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大学教“生死学”

2023-01-09

新传奇 2022年47期
关键词:广州大学生命课程

对我们而言,死亡是那么神秘而又恐怖。一直以来,死亡并不是一个人们愿意主动提起的话题。如今,它却成为了一个可以在公共领域讨论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入侵我们生活的时刻,死亡也一直是那个隐藏在讨论背后的主角。

近日,广州大学一门名为“生死学”的课程上了热搜。人们感到疑惑的是,“生死学”课程是什么样的课?我们需要学习死亡吗?

一直以来,死亡并不是一个人们愿意主动提起的话题。如今,它却成为了一个可以在公共领域讨论的问题。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入侵我们生活的时刻,死亡也一直是那个隐藏在讨论背后的主角。

何为“生死学”

其实,这门名为“生死学”的课程已经开设了20 余年,2019 年第一次在线上开课就吸引了4400 余人参加,截至目前已经是第8 期。

和人们的想象可能不同,这门课的角度更加偏向哲学:死亡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死?人应该如何死?人临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我们如何对待亲人的死?如何面对自己的死?

作为国内高校开设时间最长且最为系统的生死教育课程,主要涉及生死本质与尊严、死亡意识(畏死体验、死亡恐惧、濒死体验、临终心理)、个体死亡(疾病、衰老、灾难)、社会死亡(战争、贫穷、堕胎、死刑、动物生命权)、生死两安(临终关怀、伤痛恢复、丧葬礼俗)、死亡优化(安乐死、脑死亡与器官移植)、自杀问题等内容。

对我们而言,死亡是那么神秘而又恐怖。“生死学”以生死为核心概念,以当下生命为立足点,通过解除生死问题的神秘性,赋予生死问题以神圣性,旨在以死观生,优化自我生命。

“生死学”课程的教师、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宜安教授说:“这些年以来,国人对生死问题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50 后、60 后等年纪偏大的一部分,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而90 后、00 后出生后接触到互联网,里面有许多关于生死问题的文化信息,他们对生死更加开放。客观上,对人的生死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城市里的人和死亡是屏蔽的

农村的小孩子喜欢看热闹,看村里死人下葬。送葬的时候逝者被敲锣打鼓地送到墓地,棺材板盖上后,用非常长的棺材钉钉上。下面是一个非常深的墓坑,然后将棺材往里面一放,用土埋起来。

“当时我想棺材里面的这个人万世万代永远就在下面了,就在那一瞬间,脑袋里冒出一种莫名而深刻的恐惧。这是一次对死亡的全新认知与体验。”胡宜安说。

其实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在于,在农村里,葬礼是整个村子都可以参与的,而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少有机会参加葬礼。对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死亡是被屏蔽的,它被区隔在一个专门的场景中。

在农村,生死之间的过渡是很柔和、很宁静的。在家族里老老少少的陪伴下,临死之人其实并不恐惧,也不孤独,因为他有一个坚定的信仰:“这就是我的生命延续。”个体同家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而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之间是隔离的,我们所接触到的周边的事情是看不到死亡的。打开电视都是商品广告,广告中都是俊男靓女。街上的幕墙广告都是年轻人,他们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健康的、时尚的、热情奔放的人。

大家对于殡仪馆、火葬场都会选择尽量回避。有房产开发商在宣传一个新开发的楼盘时,并不细致地介绍周边的环境,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购置房产的人等到交楼入住后发现,邻近的山上全是墓地,就觉得开发商涉嫌欺诈。但在欧美国家,公墓其实是很安详、休闲的地方,人们会在墓园中谈情说爱。

“死”不仅是一个动词

现在许多年轻人把“想死”作为口头禅,并且有大量类似的表情包在互联网上流传。对此,胡宜安认为,这样的用词其实是在表达一种生存焦虑。“死”不仅是一个动词,它还是一个副词、形容词。吃东西时人们会说“甜死我了”“苦死我了”。再比如,“卷”“躺 平”“佛系”“废柴”之类的说法,都是在表达一种生存焦虑,是生命意义感、价值感的一种缺失。

但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谈论“死亡”这个话题,而且社会普遍意识到生死教育非常重要。比如老人到生命的最后阶段,是治疗还是放弃?

一个人到生命最后的时刻,你才对他进行死亡教育,让他接受这个事实,这显然为时已晚,其实这种教育是需要贯穿整个生命阶段的。

儿童也会接触生命和死亡,他们会问“为什么我的宠物小仓鼠会死”“为什么路边的花会谢”等这样的问题。面对他们,不需要将死亡问题遮遮掩掩,对他们实施死亡教育应是顺理成章的,只要方式、方法恰当,便不会显得突兀。

对学生来说,这个社会需要尽可能系统地提供一些必修课程,碎片化地提供是不行的。现在开设“生死学”课的也就几所学校的少数几个教师,选课的也只有少部分学生,根本谈不上普及。高校学生如此,更别说中小学了。

“在一次问卷调查里,我的学生中,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表示愿意捐献器官,百分之七十几表示自己的亲人到最后阶段,选择不再坚持无谓的抢救,还有百分之六十几的同学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探讨生死问题,特别是关于医疗决策的问题,这些意义是不能够轻视的。”胡宜安说,因此,让学生只是获取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如何面对生死问题。

猜你喜欢

广州大学生命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潘卓彤作品
史云昊作品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谢雪甜作品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中国心情