,也不能在智能系统框架下,开发出更加符合读者阅读兴趣的应用和程序。这就需要馆员的不断努力,提高借阅量,使得智慧系统真正呈现智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